文|犀牛娛樂 胖部
編輯|樸芳
在騰訊音樂新的財報里,犀牛君快速找到了比較關心的一組數據。
在線音樂服務收入呈現增長態勢,第四季度在線音樂訂閱收入23.5億元,同比增長20.6%,環比增長3.76%;而曾經在收入中占比超70%的社交娛樂業務,第四季度收入為38.66億,而這個數字和2018年四季度持平。
圖片來自騰訊音樂財報快報圖
半年前,犀牛君就曾指出這一點,在線音樂和社交娛樂這兩方面在二季度的營收占比,已經從以往的1:2變化至2:3;而三季度和四季度,兩項數據的此消彼長已經實現了幾乎1:1的比例。
而這也意味著,此前多年讓騰訊音樂成為全球首個盈利的音樂平臺的、以社交娛樂為支撐的營收模式,在2022年發生了急劇變化。而進入2023年,這種變化或將帶來行業更多連鎖反應。
隨著付費會員數再漲來到8850萬、ARPPU也有提升,保持在線音樂營收的增長勢頭,是騰訊音樂實現發展、對沖社交娛樂業務下滑的關鍵。但在這方戰場上,音樂平臺與短視頻平臺的爭奪還在繼續升溫,B站也動作頻頻,尤其是2023年版權續約年到來,騰訊音樂要如何繼續保持優勢?
爭奪的核心是兩件事,一是消費者會到哪聽歌,二是音樂人到哪發歌,考驗平臺側的就是音樂庫的儲備和音樂服務能力。而隨著在線音樂市場再度開啟競速,行業正在面對更多不確定性。
非獨家時代,在線音樂戰爭的新打法
在騰訊音樂的新財報里提到了一個版權信息,財報發布同日,騰訊音樂宣布與杰威爾音樂、相信音樂達成續約協議。
杰威爾如此快速達成續約,應該是騰訊音樂拿出了足夠的誠意。在進入非獨家版權以來,網易云音樂最想點亮的恐怕就是周杰倫的歌單,但至今還未能如愿;今年初網易云倒是和相信音樂達成了版權協議,結果同一天騰訊音樂就宣布了和相信音樂深化戰略合作的消息。
雖然進入了非獨家版權時代,但騰訊音樂此前幾年中獲得的紅利依然由此可見。尤其是用戶的留存和變現仍然能夠保持,這得益于過去數年間的獨家版權戰略,實現了國內主要音樂消費者的聚集,并完成了一定的市場教育、培養用戶習慣。
也正因如此,騰訊音樂仍然有底氣強調,平臺在內容方面具有優勢,會頻頻表明己方依托平臺現金流能力,仍然占據著內容的絕對主動。
這種宣示當下已經表現出更多意義。隨著在線音樂業務的營收走高,內容資源的價值也被進一步看到。獲取內容的價值不僅是讓用戶留下了,用戶已經表明可以為內容付費。
如何獲得內容、搭建歌庫,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并不是一場完全的資本游戲,是錢的事,也不全是錢的事。相對來說,掌握曲庫的大版權方對價格的權重更高,會要求給出更好的份額比例。
在2015、2017、2020這幾個版權年,國內音樂平臺們曾在一場場重資本廝殺里頭破血流,最終留下了勝利者騰訊音樂,以及依靠社區屬性幸存的網易云音樂。之后,騰訊音樂的策略開始轉向盤活更加良性的內容生態,網易云音樂則逐漸建立起議價實力。
2020年,騰訊音樂向外界展示了其構建的內容矩陣,先后與環球、索尼、華納世界三大分別實現了交叉持股;此外與杰威爾、相信音樂、英皇娛樂、時代峰峻等擁有頭部音樂人的公司達成協議,實現對頭1%音樂版權的絕對掌控。
非獨家時代的到來打破了這種絕對優勢。競爭策略必然會經歷調整,從“人無我有”到“人有我優”,這個優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變現效率,二是內容領域的話語權。
騰訊音樂或可倚靠的,一方面是落實類似“窗口期”的競爭空間,獲取內容領域更大的營收空間,在去年和SM娛樂、時代峰峻的協議中都有體現;另一方面通過與環球音樂合資音樂廠牌等方式,進一步綁定與行業公司的合作關系,讓合作方更深刻地嵌入平臺內容生態。
或許網易云音樂在這方面的能力還有所不足,但至少原先行業靠高額預付吃飽的情況不再,會大大降低后續版權協議的現金壓力,網易云音樂2022年和多家唱片公司達成版權協議后,還是首次實現了現金流轉正。
接下來,平臺更多地需要比拼內功,通過推歌等運營方面的能力,顯示對版權方的價值。相比大版權方,尤其是獨立音樂人等中小版權方對此會更看重。
這方面,網易云音樂看起來會有更多故事好講,在2022年財報里,他們已經宣布日活用戶聽歌時長增長至78.9分鐘,來自平臺推薦的音樂播放比例上升至33.4%;而入駐平臺的原創音樂人數量超61.1萬,這些音樂人共創作了約260萬首音樂曲目。
