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樸芳
無人在意《愛很美味》。
映前熱度平平,映后悄無聲息,這部根據黑馬劇集改編的影片,在上周六迎來公映后用了五天時間才拿到1100多萬票房。較劇集版僅下跌0.3的7.8豆瓣高分,明明在劇改影領域已經算是頂尖之作,然而這種好口碑,卻完全沒能轉換為市場號召力。
反觀去年底上映的《想見你》,作為一部與《愛很美味》定位相近的熱門劇改影,盡管在口碑方面影版遠低于劇版,但僅僅憑借劇集的基本盤,就斬獲了超過4億元的票房成績。
同類型不同命,《愛很美味》這一局,多少敗得有點可惜。
只有好品質,夠嗎?
我們并不需要過多質疑影版《愛很美味》的品質。
在影版《愛很美味》的豆瓣頁面上,很多網友都在踴躍發表對這部作品的肯定。劇版粉絲滿足、影評人認可、影迷夸獎,按照一部普通商業電影的評判標準,《愛很美味》至少是一部好電影。
首先在影片氣質上,繼承了劇版原版人馬的《愛很美味》,最大程度保證了內容的原汁原味。
在此之中,導演陳正道是近年來產出能力和品控能力都非常穩定的優秀青年導演。其執導的《摩天大樓》《愛很美味》《重返二十歲》《盛夏未來》等多部劇集、電影都獲得了觀眾與業內的廣泛認可,值得信賴。
而同樣原班人馬回歸的三位女主演,雖不是傳統概念里的流量演員,但角色塑造能力都在劇版中獲得過觀眾的一致認可。
內容上,《愛很美味》也沒有辜負觀眾。這部影片保持了與劇集一致的細膩女性視角,三個個性突出的獨立女性形象,在生活流敘事的烘托下更加生動有趣。故事變了、男人變了,但不變的多元女性議題還是無時無刻不在告訴觀眾,這還是那個《愛很美味》。
內容水準的穩定發揮,換來了影片豆瓣7.8、貓眼9.2、淘票票9.3的好口碑。
可惜對于院線電影市場而言,僅僅有一個被部分觀眾認可的好品質,還是差了點意思。
必須承認,《愛很美味》很優秀,但并不是沒有短板。
首先,作為一部劇集改編電影,《愛很美味》的IP能效是相對較弱的。
該片的原版劇集在當年屬于遺珠級別的小型黑馬。在部分社交平臺上的影響力比較可觀,但豆瓣評分人數、劇集的播放數據卻出賣了這部劇不夠爆的事實。換句話說,就是《愛很美味》的劇粉群體不夠壯大。
而且對于一部劇改影來說,本身劇集和電影觀眾的受眾群體就存在一定錯位,即便是再喜歡劇集的觀眾,也不一定會愿意為了IP繼續走進電影院。
其次,是作為一部商業電影的市場號召力不足。
具體來說,問題出在最顯眼的片名和演員陣容上。
如果是一位對原版劇集沒有認知基礎的觀眾,單接觸“愛很美味”這個片名,很有可能要猶豫一下影片類型究竟是什么。院線市場的愛情片片名向來流行直給,命名過于含蓄的《愛很美味》,氣質著實不夠鮮明。
再說說演員。李純、張含韻、王菊這三位主要演員,放在劇集選角中屬于標準的以小博大配置。盡管沿用到電影版中對于劇集粉絲是一種福利,但對于普通觀眾來說,演員不夠知名、辨識度又不高,號召觀眾買票的動力還是小了些。
正是這種對非粉絲群體乃至粉絲群體的吸引力不足,埋下了《愛很美味》票房滑鐵盧的種子。
宣發拖后腿,市場太冷淡
拋開影片自身賣座能力的優劣,《愛很美味》最起碼還是一部完成度較高的商業片。之所以造成了現在這種市場表現,犀牛君認為還有一個不可推脫的責任在于宣發。
先說宣傳。
對于一部商業電影的宣傳而言,無論正向出圈還是黑上熱搜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糟糕的情況反而是失聲的無效宣傳。而《愛很美味》的問題就在于,幾乎沒有出圈物料、出圈話題,就連檔期日期沒能給觀眾留下深刻記憶點。
以影片的官抖舉例,從短視頻營銷的內容選擇上,《愛很美味》屬于不功不過的類型。劇情高光、演員花絮、首映趣事、觀影反饋,基本遵循了當下商業電影短視頻營銷的標準流程。
具體來看,《愛很美味》宣傳又很保守。有效的出圈話題太少,物料選擇也缺乏亮點。
目前官抖上唯一點贊過百萬的物料是片中女主被大白排查密接得知男友出軌的劇情片段。相對而言,這類容易引發話題討論的社會向熱點,特別是有原型新聞的內容本就是很容易造成傳播的。除此之外,影片所聚焦的女性現實議題,也有很多內容可以取材發酵,鼓動網友參與討論。
《愛很美味》顯然沒有抓住這些機會。
再看發行。
今年電影市場整體復蘇向好,自三月以來,有不少影片都在普通的非檔期上映并取得了不錯的市場表現。對自身品質有信心的《愛很美味》,選中4月中旬這個冷檔期上映還是非常合理的。
但影片決定在4月15日周六上映在我們看來其實并沒有必要性。
憑借對內容的信心,該片在定檔后不久就宣布將在4月5日、8日、9日、13日、14日進行劇粉超前觀影,同時還在4月1日起開啟全國路演。可以看到的是,這樣較大規模的搶跑式曝光,并沒有換來相應的口碑發酵,對《愛很美味》的前期熱度并未帶來明顯助力。
這背后肯定有一定宣傳環節的責任。但更重要的是,在已經率先釋出口碑、且內容品質不錯的前提下,《愛很美味》仍然選擇了周六公映。
客觀來說,在上周的同期新片中,有一定競爭力的只有陳偉霆、王千源主演的諜戰片《暴風》,還有兩部體量低于《愛很美味》的《倍兒喜歡你》《鱷魚萊萊》。在類型上,這些新片受眾均有一定差異,而在市場容量上,四部中、小體量項目,也完全不會構成市場擁擠。
綜上,《愛很美味》選擇錯峰周六上映,除了自行削弱影片票房容量之外,幾乎沒有產生積極作用。
當然,拋開影片自身的宣發問題,大環境的冷淡也不可忽視。盡管近期有不少不錯品質的項目上映,但長時間的市場低迷還是導致了不少觀眾的背離。從今年的3月、4月冷檔期中可以直觀看出,市場的確在復蘇,但復原速度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快。
加之本周四有備受期待的引進片《灌籃高手》公映,還有一大批五一檔新片蓄勢待發,目前觀眾的主要注意力都在這些更具市場吸引力的項目上,自然也就降低了對眼前中等體量新片的關注度。
相比去年末臨近“放開”時觀眾重新回歸電影院與《想見你》再續前緣時的激動,正處于觀影“冷靜期”的觀眾,很難會主動提起對《愛很美味》的興趣。
一張劇改影的優秀答卷,就這樣被市場的洪流淹沒。在看到《愛很美味》的市場表現時,犀牛君不免覺得有些惋惜。
但歸根結底,是IP基本盤的有限、失職的宣發策略以及冷檔期的大環境低迷,一步一步造就了這部影片的平淡表現。
在可惜之余,我們所需要的還有警醒與吸取教訓。愿這個市場可以少一些被埋沒的“《愛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