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鳳凰網青島 莊建成
當前,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已進入“深水區”,作為一場不進則退的持久競逐賽,賽程越往后,就越考驗一座城市突破與創新的能力。
于青島而言,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大幕已全面拉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是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島實踐和實現在全省勇當龍頭、在全國爭先進位、在全球彰顯特色的重要一環。
作為青島市中心城區,市北區區位優勢、歷史文化、產業基礎突出,正處于老城區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而為積極匹配“全面建設繁榮美麗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區”的目標,市北區近年來也在不斷迭代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指南,聚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3月31日,市北區召開“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總結暨“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動員大會。現場,《“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方案》發布,標志著市北區營商環境建設來到了“4.0時代”。
接下來,“把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來抓”的市北區,也將通過開展“六大環境優化提升行動”,同步實施加強集成改革創新優化提升營商環境22條措施,實現營商環境、作風能力、發展質量“三個大提升”。
全區動員再部署,市北區發力服務升級戰場
一定程度上來說,一座城市的營商環境,就是其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鮮明標簽。
對于正處在轉型發展關鍵時期的市北區而言,優化營商環境是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首要保障。
為做好這項事關發展大局的重點工作,3月31日,市北區召開“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總結暨“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動員大會。
動員大會上,市北區委書記高健用“三看三有”介紹市北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推進情況:“從整體工作面看,我們有基礎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從比較優勢看,我們有信心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從市場期盼看,我們有責任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透過其表態,可以直觀看到市北區對于優化營商環境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
而隨著《加強集成改革創新 優化提升營商環境22條措施》(以下簡稱“22條”)的同步發布,也表明市北區優化營商環境步入4.0時代,彰顯市北區破除瓶頸與阻礙的決心,為老城區邁向高質量發展按下 “加速鍵”。
據了解,最新發布的4.0版本以深化作風能力為抓手,以推進營商環境集成改革為主線,從加強政策集成、發力服務升級、強化要素供給、擴大市場開放、聚焦法治護航以及提升功能品質六大方面,持續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日日精進、久久為功。透過市北區此次全新升級的4.0版行動指南,可以看到市北區正靶向發力服務升級戰場,以實干為“項目落地提質年”筑牢制度與環境基礎。
實干為先,市北區步入營商環境建設4.0時代
一個社會生產要素流動的基本邏輯是——哪里營商環境好,人才、資金、項目就往哪里走。招大引強、市場活躍,背后折射的正是市北區備受企業和資本青睞的營商環境。
這一點,在2023年市北區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有了相應的闡述: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經營主體總量首次突破20萬戶;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90個“一件事一次辦”服務場景,建成6處政務服務分中心,30余項高頻政務服務就近可辦。
同樣,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春節假期后首個工作日,中國共產黨青島市市北區第三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召開,會上定調今年為全區“項目落地提質年”,并明確要重點發力的“五大戰場”。其中,服務升級戰場就指向了營商環境。正如高健書記所說:“項目能不能‘招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取決于我們是不是‘機會多、效率高、服務好’”。
圍繞發力服務升級戰場,市北區明確要持續攻克項目推進痛點難點問題,加強政策創新供給,營造現代化一流營商環境,讓大家感覺到市北服務有溫度、有情義。
由此來看,市北區此次迭代升級的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指南4.0版本,正是對發力服務升級戰場相關部署與要求的深化與落實。
