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樂先聲 萬翛
編輯|范志輝
最近,兩個消息讓阿黛爾的粉絲心情有點復雜。壞消息是,阿黛爾宣布將暫停音樂事業。好消息是,在暫停之前,她加場了34場演唱會。
這次的演唱會看點十足,不僅因為阿黛爾宣布在這輪演出后將暫停音樂事業,讓此次演出成為全球粉絲近期看到她的唯一機會,也是因為演出與以往的演唱會有做了諸多升級。
毋庸置疑,阿黛爾的作品和演唱水平已經能讓她的演出足夠精彩,但此次演出在視覺和聽覺上仍在力求突破,音效設計大膽使用了空間音頻,Billboard也發問,“阿黛爾的演唱會,會改變演唱會沉浸式音頻的游戲規則嗎?”
據音頻技術公司Gaudio Lab介紹,沉浸式音頻和空間音頻雖然所指的技術是不同的,但在市場上表達的幾乎是一樣的意思。而這一技術在現場演出上的應用,或許會引發音樂演出領域的變革。
空間音頻+演唱會,到底有何不同?
當阿黛爾登上拉斯維加斯凱撒宮圓形劇場的舞臺,唱出那句久違的“Hello”時,4000名觀眾尖叫起來。
作為擅長情感表達的頂級天后,有人或許會覺得阿黛爾已不需要華麗的視覺編排來提升她的音樂體驗。但阿黛爾和團隊顯然在視覺和聽覺上都下了許多功夫,又充分利用了凱撒宮圓形劇場的劇場感。
在這兩個小時中,阿黛爾與粉絲大合唱了不少經典歌曲,如《Rolling in the Deep》《Someone Like You》《Easy on Me》,或是早年《21》那張專輯里《Take it All》《One and Only》這樣的小眾歌曲。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當阿黛爾表演《Set Fire to the Rain》的副歌時,幾層樓高的雨簾前的鋼琴上真的竄出火焰,火光在地板的反射下格外壯烈。當后方屏幕照亮時,我們還能看到腳手架上的24名樂手的黑影在火光里演奏著。
當阿黛爾在舞臺上移動時,現場觀眾會感覺到她的聲音仿佛也隨之在移動。而隨著畫面更具沖擊力的同時,聲音的各種音效也在漸強,音景隨之加深加寬,讓聽眾在高潮時刻完全沉浸其中。
據悉,為了達到這樣的聆聽效果,此次阿黛爾的演出使用了L-Acoustics的沉浸式音頻系統(immersive audio system)L-ISA。
據L-Acoustics的CEO Laurent Vaissié介紹,此次L-ISA的聲音設計完全貼合了阿黛爾的演出,“一開始,舞臺表演集中在中間的阿黛爾和鋼琴,所以聲音設計也主要集中在舞臺中心,讓觀眾感覺到一種私密的交流。然后隨著舞臺越來越開闊,弦樂隊音樂漸強,我們的音景也變得越來越寬。”
據L-Acoustics項目與技術營銷工程師Jordan Tani介紹,使用沉浸式音頻系統后,還能擴大“最佳聽感”的覆蓋面積,讓大多數聽眾都能得到一致的好聽感。
在傳統的立體聲演出中,音頻混合的“最佳聽歌”位置只有場地的5%。但隨著揚聲器配置、聲音算法映射技術的創新,沉浸式音頻系統能快速計算出時間和振幅的差異,以確定聲音的位置,讓場館“最佳聽歌”位置的覆蓋面積顯著擴大到場地的90%,“無論觀眾坐在哪里,沉浸式音頻能確保所有聲音都以歌手想要的方式傳達到觀眾的耳朵里。”
不僅如此,因為涉及更復雜的效果,演唱會音效設計也變得更精細化。
Laurent Vaissié以阿黛爾的演出為例,“音樂要怎樣,阿黛爾的聲音會是效果最好的?和聲應該要多寬?并且主擴調音師(Front-of-House Engineer)也可以根據需要增加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漸強效果。創意總監、音樂總監乃至藝人本人,會越來越需要對此做出更多的決定。”
沉浸式音頻是未來,但落地仍有這些挑戰
如今,音樂流媒體Apple Music、Tidal、Deezer都推出了類似空間音頻的功能,Netflix和愛奇藝等也都支持了空間音頻以提供更具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硬件設備方面,除了蘋果的AirPods Pro以外,三星的Galaxy Buds,索尼多款耳機、以及華為今年發布的新款手機和耳機、小米計劃在國際市場推出的Buds 4 Pro無線耳機等都支持空間音頻。
