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summer
如今,年輕人變得越來越“下沉”,且這種“下沉”體現在方方面面:狀態、消費、理財、理想、情感等維度都開始變得越來越接地氣......
從狀態維度來看,年輕群體似乎變得更“喪”了,他們看起來對世間萬物都失去了興趣,提及任何事情都是一副“嫌麻煩”的態度。他們不再努力向外人展示積極向上的面貌,而是選擇將“低欲望”的狀態坦誠地掛在嘴邊。
從消費維度來看,人們逐漸放棄那些“高大上”的泡沫,轉而尋求更高性價比的產品。和過去相比,當下消費者不再超前消費、沖動消費,其購買訴求逐漸變為“安全、優質”。從某種程度來看,這不失為一種新的“下沉”。
從理財維度來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觀念開始發生變化。數據顯示,64.5%的青年理財觀念增強,更懂得合理規劃收入用途,54.4%的用戶意識到了“月光”的危害,于是轉投向最下沉的理財方式,比如省錢、存錢等方式。
從理想維度來看,他們開始選擇那些讓自己不再一味內耗的工作,比如專注于單純的體力勞動,這些變化促使“工廠青年”成為了新的高頻詞語。另外,部分年輕群體放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回流至二線、三線城市的煙火生活。
從情感維度來看,一方面,單身群體逐漸擴大,人們對戀愛的需求被壓縮到極低;另一方面,推遲婚姻現象增加,同時女性晚婚程度要普遍高于男性群體,且這一趨勢仍將持續。
為何年輕人越來越“下沉”?這種“下沉”真的可以求得內心的平靜嗎?又是否能為他們帶來想要的生活?為了尋找答案,TOPHER特整理本期策劃,帶大家一探當下年輕群體的內心密碼。
PART 1 狀態變得更下沉
21世紀是一個生病的時代:躺平、“喪”,以及現代人在社媒時代的孤獨與迷失等等,都成為了當今社會新的病理形態,這其中包括憂郁癥、注意力缺乏癥、過勞癥等各類型精神疾病。
事實上,它們不是傳染病,而是梗阻癥,同時,這一問題也并非由否定性的、免疫學上的他者導致,而是源于一種過量的肯定性。這種“肯定性”是過度生產、超負荷勞作和過量信息所導致的暴力。
與此同時,21世紀也是新的“倦怠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生命變成了生存,人們從精疲力盡的自我轉向了心靈層面的消耗殆盡。
在人人備感生存艱難和生活壓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標和出路?面對越來越多的心理壓力和疾病,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能否與幸福劃上等號?
或許在韓炳哲所撰寫的《倦怠社會》中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韓炳哲是“哲學界新星”,他回歸人文傳統和批判傳統,在數字媒體時代照察社會情況和人類心靈,被譽為“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
在《倦怠社會》一書中,韓炳哲強調,我們的競爭性、效績主導的社會正在影響著每個人。較之于提高生命質量,多任務處理、用戶界面友好的技術正在制造混亂,從抑郁癥,到注意力分散,再到人格分裂,社會中蔓延著一種普遍的不安情緒。這種態度一度導致人們變得焦慮和歇斯底里,大家不僅沒能實現自由,反而喪失了沉思的幸福。
韓炳哲通過本書告訴我們,可以訴諸文學、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來發掘一種新的可能,以求在令人疲憊不堪的信息時代里開辟一隅風景。另外,作者主張從面對世界的倦怠回歸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獨和精神尋求中,為自我重建一個閑適空間,一個人們相互關注,彼此親密的友鄰社會。
與此同時,他還呼吁重建節日和假日的神圣意義,通過這樣的方式,人們可以感受到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閑暇,而不只是物質性存在和消費的層面。因為,對于生病的社會而言,只有逃離百貨商店式的世界,重建節日慶典般的場所,生命才能獲得應有的意義。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薦書:《倦怠社會》
作者:[德] 韓炳哲
譯者:王一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品方:見識城邦
PART 2 消費需要更下沉
你工作是為了什么?你能夠抵擋得住消費主義的陷阱嗎?你覺得自己是窮人嗎?當這三個問題拋出,可能會有不少人陷入沉思。和物資匱乏的年代相比,我們的生活水平條件明明越來越好,但內心的貧窮感卻不斷攀升。這讓人不由得深思其來源。
事實上,在社交媒體無限發達的當下,人們能夠快速獲取各式各樣的信息,同樣地,焦慮也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到生活中。
為何看到令人羨慕的生活時內心會升起貧窮感?齊格蒙特·鮑曼所撰寫的《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一書中有過解答:這些人被告知,奢侈的消費是成功的標志,是贏得公眾掌聲和名譽的捷徑。他們還了解到,擁有和消費某些商品,踐行這種生活方式,是幸福的必要條件,甚至是實現人類尊嚴的必要條件。
看到這里,你或許能夠明白,當人們將消費主義奉行為幸福的標準時,不幸往往會在比較中產生。
