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尹清露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無盡的玩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2023-4
“這部小說是如此光彩奪目,您需要戴太陽鏡才能讀它。”這則來自《當代小說評論》的書評看似離譜,卻由于評價對象是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的《無盡的玩笑》而顯露出某種合理性。本書堪稱一座無法被超越的高峰,曾創下上市當月加印6次的奇跡,并入選《時代》1923年以來世界百部最佳英語長篇小說。
出版于1996年的《玩笑》全書共100萬字,沒有章節和目錄,其中遍布著作者的自造詞,以及正文與尾注之間錯綜復雜的關聯,猶如對數十年后網絡超文本的預言。華萊士從一名天才網球運動員接受入學考試并精神崩潰開始,牽連出支離破碎的現實世界,以及各種陷入沉迷上癮念頭的人,他們輕佻、不可一世,卻也相當可憐可愛。由于翻譯難度極高,這本長期以來在中文互聯網上只聞其名、不見其身的小說至今只有10種語言版本,中文版則終于在歷時近三十年后與讀者見面了,這也是本書在亞洲的首次出版。
《獻給愛與子宮的花束:夜女郎的母女論》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一頁folio 2023-4
通過和上野千鶴子的書信集《始于極限》,前AV女優、作家鈴木涼美走進了中國讀者的視野。《獻給愛與子宮的花束》則是其個人代表作在中文世界的首次出版,由《老妓抄》的譯者蕾克譯注。
在鈴木的一眾著作中,《花束》的確是最具有自我剖白特性也最值得引介的一部,它寫下的正是鈴木所有矛盾、傷痛和驕傲的起始點,也即她與母親的關系。這關系既深刻也冷漠,就如鈴木在書中所說:“女兒是母親最大的反叛者,但母親不也正冷眼旁觀著女兒愚蠢的姿態?”
兒時在鐮倉讀女校時母親像是自由的伙伴,長大后卻變成自己所向往的惡女世界的對立面,鈴木喜歡與強大的母親周旋,卻也在母親行將去世時驟然發現:失去了母親,孤獨便是女性的共同命運。本書也以溫柔的筆觸寫到其他賣春女郎的母女故事,那些為了掩蓋職業而撒下的輕佻謊言,以及謊言背后泥濘的母女之愛。
《寂靜連綿的山脈》

上海文藝出版社·鑄刻文化 / 單讀 2023-3
彭劍斌擅長寫卑微人生中的微小感受,而這些感受指向的不是他人,正是自我。在他的最新小說集《寂靜連綿的山脈》中,彭劍斌繼續書寫他二十出頭到三十歲在貴州做業務員的生活,并以文學和愛情為副線,書寫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面對的困厄和掙扎,比如短篇《被愛摧垮》中那個“害怕愛,又屈服于熱烈之愛”的女孩雪梅,或者一個在印刷車間做工、卻會思考如何計算橢圓形的面積的同學。這些人無法安于異鄉,又無法回歸故鄉,只得無望地徒勞奔波著。
本書的編輯認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埃爾諾的寫作是社會學式的,而彭劍斌作品中的自傳性更像是一種“對自我的激情”,這種激情并非自戀,更像是直面內心的沖突與黑暗。彭劍斌自己則說:“我太渺小,如果不寫自己,可能會被那些龐大的、宏大的、偉大的事物消化得連渣都不剩。”
《亨麗埃塔與那場將人類學送上審判席的謀殺案》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薄荷實驗 2023-3
1931年,二十二歲的人類學家亨麗埃塔·施梅勒在北美的一項田野調查中被當地印第安人奸殺。這件事成為了人類學歷史上永恒的傷痕,也激發了大量關于田野調查方法的爭論。
令人心寒的不僅是案件本身,也是事發后冷酷的司法系統、與原住民關系危如累卵的FBI,以及忙于自保的人類學家。亨麗埃塔師從于大名鼎鼎的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和弗朗茨·博厄斯,博厄斯在某次通信中困惑地寫道:“我們以后怎么敢讓一個女孩去田野呢?然而,這難道不是必要并且正確的嗎?”也有學者充滿偏見地認為,這起慘劇完全是亨麗埃塔忽視當地風俗的咎由自取。于是,主人公的侄子和侄女決定用三十年追尋事件的真相,還原那個熱愛學術、勇于開拓的亨麗埃塔,也提出一系列人類學者必須直視的問題:公共機構從來就并非中立,而人在田野中不僅是工作者,也是一個有性的主體。
《女性主義全球史》