可以說,支持空間音頻功能的軟硬件都在進一步發展之中。由于空間音頻代表著更好的聽覺體驗、更具創造力的聲音設計,更符合未來新興場景發展需求的聲音技術,相信空間音頻還將更加普及。
而在虛擬現實場景中,為了更好地模擬現實生活,音頻必然需要是立體的。“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也將空間音頻納入平臺核心體驗的版圖,設想通過空間音頻,用戶可以進行自然的語音對話,而不再需要文字氣泡出現在玩家的腦袋上。想象一下,在Meta元宇宙白皮書中價值80萬億的元宇宙場景中,空間音頻將無所不在,其價值不言自明。
但由于VR、XR等技術都尚不完善,虛擬現實體驗結合空間音頻的效果有多震撼,似乎還需要一點時間才能解答。反而相對而言,空間音頻結合現場的小型或大型演出更容易實現,但同樣還是有頗多挑戰。
首先,是技術的復雜性。空間音頻雖然可以帶來更好的音頻體驗,但空間音頻并非天生就能把音樂處理好,而需要技術人員和音樂人在其中做出更適合的選擇。簡單來說,音效的設計從左右兩個聲道變成了360度的了。你可以說這讓藝人團隊有更多發揮創意的空間,但也意味著對技術的更高要求和更精細化的決策。
空間音頻技術通常涉及復雜的信號處理、渲染算法和多聲道揚聲器配置,這些都需要音響工程師對空間音頻的底層原理和技術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演出現場有效地利用空間音頻達到更好的效果。而在大型演出中,同時把控多個音頻通道和揚聲器陣列對于技術人員也是不小的挑戰,額外的技術培訓必不可少。
其次,場館的音響設備對于空間音頻的呈現效果也非常重要。
這往往需要專門的設備,比如多聲道揚聲器系統、麥克風陣列和先進的信號處理硬件。而音頻的混響、吸收和衍射等因素都會明顯影響到聲音的感知定位和沉浸效果,設計和布局空間音頻系統時,還需仔細考慮場地的大小、形狀和材料,才能確保最佳的觀眾體驗。
比如舉辦了多場空間音頻活動的紐約演出場館National Sawdust,作為一個350人的場館,National Saudust使用了Meyer Sound的Constellation可變聲學系統,配備了86個小型全頻揚聲器、16個緊湊型低頻揚聲器。并且,由于不同場館的音響設備是不同的,表演團隊還不得不根據設備的變化對演出流程和制作方面進行調整。
與此同時,復雜的技術加上高要求的設備,使得空間音頻如今成本居高不下。據L-Acoustics CEO Laurent Vaissié介紹,目前該公司的沉浸式音頻系統成本比非沉浸式高出20%左右。
L-Acoustics的CEO Laurent Vaissié介紹,目前合作的巡演中,大約有10%使用了其沉浸式音頻系統L-ISA,他預計五年內,沉浸式音頻將占公司業務的20%-30%。
Lorde使用L-ISA系統的Melodrama北美巡演
不過,Laurent Vaissié對沉浸式音頻體驗的前景是樂觀的。L-Acoustics正在通過轉向更精細化的授權模式來降低成本,根據客戶對系統的使用方式采取不同的收費,降低小演出的成本。而必要的裝備正在越來越小、越來越輕,在舞臺上占據的空間也正在減小。
“更重要的是,粉絲也想要這個。一旦他們聽過這樣的效果,他們就會想在別的演出上也聽到這樣的效果。他們花了很多錢來看演出,就想要盡可能獲得最好的體驗。”
總體而言,空間音頻作為新興技術,由于和元宇宙息息相關,而顯得未來想象空間無限。在更近的現在,空間音頻已經成為演出體驗升級的一部分,出現在不少先鋒或實驗性的各類演出中。
而阿黛爾的此次演唱會,絕對是一個標志性事件。
作為一種新型工具,空間音頻正在賦予音樂人在演出上更多的創作空間。就如同資深分析師Benedict Evans所說,“對于音樂而言,空間音頻比AR眼鏡要有趣1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