令人驚訝的是,看起來如此契合當下社會環境的現實理論居然發表于1998年,足以看出其超前程度。如今,《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再版,掀起了一陣熱潮,細究其原因,文中所談論的每個要素都深深戳中了每一位現代人的痛點。
鮑曼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窮人的定義有所改變。過去,窮人是指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人。而“新窮人”則是指在消費上有缺陷的人。在消費主義社會中,如果不想好好當個消費者,很可能會被邊緣化,不管你是否認同這一理論,依然會受到影響。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集權主義呢?只不過是包了一層看似漂亮而又美味的糖衣,實質依然是一個暫未引爆的炸彈。
消費主義是否會隨著社會邁向下一個階段而消失呢?鮑曼指出,只要市場經濟存在,消費主義和新窮人就不會消失。
除了“新窮人”的理論外,鮑曼還探討了諸多深刻的社會問題,比如男性把自己的事業從家庭中分離出來,讓女人去從事其他必須的生活家務。由于這些工作看不到經濟收益,所以就不再被看作是工作。
這樣一來,“工作”就僅等價于商業活動領域的工作,即那些可以買賣,具有公認的市場價值,可以獲得報酬的工作。普遍的是,人們也不會意識到那些日常生活中消耗的大量社會技能和花費的無數時間。換到當下的時代,家庭主婦所付出的時間成本、體力消耗、感情消耗等等也不被諸多男性認可。事實上,這同樣是一種值得被認可的工作,且意義重大。
通過以上種種,可以看出鮑曼的諸多理論非常具有前瞻性及現實性,這足以證明,優秀的思想和文字依然可以穿越時間的長河閃耀光芒。
圖片來源: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薦書:《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
作者: [英]齊格蒙特·鮑曼
譯者:郭楠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PART 3 理財方式要下沉
實現財務自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早之前,很多朋友都幻想過:當自己手里能有一大筆錢時,就存在銀行靠吃存款利息實現辭職,去環游世界,跟996說拜拜的夢想。但這其實只是一個財務自由的雛形。
把錢全部存進銀行吃利息,并不會讓我們一輩子衣食無憂!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在這個方案里有一個最大的敵人,那就是通貨膨脹。
簡單來說,就是錢不如以前值錢了。90年代的100元和現在的100元有著截然不同的購買力,如果只是把錢存進銀行,利率是跑不贏通貨膨脹的。這就意味著,家庭實際的購買力正在縮水。把錢存進銀行吃利息,過幾年后就會發現,靠利息根本支撐不起想要的生活。
那該怎么辦呢?在《三十幾歲,財務自由》一書中,你應該會找到答案。
早在2012年,本書作者琬鈴和老公老J在一起付出了10年的努力之后,終于財務自由,開啟了一種與眾不同的人生。兩人都是普通的上班族,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原來,為了積累財富,他們每個月省吃儉用,存下收入的70%;理財的同時還在不斷努力奮斗,在工作中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即使他們的工資提升到了最初的2~3倍,還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消費習慣,在“想要”和“需要”中不斷取舍。
作者在書中展示了兩人在省錢方面的各種新鮮嘗試,也提供了具體的理財方法指導。她認為,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需要配置一些能跑贏通貨膨脹的資產,才能讓后半輩子吃喝不愁。
簡單來說,第一點則是股票資產。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個風險很大、收益不確定的品種。實際上,無論是國內A股的股票基金,還是美股的股票基金,長期的收益都不錯,均可以達到1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這個收益率是能超過同期銀行理財不少的,也超過了通貨膨脹的速度。
第二點房地產的投資價值標準是不同的。一二線城市優質地段的房地產長期收益還是不錯的。
最后就是人力資產則是我們自己,努力學習、考個好大學都是為了提高人力資產的價值。這不僅需要后天努力,還得看天賦。
作者在本書中表示要想快速實現財務自由一定要緊抓“三板斧”:節流、開源、定投。
首先是節流,也就是省錢,這是一個最快速積累財富的方法。通常建議在工資發下來之后,拿出20%馬上存下來,用來投資理財。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很好的攢錢方法。
第二就是提高自己的收入。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第一,努力工作,爭取加薪的機會。第二,開拓其他的收入來源。多一個收入來源就會加速財務自由的進程。
最重要的是第三個方法,通過定投積累優質的指數基金資產。也就是上面所講的投資股票基金等。
就是靠著這三板斧,作者從一個普通上班族,成功在10年時間里攢下了財務自由的“夢想基金”,開始環游世界。不要認為這是不可能達成的“妄想”,只要愿意,你們也可以做到。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薦書《三十幾歲,財務自由》
