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3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漲幅均低于預期,引發市場對通縮的擔憂。不過,多數分析師認為,隨著經濟修復步伐加快,消費需求回升,發生通縮的可能性不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CPI同比上漲0.7%,漲幅較上月收窄0.3個百分點,創2021年10月以來最低;PPI同比下降2.5%,降幅連續三個月擴大。
在統計局公布CPI、PPI數據后,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宏觀金融分析團隊在一份報告中提到,在經濟恢復發展過程中,需求不足和預期不穩仍是主要矛盾,通縮風險隱現,主要表現為CPI和PPI雙降,以及M2與M1、社融剪刀差擴大。
社科院認為,當前的通縮壓力主要來自內需不足和外需回落造成的負向產出缺口,以及收入預期不穩、風險偏好下降和資產縮水引發的居民資產負債表收縮。內需乏力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消費回暖偏弱,二是房企購地積極性尚未提振,三是工業企業盈利不佳背景下,制造業投資需求承壓。
盡管內需乏力、通縮風險隱現,但多數分析師認為,中國出現通縮的可能性不大。
“在談(通縮)這個話題時需要先厘清通貨緊縮的定義。通縮一般是指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下降,下降持續時間需要超過一定時限,比如半年以上。衡量標準是絕對物價水平的下降,即物價總水平增速負增長。衡量指標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GDP平減指數較合適,即要用包括CPI和PPI在內的綜合通脹指數?!必斝叛芯吭焊痹洪L伍超明對界面新聞說。
他表示,參考上述標準,我國出現通縮的可能性較小,一方面,CPI同比漲幅和PPI同比漲幅在二季度觸底的概率較大,尤其是PPI增速較低,所以不排除綜合通脹指數短暫為負的可能,但綜合通脹指數不會持續兩個季度及以上,預計會隨著CPI和PPI的回升而走高。
另一方面,伍超明指出,如果剔除高基數和能源食品等因素對物價的影響,核心CPI已經企穩回升,預計隨著服務業的持續恢復,核心CPI還會走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7%,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
根據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的解讀,對CPI同比形成拖累的主要因素是鮮菜價格以及能源和汽車價格。其中,鮮菜價格同比下降11.1%,降幅比上月擴大7.3個百分點;汽油價格下降6.6%,上月為上漲0.4%,柴油價格下降7.3%,上月為上漲0.3%;燃油小汽車價格下降4.5%。PPI跌幅擴大則主要是受到上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的影響。
上海證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師鄭嘉偉也認為,盡管3月CPI和PPI同比漲幅都出現回落,但這與通縮還是有比較大距離的。
他進一步分析稱,盡管豬肉、蔬菜價格較為低迷,能源價格也在高基數下處于低位,但隨著居民線下接觸性消費和出游意愿提升,機票價格的漲幅明顯,同比上漲高達37%,賓館住宿、交通工具租賃費、旅游價格漲幅也在擴大,可見居民部門在疫后經濟復蘇過程中更加注重旅游和接觸性消費。
鄭嘉偉還提到,央行公布的3月社融數據超預期,特別是居民中長期貸款回暖明顯,疊加各地消費政策落地,后續家具家電產業鏈和新能源汽車將逐步恢復,將帶動消費回升。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指出,當前CPI走勢低迷,主要是經濟修復還處于初期階段,但居民消費信心已經有回暖跡象,金融數據顯示寬信用正在加速推進,這些因素預示著下半年CPI同比有抬高的可能。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0.6萬億元,同比多增2.27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4.5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47萬億元。
王青還表示,盡管PPI同比已連續六個月負增長,但這更多是建立在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及國內煤炭等上游大宗商品價格快速沖高基礎上的。而且,PPI通縮會減輕中下游企業成本壓力,有利于經濟修復,因此監管層不會將PPI通縮作為一個需要應對的負面問題來處理。
分析師表示,盡管無需對通縮過于擔憂,但物價低迷狀態下凸顯出的內需不足問題依然值得引起重視,穩增長政策仍需要繼續保持一定的強度。
伍超明表示,當前CPI和PPI的低迷,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去年同期的高基數、食品能源價格下降,疫后供應鏈產業鏈緊張狀況緩解,但最重要的是需求不足。對此,政策層面需要繼續支撐需求的恢復,尤其是要提振民營和外資企業信心,以提高居民收入和支持消費的可持續恢復。
王青也表示,除了全面放開消費場景限制、推動經濟較快回升外,重點是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改善居民收入預期。他特別提到,房地產行業盡快實現軟著陸至關重要,這既能直接推動涉房消費,也有助于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社科院金融所也表示,我國宏觀政策有必要繼續著力改善預期和擴大內需,并提出四項具體建議,包括改善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加快恢復和提振消費;鞏固基建和制造業投資;構建金融與房地產正常循環的新發展模式。
“短期內,通過穩預期、促融資、化風險等多種方式,夯實房地產市場企穩回升基礎。其中,穩預期必須給予房地產以合理定位,防止房地產被污名化。長期看,加快構建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鄙缈圃航鹑谒暧^金融分析團隊在上述報告中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