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顯微故事 常寧寧
編輯 | 卓然
提到上海舞廳你會想到什么?
是曾經十里洋場的繁華,還是百樂門的紙醉金迷,又或是80、90年代穿著喇叭褲在迪斯科燈下變換舞步的潮人?
真實的情況,可能會和大家地設想大相徑庭。
隨著年輕人越來越“宅”、消費方式越來越多樣,舞廳這一依靠門票收費維持收入、曾經風靡大江南北的娛樂場所已式微。
如今還堅持去舞廳跳舞的依舊是八九十年代的潮人,只是他們和舞廳一樣,在時光中變老了。
本期顯微故事,就將走進一個“上海市人氣第一”的夜店——新夢舞廳。
這是一家經營超過30年的舞廳,從不在深夜營業,里面跳舞的人平均年齡超過60歲,還人手一個保溫杯。
在人氣和跳舞之人的舞姿里,我們會發現舞廳衰落背后更嚴峻的現實——那批當年的潮人,步入老年之后,如何自處。
而他們,也在守候這個舞廳,也是在守望生活。
以下就是關于“新夢”舞廳的真實故事:
NO.1排名第一的夜店和保溫杯
每天中午12點半,吃過午飯的李榮輝都會換上西裝外套、皮鞋,然后拎起保溫杯往老滬太路173號慢慢走去。
這樣的習慣,70多歲的李榮輝已經堅持30年了。
13:10時,他會準時到達171號的北盛菜市場門口,此時震耳的音樂已響起,從2樓窗戶飄到大街上,李榮輝在心中也數起了節拍。
有時候是“蹦擦擦”,有時候是“蹦擦蹦擦”,連帶著李榮輝走路的步伐跟著有節奏了起來。
李榮輝是來跳舞的。
30年前便開始營業的新夢舞廳,還保留著上個世紀90年代的味道:門頭燙金字體寫著“舞廳"二字早已斑駁,在陽光下反射著金光。
每天,都會有數百人來新夢舞廳跳舞。在這里,大家還保持著紙片打鉤劃價和現金支付的習慣。
圖 | 二樓的售票臺是老式鑲嵌著玻璃的柜臺,背后的墻面上貼著溫馨提示、告示、以及價格表
已經進入舞廳的客人們,在熱場音樂和迪斯科球變換的光線下換上鞋子,踩著舞步滑入舞池。
那里有新夢舞廳最引以為傲的彈簧地板,即地板下面鑲嵌了彈簧,會隨著舞步有規律彈起。
比舞步更讓人眼花繚亂的則是保溫杯——來這里跳舞的人平均年齡60歲,大多是退休之后的爺叔和阿姨,最高的80歲。
舞廳不提供茶飲瓜子,來跳舞的人都會自覺地帶上裝滿熱水的保溫杯。
圖 | 新夢舞廳隨處可見保溫杯
就是這樣一家舞廳,在大眾點評、百度地圖上的標簽卻是“上海市人氣夜店榜第一名”。
可作為“夜店”,新夢似乎又不是那么合格。
舞廳也從不在深夜營業,作息時間和它的顧客們一致:早場從8點開始,到11點結束;午場從13:30開始,到16:00結束;夜場從19:30,至21:30結束,分別對應送孫子孫女上學、午后和晚飯的閑暇時光。
舞廳三個不同時間的場次,雖接待的都是“中老年人”,但依然有年齡上的細分:白天來跳舞的以退休老人為主,不乏80歲;晚上的多是低齡老人,多在60歲左右,甚至還有沒退休的。
“兩群人年齡差異不大,但思想、愛好差異很大”,李榮輝介紹。
但對于“上海人氣夜店榜第一名”的稱呼,在新夢跳舞的人們并不在乎。
“那些稱呼有什么用?我們在這里都跳了30年了?!崩顦s輝坐在皮質椅子上,觀察著大家的舞步,不遠處被網絡吸引而來的年輕人則在這個90年代的舞廳中尋找著上個世紀的摩登。
大家互不干擾。
對于新夢舞廳里翩翩起舞的人來說,這只是一個平凡的跳舞午后。
NO.2舞廳里的鄙視鏈
如今夜上海的繁華綺麗雖消退許多,但前往舞廳的人們依然會換上得體的衣服,精致登場。
舞廳里還暗藏著許多不成文的江湖規矩和鄙視鏈。
進入舞池需要兩個人搭檔跳舞,如果沒有固定舞伴,就只能在旁邊邀約,這時候,女性舞者則往往“更有話語權”。
一條由阿姨們制定,涉及男士外貌、年齡等方面的鄙視鏈也就此誕生。
“女的就坐旁邊自然會有人邀請,要是沒眼緣,你就直接拒絕好了”,看起來50出頭的馮阿姨說著拒絕了邀約她跳舞的汪有福。
原因是,馮阿姨覺得汪有?!芭峙值?,說話氣粗,沒眼緣”,馮阿姨喜歡“溫文爾雅,看上去像大學教授”的。
汪有福也是新夢舞廳的常客。他的老伴去其他城市照顧外孫,導致汪有?,F在只能來舞廳現場尋覓一個新舞伴。
但現在舞廳女少男多,“女的都挑長相”,而汪有福有些魁梧,這也導致他能上場跳雙人舞的機會很少。
舞種之間也存在鄙視鏈。
長相儒雅的李榮輝擅長傳統交誼舞,但現在這種舞蹈顯得有些“過時”,愿意和李榮輝跳舞的阿姨們也少了。
在李榮輝年輕時,上海本地依然流傳著一些“都市傳說”,有些外來務工女性為了能盡快融入上海,會頻繁出入舞廳,尋覓可靠的結婚對象,這也讓舞廳里總有關于“小三”、“洗房”的謠言。