作者:曾琬鈴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PART 4 理想開始更下沉
如今,年輕人的理想正在變得下沉,他們不再追求普世意義的成功,而是將“松弛”的人生狀態視為高級目標。在他們看來,如果人生是一場長跑,那么松弛感就是最好的狀態。
憑借這種放松的心態,你的身體也會保持著均勻的速度前進,專注地朝著一個方向邁去,且精神狀態不會因為緊繃而焦慮,也不會被身邊競跑者的行動打亂節奏。
那么,松弛感究竟要如何獲得?事實上,它不可能通過自我催眠獲得,要想長期免于焦慮困擾,還是要擁有舉重若輕的能力:看得透、想得通、搞得定。
由《奇葩說》幕后培訓導師、人氣辯手胡漸彪撰寫的《松弛感:成為有辦法的人》 為人們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論,讓松弛感成為可被掌控的生活狀態。
本書精準把握到當下年輕人的焦慮和困境,所提出的案例和方法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操性,通過提供行之有效的系統工具,幫助讀者在自己能夠掌控的范圍里,構建一個張弛有度、從容穩健的生活節奏。
作者指出,“放棄和不在意”并非疏解焦慮的上策。原因是:第一,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如非不得已,我們何必剝奪自己的真實渴求,否定我們過去的所有付出和追求。第二,我們大概率是做不到不在意的。所謂的“ 不在意” 一般只是“ 口頭禪” 而已。
他認為,我們在積極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同時,是可以免于焦慮的。通過思考能力、解決問題、內在驅動、精力管理、時間管理等方法論,人們最終可以真正達到一種根基扎實、不斷成長、具有韌性的松弛感。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薦書:《松弛感:成為有辦法的人》
作者:胡漸彪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PART 5 情感需求更下沉
近年來,未來10年的結婚主力軍——“Z世代”青年結婚意愿呈現下降趨勢。針對“你將來會談戀愛嗎”這一問題,12.8%的受訪青年選擇“不談戀愛”,26.3%的受訪者表示不確定。
針對“你將來會結婚嗎”這一問題,25.1%的青年選擇“不確定”,8.9%的青年選擇“不會結婚”,這意味著有34%的青年不再認為結婚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此外,還有近三成受訪者從未談過戀愛,他們則被稱為“母胎solo”群體。
由此看來,婚姻早已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為愛結婚也不見得會迎來幸福。當下的年輕人,也越來越不愿意將就,更寧愿保持單身的自由狀態。
隨著當下經濟、生育等婚姻的傳統功能逐漸弱化,人們的婚姻觀念正面臨一場新的革命。當外部制度為婚姻松綁,兩性親密關系的真實面目被進一步揭露,人性中的一切缺憾都有可能被呈現。
那么,婚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理想婚姻,存在嗎?婚姻的意義在何處?如果婚姻只是一種選擇,怎樣抉擇才能通向“幸福的出路”?如何才能經營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系,擁有幸福的人生歸宿?
在《幸福的出路:親密關系的幻想、真相與抉擇》一書中,或許你會找到想要的答案或啟迪,也會在打破幻想、看清親密關系的真相后,做出愛情與婚姻里的抉擇,為幸福找到出路。
本書為《三聯生活周刊》文叢“新家庭”系列的其中一部,主要圍繞“愛情與婚姻”“親密關系管理”等主題進行深度探討,包括現代人對親密關系的尋找經營與重建、在親密關系管理方面的困惑與轉變等等。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側重觀念探討,講述婚姻制度的形成演變中婚姻與愛情的糾纏關系,探討二者融合、分離到再度融合的和過程;后兩部分主要通過真實人物案例,講述現代人在尋找愛情、經營婚姻過程中的迷茫、清醒、勇氣、追求與抉擇。
每篇文章側重一個角度,如關系匹配、婚姻溝通、婚姻病變、婚姻理療等不同視角,借助真實故事分享與婚姻專家診斷,致力于為幸福找到出路。
最后,你可能會發現,婚姻作為一種長久許下承諾的關系,最大的難點就在于你們會逐漸認清彼此的全部真相,但如果在看清真實的樣子之后還能選擇攜手,也不失為一種幸福。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薦書:《幸福的出路》
作者:王星 / 王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品方:中信·商業家
尾
事實上,
當我們在談論“下沉”的時候,
其背后反應的是人們開始回歸到
最底層、最真實的需求。
后疫情時代,
經歷過生命、經濟、社會等不同維度的沖擊,
年輕人開始從“安心之道”轉向“安身之道”,
在這樣的驅動力下,生存成了新的目標,
也最終催生出上述所講的各式各樣的“下沉”變化。
未來,隨著不確定性的增加,
這種趨勢還將持續增長,
這就意味著“下沉”還將不斷擴大,不斷蔓延,
但這何嘗不是一種新的“吾志所向”呢?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濟整合營銷|數據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濟
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