相比之下,騰訊音樂此次并未公布平臺原創音樂人數量,但同樣提到其騰訊音樂人開放平臺上已經創作了230萬首音樂作品,產生了近千首播放破億的熱門原創作品。
在財報中,還特別提到了成為去年《中國好聲音》季軍的平臺音樂人潘韻淇作為例子。此外騰訊音樂也與Billboard達成合作,“由你音樂榜”英文版入駐Billboard全球官網,開放平臺8個月幫助18.5萬音樂人的作品實現海外發行。
相較于購買的版權內容,旗下音樂人的增加意味著平臺自制能力的搭建,也是內容領域掌握話語權的關鍵。所以雖然產出效率仍然不高,也缺乏代表作品,但行業對這方面能力的重視,意義就在于此。
也正是在獨立音樂人這個方向上,視頻平臺表現出了對音樂平臺的競爭態勢。
視頻、音樂爭未來,發力從現在開始
其實面對大音樂版權方,抖音、快手主要需要獲取視頻使用的權益,和音樂平臺并不沖突;隨著行業走向正規化,抖音、快手還在放大版權方的收益,2021年快手出臺版權結算政策,就已明確表現出對版權方的讓利。
但隨著平臺在音樂宣推方面的能力持續走高,甚至逐漸開始引領市場審美,掌握流量出口的抖快,勢必要求在音樂售賣及消費環節得到更多蛋糕。
而從行業整體來看,目前短視頻在音樂宣推領域的作用確實是無可取代的。雖然每次出現熱歌,各平臺都會分別宣稱是自家推薦的成果;但從去年的《孤勇者》到今年的《愛如火》《烏梅子醬》,這些熱歌背后都有視頻相關的故事,審美取向也越來越短視頻化。
無論抖音還是快手,都已經公開表示無意打一場重資本的版權收購戰,更多表達的是新歌版權方面的需求,即在宣發成果中分一杯羹。比如字節跳動2021年就成立了音樂事業部,并開始上線部分歌曲聽全曲的功能,于2022年正式上線了獨立APP“汽水音樂”。
而從新歌本身的價值來看,一方面是因為新歌是整個業態下變現能力最強的,此前犀牛君介紹音樂“窗口期”的時候曾指出,數字專輯售賣的80%-90%都產生于前30天;另一方面,新歌的市場活性和商業化空間更好,對視頻平臺的價值也最大。
視頻平臺當然希望掌握這些內容的主動權。培養獨立音樂人,就是這個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從2019年開始,抖音和快手都先后打造了多個音樂人培養計劃;也正是在視頻平臺+音樂平臺的全網扶持下,音樂生產進入了日產“十萬首歌”的時代。
包括B站也在積極證明自己的推歌、推人能力,近期還推出了首個線下音樂節品牌“干杯音樂節”,在17日當晚吸引超過1000萬人在線觀看;此前還與國際知名廠牌88Rising合作打造全新音樂廠牌W8VES,將B站UP主INTO1劉彰、W8VES阿達娃等音樂人簽入旗下。
但無論是音樂平臺想要打通短視頻端口,比如2021年起QQ音樂加強了與視頻號的生態聯動;亦或者抖音、快手先后搭建了自己的獨立音樂應用,要從頭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打造頭部產品,難度都不言而喻。
短時間來看,視頻平臺想要實際進入在線音樂市場,對騰訊音樂等造成影響,還存在明顯的壁壘。
但如果從更長期的角度看,目前在線音樂活性用戶數據的下降,或許也在指向音樂消費行為的視頻化。
去年周杰倫新專輯《最偉大的作品》,作為行業頂流的發布策略很值得思考。新歌沒有選擇音頻先行,而是采取MV首發,音樂、視頻都選擇了全平臺動員,而“獨家”資源爭奪更多地落在了附加值,比如個人直播、花絮、翻唱競賽等。
視頻樣態正在消化在線音樂消費的市場需求。隨著消費習慣的進一步形成,抖、快、B甚至不需要搭建一個獨立的APP,已經開始形成對音樂平臺的實際威脅。
當然至少目前,在線音樂市場仍然處于增長期,消費群體也很穩固,這種威脅或許還有些杞人憂天;在這個環境下,騰訊音樂的優勢地位依然很難動搖,網易云音樂的增長也仍有空間。
但市場在過去一年的變化,讓這個新的版權年具有了更多值得觀察的價值;騰訊音樂對在線音樂業務的需求,會讓潛在的威脅變得越來越難以忍受。這場注定升溫的攻防戰,將在今年迎來各家越來越多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