李榮輝解釋他年輕時候,去舞廳跳舞也有“跳妻離子散舞”之稱,“跳舞都得偷偷摸摸的,不敢讓家里人知道”。
“現在上海人不排外了哦”,李榮輝急忙解釋,但他又忍不住為上海“辯解”,“但老上海人自帶氣場, 其他地方人看起來就是不一樣,這里看一眼就能知道的?!?/p>
說著,他看了一旁化著淡妝的何芳壓低聲音說,“她一看,就不是老上海寧”。
58歲身穿短裙和絲襪的何芳確實不是上海人,她是嫁入上海的江蘇媳婦。
盡管在她在上海生活已超過40年,說話口氣和穿著打扮上和本地人無異,但何芳還是被腳上的白色運動鞋“出賣”了。
何芳每周都會兩個下午的時間來新夢跳舞,3點準時離開去接送孫女上輔導班,為了舒適方便,她總是穿著輕便的運動鞋。
李榮輝搖搖頭,“老上海人講究體面,來的時候會好好打扮?!?/p>
說著,李榮輝示意看向另一邊正在準備上場換鞋的老上海阿姨們——大部分阿姨多手里除了保溫杯,還會拎著專為跳舞準備的方跟皮鞋。
不過,白色運動鞋并不影響何芳的人氣。作為低于全場“平均年齡”的女性,她依然很受歡迎。此刻,何芳正端坐在皮椅上,拒絕了幾名穿皮鞋的“老上海人”的邀約,何芳笑笑,“沒眼緣,不想跳”。
不過,無論身處哪條鄙視鏈,新夢舞廳里的人對“廣場舞”是一致抗拒的。
“跳廣場舞?”再次邀約失敗的汪有福擺擺手說,“我不可能去跳的,那是什么檔次?”李榮輝也說,“那不可能去的,我們怎么可能去那里?”
當然,新夢舞廳也沒有秘密。
大家都知道經常來跳舞的李榮輝,中年喪偶之后便時常來舞廳報道,是個“孤獨的老頭”;大家知道“那誰誰”雖各自有家庭,但跳出了感情,兩個人只和彼此跳……
一切暗流都在舞廳里涌動,匯聚成了舞池里的光影碎片、彈簧地板上的震動。
NO.3失落的潮人與衰敗的舞廳
盡管新夢舞廳存在許多鄙視鏈,但在這里跳舞的老朋友們卻鮮少離開。
李榮輝曾和朋友去過KTV,一晚上花銷數千元之后,便不再涉足。無聊時,他也嘗試上app交友,但經常聊幾句就無疾而終。
兜兜轉轉之后,他還是回到了只要10元錢門票的新夢舞廳,“那我們年紀大了,總需要有地方能去吧?”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總量為2.64億人,十年間增加了8600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從13.26%上升到18.70%,但能讓他們活動的場所卻尤為稀缺。
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夢舞廳驅散了李榮輝這類中老年人漫長的孤獨。
李榮輝在年輕時曾是某事業單位領導,平日里也算“潮人”一個,最多的時候,一天四次進出舞廳。但近幾年,妻子離世后,孤獨感就成了李榮輝大部分時候的感受。
退休后,李榮輝的孩子在外工作,孫輩也大多由親家照顧,李榮輝每天都有大塊的獨處時間,便只能按時來新夢舞廳報道。
汪有福和他和妻子雙雙退休后,原本訂好環游世界,但妻子去幫剛生產的女兒去照顧孩子了,搭不上手的他索性來舞廳里,既能娛樂又能鍛煉身體,“還自由,沒人管束?!?/p>
也有人是來舞廳“找對象”的,“現在喪偶的多,離婚率也高,大家在這里找個心理慰藉也不是什么問題吧?”李榮輝說。
每個在新夢舞廳翩翩起舞的人,都有自己的堅守理由。這些理由,如今匯集在一起變成了共同的心愿——希望新夢舞廳不要倒閉。
這個擔心并非空穴來風。
現在上海的傳統舞廳越來越少了,最直接的原因源于上海的動遷政策。
2011年,上海開啟了堪比90年代大開發時期的動遷工作,進行二級及以下舊里的征收改造,許多沿街的舞廳就此拆遷,大量市區內居民動遷到郊區,“跳舞的人越來越少了”。
老客戶流逝的同時,新一代年輕人也在拋棄傳統舞廳。
幸存下來的舞廳客源越來越少,新夢舞廳不得不把門票從6元提升到10元,但也只能勉強支撐舞廳運營官,無法重新翻修,這樣一來,更不會有年輕人愿意踏入了。
疫情期間,作為封閉娛樂場所,舞廳更是數月無法營業。
那段時間,何芳天天看著新夢舞廳的跳舞群,特別害怕收到舞廳“倒閉”的消息。
幸運的是,疫情過后新夢舞廳重新開業了,何芳還記得那天舞廳里人山人海,“好久沒有那樣的盛況了”。
舞廳雖然保住了,但曾經的潮人李榮輝也經常感受到失落,“沒想到當初時髦的舞廳,反而成了老土的老年人活動中心”。
最終所有的嘆息,變成了一句無奈,“就算不跳舞,過來聽聽小曲也是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