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媒科技評論
多次被傳上市的盒馬,這一次似乎“來真的了”!近日有媒體爆料,稱盒馬正在為香港IPO做準備,并考慮于明年上市。
對此,盒馬表示:“我們對市場傳言暫時沒有更多評價”。但是“不做評價”并不等于“否認上市”,盒馬的這一模棱兩可的回應,則似乎給了市場更大的想象空間。
再結合此前阿里CEO張勇在阿里內部啟動的“1+6+N”組織變革,當時張勇便表示,(未來)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都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既然如此,嘗頭啖湯的又為何不能是盒馬呢?
01 盒馬上市,意料之中
事實上,自阿里“1+6+N”組織變革之后,對于阿里系之內哪個公司會率先上市,外界均認為會是盒馬。今年1月,盒馬CEO侯毅已在全員信中表示,2022年盒馬鮮生已經實現了盈利。
而在早前阿里發布的2023財年第二季度(自然年2022年第三季度)業績時,阿里還提到盒馬正在實現“強勁增長”,目前絕大多數盒馬門店實現現金流為正。而在第三季度(自然年2022年第四季度)業績中,阿里則提到當季盒馬實現了雙位數的同店銷售增長,且毛利率有所提高,同比虧損顯著減少。
在連續虧損7年之后,盒馬似乎終于能松一口氣,在此之后,盒馬的擴張速度顯然也加快了。
3月底,盒馬鮮生宣布擴大配送范圍,服務半徑從3公里增至5公里,并新增“5公里1小時送達”配送服務,整體配送面積上擴大了近3倍,而叮咚、美團的配送半徑都在3公里范圍內。
此外,還有消息稱暫停已久的盒馬MINI,也將在今年重返擴張,重新沖刺下沉市場;同時,侯毅還提到盒馬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名為“freshippo best”的新業態,定位是精品超市業態。如此看來,“一低一高”兩端,盒馬都不想錯過。
而在線上方面,盒馬云超也宣布配送范圍擴大至全國,目前全國大多數省市都已能實現次日達,盒馬的配送范圍進一步擴大和深耕。
連番擴張背后,盒馬確實給人感覺“有錢”了。但侯毅所言的盈利,其實是有“限定詞”的,比如僅是盒馬鮮生實現盈利,僅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實現全面盈利。盒馬離全面盈利,或還有一段距離,但在如此背景下,盒馬仍敢放手一搏,難道真的因為其即將能上市募資?
02 盒馬的八年探索路
事實上,回顧盒馬過去8年的發展,規模并非是其盈利的“靈藥”,相反,正是因為盒馬一直在不同業態上反復試錯,并不設上限投入擴店,才因為揮之不去的虧損而難以獨立。一直到2021年阿里不再對盒馬“輸血”,盒馬才開始“開源節流”。
作為零售行業的“新物種”,盒馬曾一度被阿里寄予厚望。誕生首年,盒馬在2017年一口氣開了18家店;2018年,盒馬開始加速擴張,僅單季度就新開10余家門店。
按照原來的設想,盒馬的新零售模式不同于傳統零售店模式,其追求的不是單店盈利,而是盒馬以線下門店為基礎,通過大數據支撐數字化線上平臺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能夠讓物流履約、流程優化變得智能化。
當站點越開越多,覆蓋范圍越來越大,其在供應鏈和履約成本上的優勢就會進一步凸顯,只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盒馬不斷加大投入,但其盈利能力和GMV卻遲遲不達預期,門店坪效也從2016年的5.6萬元降到2018年的2-3萬元。
為此,盒馬開展了更為漫長的探索之路,在盒馬鮮生大店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人群、場景和需求,陸續推出了盒馬F2、盒小馬、盒馬菜市、盒馬mini、盒馬X會員店等近10種業態。、
侯毅曾經表示,(自己)不會把盒馬預先設想好,而是邊做邊改,不行就改,改了再看。在這樣的邏輯之下,盒馬便一邊開店,一邊關店。
不少業態在這個過程中就被優化或淘汰了,比如盒馬菜市僅在少部分城市嘗試不到一年便沒有了后續;盒馬小站從2020年3月開始陸續升級為盒馬mini,沒升級的門店則被關停;盒小馬從2021年1月開始被大潤發完全控股。
當然,也有被留下來的業態,比如盒馬mini、盒馬鄰里等。盒馬mini的定位是社區超市,單店成本較低,也曾一度考慮開放加盟,是盒馬對下沉市場的一次試探,但最終盒馬宣稱的100店計劃并沒有到來,盒馬mini暫時偃旗息鼓。
而主打社交電商的盒馬鄰里,也被視為對下沉市場的另一次挑戰,其不提供配送服務,消費者可選擇次日提,被看成是“阿里式”的社區團購,同樣劍指下沉市場。
但這一模式最終也無法激起水花,最終在2021年開始從多個城市全面撤退,只剩上海大本營。盒馬鄰里的開店成本更低,也不需要履約成本,卻仍然不能拿下下沉市場,下沉市場消費者與盒馬品牌之間仿佛始終隔著鴻溝。
核心原因是從一二線城市中孵化出來的盒馬鮮生,其定位、產品乃至客戶群體,都更偏向中高消費力的年輕人群,但要深耕下沉市場,盒馬的本地渠道、供應鏈能力都很難與本地企業直接競爭??墒?,除了下沉市場之外,盒馬還能向哪里要“增量”?
03 盒馬該如何獨立行走?
去年,侯毅曾表示,盒馬鮮生已從原來的“線上發展為主,線下發展為輔”,轉為“多業態線上線下協同發展”,將線下訂單占比從30%提升到50%。這與盒馬當初作為互聯網企業的打法已大有不同,或意味著盒馬開始轉向實體思維。
過去,盒馬想要以規模換利潤,通過不同業態對應不同的市場、人群,再通過快速擴店來攤低成本。但事實已經證明,一旦脫離盒馬所擅長的一二線城市,或者在選址略差的地段,盒馬的業績就非常慘淡。
這意味著,盒馬不能僅用互聯網思維去拓展門店,畢竟不同城市、地段的門店并非只是互聯網中孤立的節點,還有人流量、消費習慣、選品等各種細枝末節運營考慮,盒馬也要將這些因素納入考慮,才能定向提高不同門店的坪效。
目前,盒馬已對商品結構進行了一輪調整,降低原有生鮮即配產品的比例,增加預制菜、3R產品(即烹、即食、即熱)、自有品牌產品的比例。盒馬首席商品官趙家鈺曾透露,目前盒馬自有品牌商品的銷售占比已經達到了35%,能夠幫助盒馬進一步提高毛利。
縱觀整個生鮮電商行業,盒馬這一選擇也并非個例,比如叮咚近來高調宣布推出預制菜品牌“朝氣鮮食”,并面向全行業招募“預制菜合伙人”,目標規模是50億元。
這或跟近年生鮮電商行業在資本市場的遇冷,以及遲遲未能實現盈利有關。作為前置倉模式的探路人,每日優鮮已在行業中摸索將近10年,最終卻迎來破產關閉的結局。
可見,單純依靠互聯網流量來帶動線下網點的模式難以走通,新零售品牌想要走通商業模式,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供應鏈、產品以及價格之上。盒馬還是要將目光更多地放至一個門店在線下面臨的消費場景、適用的商業模式。
假如盒馬想通了原來的盈利難題,那么在上市并募集更多資金以后,盒馬也能對供應鏈、自有品牌產品投入更多的資金支持,結合其如今重啟盒馬mini、關閉低坪效門店的舉動,盒馬或真的能在未來走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