比如在用心用情提供全方位服務方面,市北區強調一方面要大力推行“項目管家”、“代辦幫辦”、保姆式服務、“點菜單”式定制服務等舉措,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項目前期和關鍵環節,為項目建設“鋪路架橋”,下好服務的先手棋。
而在“22條”中圍繞項目落地、建設,亦針對性推出不少舉措:建立郵輪港局領導聯系服務企業、“三區互融”特色服務、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一企一員”、問題協同解決等長效工作機制,全方位、多維度、有重點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舉辦“問計問需問策”企業座談會;推動政務服務由單個事項供給向菜單式、主題式集成服務轉變;健全“幫辦代辦”服務機制,持續優化“e幫辦”平臺;制定重點項目落地提質推進管理辦法,建立區重點項目建設管理和協調服務工作機制,實行區領導包聯重點項目制度;合理安排重點項目土地供應計劃,對重點項目采取土證分離等方式,對項目落地土地應供盡供、能供快供,確保拿地即拿證、拿地即開工……
其中,“土證分離”這一措施將幫助企業有效節省大量時間和經濟成本,提高項目落地與建設的效率,切實增強市北區對優質項目的吸引力。
這樣的突破與創新,緣于市北區對經營主體獲得感的重視。而愈加精準的服務,則足見市北區以一流營商環境賦能老城區高質量發展的決心與力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而市北區第三次黨代會也為全區產業發展勾勒出了“2+6”特色產業體系。在“22條”中,也更加注重與全區產業布局的銜接。
如在4.0版的22條措施中,排在首位的是“強化惠企政策集成供給”,其中特別強調要緊扣實體經濟發展需要,堅持普惠政策與專項政策相結合,制定“2+6”特色產業專項政策,集成招商引資、樓宇經濟、新增納統企業獎勵、航運貿易、現代金融、先進制造業、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發展8個政策88項政策措施,構建起具備比較優勢的“普惠+配套+專項”“1+2+N”政策體系。
營商環境的建設,最終是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對市北區而言,將營商環境的優化與全區產業布局深度掛鉤,可以顯著增強市北區的產業生態集聚力、產業鏈建構力、高端要素運籌力,進而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
當然,作為一個人口大區,市北區最大的優勢就是人情味。在4.0版本中,除了有行動舉措上的突破與創新之外,同樣也能看到市北區對“人情味”的持續放大。
在升級對企“溫情服務”模式方面,市北區將集成打造服務品牌,堅持“用心、用情、用力”服務理念,創建“營小北”營商服務品牌、“在市北北舒心”政務服務品牌、“溫暖人社”人社服務品牌、“樓宇全域管家”樓宇服務品牌、“法助企航”惠企法律服務品牌、“溫情市北”企業服務品牌、“北尚英才”人才服務品牌等系列服務品牌,打造系列“富有人情味”的市北特色IP。
伴隨這一系列“組合拳”的打出,將有助于市北區打造便捷溫馨的服務環境,強化自身比較優勢。
而正是得益于拉長長板與補齊短板并舉的行動,也讓市北區能夠向著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的目標篤定前行。
一流營商環境賦能,展現中心城區擔當
優化營商環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青島實踐的必然要求。
全國兩會閉幕后,青島召開的“第一會”及首場面向全市的大會,主題均聚焦營商環境。由此,可以直觀感受到青島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的迫切。
隨即,青島還出臺了《關于“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方案》。從召開會議到出臺行動方案,這一系列行動的核心,直指“把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擺在突出位置,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而當營商環境優化提升成為青島今年與實體經濟和招商引資、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相提并論的三項重點工作之一,更需要各區市積極響應、主動作為。
作為青島的中心城區,市北區也是不折不扣的人口大區、民生大區,更是城市更新和產業煥新的主戰場、主陣地。做好營商環境的優化提升工作,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意義重大。
城市的本質在于提供有價值的生活方式。在4.0版本中,市北區除了將營商環境與產業、項目等經濟發展核心要素掛鉤之外,也持續聚焦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等事關城市品質提升的軟實力層面。
宜居又宜業,不僅是一座城市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更是一座城市最長久的生命力。
為此,市北區將“加快城中村改造、公園城市建設,加強道路、學校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充分利用邊角地、閑置地塊、零星地塊建設停車設施,有效緩解‘停車難’問題;圍繞低效片區、歷史城區、郵輪港區更新,促進騰空土地盡快落地項目,加速西部老城區蝶變煥新;建設臺東智慧商圈,推進商圈數字化改造,建設國家級高品質步行街”等事關城市品質提升的內容悉數寫入《行動指南》,這表明市北區對一流營商環境的打造是內外兼修的,不僅追求區域發展氛圍的營造,更關切百姓居民的真實需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對市北區而言,需要做到人人都是營商環境,個個都是開放形象。
隨著市北區主動扛起中心城區的責任與擔當,其對于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的打造,也將為青島打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新局面,注入更大的信心。
來源:鳳凰網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