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 2023-3
女性主義歷史應該是什么樣的?多數人也許會想起西方興起的幾波運動浪潮,但真實的歷史遠為復雜,也亟需被打破傳統中歐美中心的敘述模式。
英國歷史學家露西·德拉普筆下的女性主義就從全球視角切入,將黑人婦女、工人階級婦女、女同性戀與殘疾女性等邊緣女性納入敘事。她并不強調虛假的團結統一,也不刻意以時間為順序,而是以夢想、空間、物品、情感與運動等關鍵詞為錨點,編織出兩百余年充滿苦痛和輝煌的歷史。《紐約書評》如此評價道:本書的旅程是環形,而非線性的,是批評而非贊頌的——畢竟,這個涉及人類半數的運動總是與其他運動,如社會主義運動、反殖民運動密切相關,而我們必須時刻謹記,某些女性的夢想也許意味著另一些女性的噩夢。
《流動不居》

重慶大學出版社·拜德雅 2023-3
提到當代藝術,不可避免地會觸及傳統藝術體制消亡的問題,以及瓦爾特·本雅明所說的“靈韻的消失”,而大行其道的AI生成繪畫仿佛加速了這一趨勢。可是,在這種失落的現代主義感傷之外,我們還可以怎樣闡述當代藝術的潛力?
哲學家、藝術批評家鮑里斯·格羅伊斯追蹤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文化結構,以博物館、檔案館到互聯網的流變為脈絡,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藝術理論方法。鮑里斯指出,博物館曾經以保護靈韻為口號承諾一種物質主義的永恒,但是進入20世紀后,博物館成為了不斷變換的策展項目、導覽和放映,數據化的藝術也無法再被保存和沉思。這并不是一件壞事,當世俗的永恒早就遭到否定,我們不如把藝術品看做是流動不居的存在。當藝術并不預測未來,而展示當下的短暫性特征,也就為新事物開辟了道路。
《昆蟲哲學》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3-2
或許你也曾疑惑于昆蟲略顯奇怪的行動邏輯——螳螂的愛情為何總是以悲劇收場?螞蟻為何能夠做到犧牲自己保護蟻后?長久以來,昆蟲在陸生生態系統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人類對它們的情感卻往往是忽視或排斥,在科學研究之外,哲學同樣能在這些生物中得到啟發,并呈現出一種動物主義的形式。
作為法國科學史和哲學教授,讓-馬克·德魯安在本書中一邊想象巨型跳蚤參加跳高比賽、分析螞蟻的可怕戰爭,一邊綜合構造了昆蟲的生命科學與政治學。德魯安發現,不同于我們熟悉的君主制或共和國,昆蟲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了獨特的社會生活形式和集體智慧,而每一種都足以顛覆人類中心的范式。
《等待鯨唱起下一首歌》

新星出版社·讀庫 2023-3
醫生往往被認為是健康的護衛者,但是當醫生身患疾病,他們也會經歷恐懼和挫敗,同樣需要悉心的照料。這部自傳性質的紀實作品由一對醫生夫妻共同寫就——丈夫烏多是中風與神經病學的專家,也是中風患者;妻子海倫既是心理學家,也是中風患者的照護者。由于本書內容和視角的獨特性,原版作品甫一出版,便得到了綜合醫學刊物《柳葉刀》的推薦。
夫妻兩人的雙重身份,也讓本書具有了疾病科普與人文關懷的雙重意涵,其中既有醫者的專業視角,也兼顧了家屬的內心感受。他們在經歷身心磨難的過程中認識到,疾病的康復不僅需要身體治療,也依賴于強有力的心理建設;此外,書中提及的有關中風療法、康復機構的實用信息,也對更多慢性病患者具有普適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