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觀察 蔡九
所有人都怕入錯行。
過去幾十年,時代浪潮已經告訴我們,在歷史的進程面前,個人的奮斗實在是顯得微不足道。
每個人都應該抱有敬畏,永遠不要和趨勢為敵,要做風口的豬,而不是逆勢而行的牛。
正如互聯網的興起,造富了程序員一樣。過去幾年,國內最大的風口莫過于生物科技。政策的改善,蜂擁而至的資本,使得生物科技行業的薪酬水漲船高。
在行業鼎盛時期的上海張江,生物科技人才跳槽、漲薪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當然,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難免會有人才“泡沫”。
過去一年,資本市場熱度下降,對藥企的影響也傳導至員工身上,裁員、降薪成了行業的關鍵詞。
2022年,你的薪酬是多少?在上市的18A企業中處于什么水準?接下來,氨基君通過對財報數據的統計,為你還原真相。
01 中位數52萬,不輸互聯網大廠
單純從人均薪酬來看,生物科技行業的待遇絕對要屬中上游水平。
在公布2022年薪酬數據的18A企業中,近50家企業的員工薪酬中位數為52萬元,這已經超過99%的互聯網大廠。2022年,互聯網大廠中,人均薪酬超過50萬元的只有騰訊。
雖然這樣對比并不完全客觀。18A企業大多處于發展初期,人員規模較小,主要由核心研發團隊組成,高薪在所難免;而大廠員工數量動輒上萬,薪酬很容易被平均。
但是不管怎么說,18A企業中位數52萬元的年薪待遇,在所有行業中并不低。當然,整個18A內部分化也極其嚴重。
具體來看,超過20家企業人均薪酬超過50萬,其中甚至有10家企業的人均薪酬超過100萬!
人均薪酬最高的是百心安。2022年,百心安員工數量為54人,總薪酬支出為1.58億元,換算下來,人均薪酬為292萬元。
緊隨其后的是云頂新耀。2022年,云頂新耀員工數量為365人,而總薪酬支出達到了8.53億元,人均薪酬達到233萬元。
另外,北海康成、思路迪、華領醫藥等公司,人均薪酬也均超過100萬。
看完薪酬頂流企業的表現,不少18A企業員工或許落差不小。2022年,超過10家18A企業薪酬低于30萬元,主要以醫療器械為主。比如,做輔助生殖診斷試劑的貝康醫療,公司總員工數量為479人,薪酬支出為1.15億元,人均薪酬24萬元。
從292萬元到24萬元,落差不止億點點。那么,為什么那些18A人均薪酬這么高呢?
02 最高292萬,高薪背后的真相
在一個還在高速發展的行業,人均年薪近幾百萬元,顯然是不現實的。總的來說,18A高薪背后無非分為幾類情況:股份支付、被平均、公司真的壕。
股份支付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就是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來支付薪資,員工真正拿到手的,是“現金+公司股權”。這種情況下,所謂的高薪可能就沒有那么樂觀了。
百心安之所以人均薪酬接近300萬,也正是因為股份支付造成的。
根據公司財報,1.58億元薪酬支出中,股份支付占主要地位。例如,在行政費用中,員工薪酬總計7297萬元,股份支付就達到了6741萬元,現金支出556萬元。
研發人員的工資也主要是股份支付。去年,百心安研發人員薪酬支出總計為8480萬元,股份支付達到7306萬元,現金支付1104萬元。
雖然股份支付也是重要報酬,但在熊市之下,這部分收入就是“僧見僧,道見道”了。百心安股份支付的來源是二級市場回購,價格超過60港幣;但如今,公司的股價只剩下8.65港幣。也就是說,公司真金白銀回購的股份,雖然此前超過1億,但如今早已大幅縮水。
除了股份支付導致高薪,被平均也是重要因素。一方面,高管的薪酬占據絕大部分,導致整個公司人均薪酬被提高;另一方面,研發人員薪酬較高,也會導致人均薪酬被提高。
最為典型的就是德琪醫藥。2022年,公司在不計算董事及高管薪酬的情況下,人均薪酬在73萬元左右。但實際上,公司研發人員人均薪酬達到112萬元,而行政管理人員人均薪酬達到153萬元,由此可見,其他人員的待遇一般。
當然,也有情況就是,公司真的很壕。例如云頂新耀。2022年,公司總現金薪酬為5.98億元,其中現金薪酬最高的3名董事不超過1800萬元。目前,云頂新耀總員工數量為365人,這意味著,公司的人均真實現金薪酬會非常可觀。
03 創新的代價,不成功便成仁
薪酬高低,存在即合理。尤其對于依賴技術和人才的生物科技企業來說,現在的付出,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回報。
縱觀任何一個行業發展,起起落落間,產品和人才永遠是核心競爭力。而在整個18A企業中,研發人員也是最核心的高薪人員。
比如,歐康維視生物的研發人員的人均薪酬達到197萬元,開拓藥業、三葉草生物等公司的研發人員的人均薪酬,則超過150萬元。
從這些企業的布局來看,愿意付出高薪招攬研發、臨床人才或高管,本質上也是為了快速推動管線研發進展,加快上市進程。最為典型的就是三葉草生物。
為了快速推動新冠疫苗海外臨床、注冊上市,三葉草生物招用了不少外籍員工/高管。相比150萬元的研發人員薪酬,其行政管理人員的人均薪酬是201萬元。
需要說明的是,高薪是保證人才和組織創新的重要手段,但這也蘊藏著風險。一家藥企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在于產品能否獲得成功,但不是所有的研發投入都能創造極大的價值。
正如三葉草生物的新冠疫苗一樣,過去幾年,公司高薪押注研發、臨床人員及外籍高管,大力推進海外臨床,但依然沒能趕上病毒毒株變異的速度,導致新冠疫苗雖上市但無用武之地。
寒冬突然降臨,最重要的就是要快速調整目標。而biotech天生就要有抗寒的體質,因為創新藥九死一生是常態。
活下去是門技術,活得更好則是一門藝術。如果由于員工薪酬過高,導致過快的消耗現金流,這也會促使公司步入困境。因此,合理化的支付薪酬,有效控制資金消耗,就成為很重要的事情。
每一家18A企業,都要學會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