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衛健委網站2023年4月10日消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日前印發《應對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種工作方案》(簡稱《方案》),明確兩大類人群應繼續接種新冠疫苗。
《方案》指出,現階段疫苗接種的重點是針對不同目標人群補齊免疫水平差距,進一步降低重癥和死亡風險。當前目標人群為:(一)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包括3-17歲未感染且尚未完成基礎免疫的人群,18歲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一劑次加強免疫的人群,以及18歲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二劑次加強免疫接種的人群(感染高風險人群、60歲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較嚴重基礎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二)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礎免疫的人群。
未感染的目標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時間間隔要求完成后續劑次疫苗接種。其中,完成基礎免疫的18歲以上人群,第一劑次加強免疫時間間隔調整為3個月以上。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礎免疫的人群,可在感染3個月后接種1劑次疫苗。

我國已經經歷了一輪全國范圍的疫情流行,為什么還需要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國家衛健委網站發布的解讀問答文章介紹,當前,全國整體疫情處于局部零星散發狀態,但新冠病毒并未消失,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仍持續存在。不同人群免疫水平還存在差距。隨著疫情形勢的變化,現階段是否需要接種疫苗要根據感染情況、既往接種史以及年齡、身體狀況等因素確定。
“在此前疫情中,未感染且尚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未來仍存在感染并發展成重癥的風險;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礎免疫的人群,由于疫苗或病毒誘導的抗原刺激不足,免疫保護效果也明顯弱于完成基礎免疫后再感染獲得的混合免疫。加之保護性抗體會隨時間延長發生衰減,現階段部分人群仍需接種疫苗,進一步強化自身免疫能力,補齊免疫水平差距,降低未來可能出現的重癥和死亡風險。”文章表示。
如何判斷是否已感染過?文章稱,是否曾感染可以通過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檢測結果,是否存在發熱、咳嗽等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癥狀且具有流行病學史(與感染者存在無防護接觸等)進行綜合判定。
解讀問答文章明確,研究結果顯示,基礎免疫后再經歷自然感染的人群和已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通過多次抗原刺激,能夠產生較好的免疫保護。對于此類人群,短時間內再次接種疫苗的效果有限,暫不需要繼續接種疫苗。后續將根據病毒變異情況、疫苗研發進展等確定相關人群是否需要繼續接種疫苗。
《方案》要求,各地要密切跟蹤監測各地疫苗接種進展,及時發現和研究解決相關問題。健全疫苗流向全程追溯體系,完善疫苗全鏈條安全監管機制,持續加強全流程管理和安全防范,切實保障疫苗運輸高效順暢。
據中國疾控中心4月8日發布的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顯示,2022年12月9日以來,各省份報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數及陽性率呈現先增加后降低趨勢,陽性人數12月22日達到高峰(694萬)后波動下降,2023年4月6日降至2119;檢測陽性率2022年12月25日達高峰(29.2%)后波動下降,2023年4月6日為1.4%。全國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達到峰值162.5萬人,隨后持續下降;4月6日下降至3889,較峰值減少了99.8%。
截至2023年4月6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34.94億劑次。接種總人數13.1億人,完成全程接種12.77億人,完成第一劑次加強免疫接種8.28億人。全人群第一劑次、全程接種覆蓋比例分別達到93.0%和90.6%。60歲以上老年人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6.81億劑次,接種總人數2.42億人,完成全程接種2.3億人,完成第一劑次加強免疫接種1.93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