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初曉萌
“未來十年,世界的風口在中國,而中國的風口在資本市場?!?/p>
在三十余年的經濟發展長卷中,中國資本市場搭乘中國經濟的巨輪,開始了“向上生長”的旅程——它的理念和市場生態在新舊交替中不斷完善創新,它的制度建設在兼顧時代性和適應性方面不斷突破。行至今日,各類市場主體歸位盡責的良性市場生態正在加速形成,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回顧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史,既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漸進改革,也是一次“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勇敢嘗試。其中,作為經濟大省的山東,亦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2年,山東積極把握注冊制改革和IPO常態化的政策機遇,新增A股上市公司21家。而這些資本市場的“新生”,多為行業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具備高科技、高成長、高價值屬性,代表了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勢能。
3月30日,隨著第二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齊魯高峰論壇在青島市成功舉辦,讓全面注冊制下,利用資本市場改革新機遇助推山東省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有了全新的期待。

山東資本市場向“新”力強
作為2023年全國兩會之后山東首個資本論壇,國內政、學、研、企、媒五方權威專家學者齊聚青島,全方位領略行業前瞻性話題,不僅展現了山東及各地市資本市場發展成績,更為山東龐大的“IPO后備軍”帶去最前沿的資本市場新政策、新趨勢、新方向。
隨著滬深交易所在1990年相繼開市營業,我國正式步入資本市場的時代。
彼時的山東,在1993年憑借青島啤酒在上交所正式掛牌上市,首次迎來了資本市場的春風。
從第一家上市公司誕生,到2019年青農商行作為省內第200家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掛牌上市,山東由此進入“200時代”。
時間來到當下,2022年,山東新增A股上市公司21家。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山東正在接受輔導的企業數量達137家。其中,僅2022年進行輔導備案登記的企業就超過50家。
截至2023年3月,山東上市公司總量達293家,還有48家后備軍企業正在接受上市輔導,可以看出山東企業上市有著巨大的潛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公司總市值十強行業中,基礎化工、生物醫藥、交運設備位列前三。傳統企業在資本市場表現強勁、新興企業快速崛起,是山東資本市場發展的成績所在。
近年來,山東也逐漸意識到中小型企業所迸發的活力,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科創企業開始登陸資本市場,在上市企業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涵蓋類型也更加多元化。
目前,山東累計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86家,數量居全國第二;362家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被評為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居全國第三。同時,山東已有7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級戰略性產業集群,數量居全國首位。143個“雁陣形”產業集群總規模達7.3萬億元,217家領軍企業總規模達2.7萬億元。
2022年,山東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4%,高于規模以上工業9.3個百分點;“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為32.9%,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十強”產業持續壯大,“四新”經濟逆勢上揚,在政策紅利與風口機遇的雙重作用下,山東上市公司正踏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新臺階,資本市場的山東版圖也將不斷擴大。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怎樣的“金融力”
今年2月17日,全面注冊制方案發布實施,資本市場重大改革落地。據證監會表示,本次改革基于試點注冊制經驗對相關制度規則做了全面梳理和系統完善,主要是對試點階段行之有效的做法進行優化和定型,統一規則表述,取消“試點”字樣等。
對于全面注冊制為代表的資本市場改革的理解,不應僅局限于資本市場本身高質量發展的視角,而是應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即大國戰略博弈與競爭走向的維度,理解其背后蘊含的政策深意。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全面注冊制改革是二十大之后首批加速落地的經濟金融領域重要改革,這標志著股票發行注冊制將正式在全市場推開,打開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新局面。
結合當前全球金融變局,以及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作為經濟大省的山東,圍繞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業又該如何發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院長何德旭表示:“在應對外部沖擊、完成國內現代化建設任務方面,金融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需要從服務實體經濟、推進改革創新及維護安全和穩定三個點著重發力?!?/p>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這對金融體系的資金供給、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等均提出了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
從今年的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可以看出,山東將聚力動能轉換創新驅動,推動綜合發展實力實現新躍升。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縱深推進“十強產業”行動,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質量強省、知識產權強省,推動傳統支柱產業綠色化高端化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強力突破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進數字強省、智慧山東建設。
如今,作為改革探路先行者的山東省,正書寫屬于自己的金融業“奇跡”。2022年末,山東社會融資規模余額19.3萬億元,同比增長11.9%,比全國高2.3個百分點,增速已連續47個月高于全國。全年增加21240.6億元,同比多增408.9億元,近四年來年度增量連續創歷史新高。其中,表內融資增加12637.3億元,表外融資增加596.4億元,直接融資增加2934.1億元,政府債券融資增加3592.1億元。
于山東而言,諸多國家戰略的疊加無疑是外界投資山東、選擇山東的基礎,但在此之外,山東更需要加快推動金融體系改革、探索更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路徑,以金融賦能開放,以開放驅動金融高質量發展。
全面注冊制下企業IPO“密鑰”
隨著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進程不斷加快,資本市場通過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和監管體系,成為一個高效、多層次和開放的市場顯得尤為迫切。而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將加速推動更為清晰的多層次市場架構的形成。
“注冊制意味著市場化程度,最終公司的價值交給市場、投資者判斷,也將給擬上市公司包括中介機構帶來很多的業務機會。”聯儲證券投行部副總經理劉亮表示。

本次注冊制改革中,主板市場明確了“大盤藍籌”定位,重點支持業務模式成熟、經營業績穩定、規模較大、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優質企業。
誠然,主板市場的注冊制改革實現了我國資本市場注冊制的全面覆蓋,但主板注冊制僅僅是全面注冊制改革的工作之一,對各板塊的首發、再融資、并購重組、發行交易、持續信披等全面改革,建立健全資本市場功能,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才是本次改革的最終目的。
針對不同上市板塊,改革設定了“差異性”的多元上市條件。具體來看,在上市方面,核準制下的主板上市需要滿足營收、凈利潤、現金流量等財務指標,對于上市公司要求較為嚴苛,主板注冊制則取消了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無形資產占凈資產的比例限制等要求,綜合考慮預計市值、凈利潤、收入、現金流等因素,設置了“持續盈利”“預計市值+收入+現金流”“預計市值+收入”等多套多元包容的上市指標,進一步提升市場包容性。
至此,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更加清晰,在多元包容的上市條件下實現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企業上市的全覆蓋。
事實上,作為推動國內新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力量——上市公司群體,也承擔了諸多的責任與壓力。

對此,中信建投證券投行委董事總經理、工業與先進制造行業組負責人、保薦代表人于宏剛表示,“企業上市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是賣利潤,而是賣核心技術、賣業務、賣競爭力。”在他看來,對企業而言,戰略上要堅持去上市,戰術上要緩一些、穩一些去上市。
回望山東資本市場的發展軌跡,可以說,是部上下求索、銳意進取的改革史。我們有理由期待,隨著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的正式啟動,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正在加速形成;我們可以驕傲的宣稱——屬于中國資本市場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未來,山東將繼續以創新活水澎湃金融動能,讓世界聆聽來自山東的資本聲浪。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