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書樂
ChatGPT真的是新創業風口嗎?
或許,它的風險更大。
近日,OpenAI發布聲明,向其用戶和整個ChatGPT社區道歉,并稱將努力重建信任。
該聲明稱,本周早些時候,該公司將ChatGPT下線,原因是開源庫中存在一個漏洞,致使一些用戶可以看到另一用戶的聊天記錄等信息。
目前,該漏洞已被修復。
OpenAI表示,“在ChatGPT下線前的幾個小時,一些用戶有可能看到另一在線用戶的姓名、電子郵件地址、付款地址、信用卡號后四位,以及信用卡有效期。完整的信用卡號碼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暴露”。
比起信息列樓的風險,來自創業者的風險更大。
ChatGPT作為當下最熱的AI技術,受到業界及公眾追捧。
隨著微軟將GPT-4接入Office,PPT、Word、Excel等應用,以及國內文心一言等同類產品的推出,代表著AIGC的廣應用階段來臨,包括內容生成、智能客服、金融服務、教育培訓、數據分析和處理、醫療、基礎法律服務等,都會成為其用武之地。
創業者更加是厲兵秣馬,準備一戰。
早在今年2月中旬,王慧文就表示設立公司,招兵買馬,踏進人工智能賽道。
阿里巴巴技術副總裁賈揚清3月21日在朋友圈宣布離開阿里,計劃瞄準AI架構方向進行創業,要打造一個人工智能平臺。
即刻創始人葉錫東(網名瓦恁)近期舉辦了AI HACK創業競賽,招募在AI方向有創業想法和熱情的人,錄取團隊將獲得30萬美元早期投資以及其他資源。
這個領域真的適合創業嗎?
對此,吳曉波頻道巴九靈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貧道以為:
整體來說,目前的AI是平臺之戰,不適合創業,只適合創新,即有強大算法根基或相當技術資源、資金支持的前提下,進行創新。
這場創業潮的幸存者大多是自帶資源(主要是技術資源)的從業者中的極少數幸運兒。盡
管這一次創業潮依然是在追趕風口,但風口已經積蓄了多年力量,不是零基礎創業者可以追趕的。
GPT創業場景主要集中在聊天機器人這種通用泛大眾化的產品上,可以呈現為文字、語音、繪畫、圖形設計、語音合成、視頻生成等泛內容領域。
當然也有許多蹭熱點的創業者會選擇通過搶注商標、域名、仿制App、購買專利或協助用戶體驗部分付費或國外資源,作為“中間商”賺差價。
目前而言,并沒有特別好的商業模式,AI目前的體驗只是讓人眼前一亮、依然智障、商業化模式不明顯,僅僅能夠作為一種體驗項目,而很難直接變成真正內容層面的“辦公自動化”。
具體而言,ChatGPT創業潮有兩個方向,其一是底層技術創業,其二是應用層面創業。
底層技術創業,人機交互上,比起語言訓練而言,語音訓練、視覺訓練反而更有價值。
前者能陪聊,而后者如語音,可以解放雙手,而視覺訓練完成極高識別,可以極大加速自動駕駛的進展速度。
在應用層領域,在創業者難以快速積累出核心算法和完成深度學習(ChatGPT和文心一言的公眾開放更是全民輔導狀態下的一種訓練學習),很難有所成功。
大多只能通過將類GPT接入到自身的應用中,通過創新玩法來創造內容(圖、文、視頻),這一點類似于微軟office365接入GPT來達成更多辦工應用場景的破圈或輔助一般。
目前而言,GPT的走向尚未明確,在自己的應用中介入GPT服務,來達成自身產品基礎上的獨特體驗,或許更為穩健。
總而言之,不是任何人都適合在GPT上進行創業。
整體來說,這一輪GPT盛宴,其實是一次泛大眾的人工智能科普,僅僅因為此前的人工智能可望而不可即(如在新聞中看到阿爾法狗打敗李世石),而現在可以親身體驗,從而引發狂熱。但這種體驗由于過于狂熱,很容易降溫。
相比于元宇宙,這一輪ChatGPT創業潮會更快降溫。
畢竟,元宇宙本身沒定型也未定性,任何產品可以提出展望或干脆只是和“沉浸感”3字掛鉤,絲毫不用有VR和AR體驗,也能蹭上熱點。
而這一次AI創業,技術門檻太高、可參與創業角度太少,讓創業或蹭熱點的,也只能是淺嘗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