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summer
周五坐晚班火車前往目的地,周末兩天之內迅速打卡19個景點,在周天晚上火速趕回家,收拾妥當繼續(xù)應對第二天的工作及學習......如此高強度的出游模式正是當下最火的“特種兵式旅游”,這種堪比軍訓拉練的旅游方式正在年輕人群體中流行開來。
有人認為,如此高頻的走馬觀花式出行并未收獲到旅游的快樂,一切意義都集中在拍照之上,不僅如此還非常疲憊;也有人認為,只要去過、感受過、體驗過就算是不虛此行,哪怕累點也無所謂。
事實上,“特種兵式旅游”之所以會火遍全網(wǎng)與人們壓抑許久的出行需求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疫情三年時間,壓縮了太多的放松空間,如今人們自然想要抓住一切被浪費掉的時間好好感受春光。
另一方面,年輕群體面臨巨大的壓力,在工作或學習的間隙踏上旅程,追求在短時間打卡更多景點和熱門地也不失為一種特別體驗。和其他方式相比,這種旅游模式可以節(jié)省不少成本,坐過夜車不僅能省下住宿費,車費也會更加便宜,堪稱高性價比,年輕人自然樂于選擇這一新興模式。
但是,長期來看,這種略帶“報復性”的旅游方式真的可以為人們帶來放松嗎?當大家身處人擠人的網(wǎng)紅城市、景點、餐廳時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平靜嗎?或許并沒有。
在TOPHER看來,不妨看看世界上其他與眾不同的旅行方式,在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過程中,你會收獲一個全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
PART 1 騎行式旅行
旅行真的是為了打卡而去嗎?非也。如同只用一兩天劃獨木舟,你就無法體會到河流的真貌一樣,只有連續(xù)好幾天在流動的河水上飄搖,在河岸露營,取食大河帶來的恩惠,聽著流水聲入眠,才算是好好地面對過風景。
和打卡的樂趣不同,深入到風景中,你會看到不同的視野。從獨木舟上看到的世界,和自行車、路上的完全不一樣。水面就在身邊,眺望兩岸森林的位置較低,若是在這樣的視線高度中生活,人們對大自然也會更謙虛。
為了體驗到更多精彩的世界風光,原本是一個普通上班族的石田裕輔踏上了騎行之旅。這種念頭起源于他小學時在路邊看到的一位青年,當時這位青年騎著載滿行囊的自行車飛馳而過,那身影成為他潛意識里追逐的形象。于是,長大后發(fā)下“不去會死”的豪語,辭掉人人稱羨的大企業(yè)工作,踏上騎行世界之旅,最終他將自己的這趟旅行凝結成書《不去會死!》。
自行車環(huán)游世界,聽起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但其實這場旅行早就埋下了伏筆:高中一年級騎自行車環(huán)游和歌山縣一周后,石田開始憧憬旅行。大學時他休學一年,完成了“環(huán)游日本一周”。1995年,他辭去食品制造企業(yè)的工作,踏上環(huán)遊世界之旅。在旅途各地寫下老套的歌詞,畫下許多美妙的風景和人物素描。
事實上,這趟奇妙之旅并非一帆風順,石田在第一站阿拉斯加就被黑人女生勒索一美元,嚇得躲在青年旅館不敢出門;在秘魯沙漠被持槍強盜搶個精光,還得橫渡暴風地獄巴塔哥尼亞;在北極圈為了省錢洗露天冰河澡……就這樣幾度軟弱,幾度山窮水盡,幾度想放棄,最后終于還是完成了壯闊的五大洲完騎世界紀錄。
在他冒險的人生中,還曾創(chuàng)下不少紀錄,比如日本自轉車探險協(xié)會(JACC)的自行車環(huán)游世界紀錄保持者(亞軍)、5300美金環(huán)游世界7年半等等。這些經(jīng)歷讓他的人生愈加豐富飽滿,然而,體驗世界的過程他收獲的遠遠不止這些。
他在書中這樣寫道,“我看到恒河的純白日出、薩賓娜天真無邪的笑臉、土耳其那爾汀美麗的笑容;滿月下的金字塔、在草原上奔跑的長頸鹿、騎著破爛腳踏車追趕我的保保。泰西亞有點惱怒地笑著,流下稚氣未脫的淚水。大海般的叢林中浮現(xiàn)蒂卡爾神殿,以及紀念碑谷神圣的風光。雄壯的育空河流淌而過,有鮭魚跳躍著;在夜空中搖曳的極光……”
或許在經(jīng)歷過許多生死絕境、哀痛的別離、幸福的瞬間后,他最終發(fā)出了“活著真好”的體悟,這也正是夢想帶給石田最珍貴的禮物。
圖片來源:上海譯文出版社
薦書:《不去會死!》
作者:[日本] 石田裕輔
譯者:劉惠卿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PART 2 攀巖式旅行
在亞洲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常常被父母、老師、朋友的期待包裹,希望能夠呈現(xiàn)出一個最優(yōu)秀的自己。然而,很少有人能夠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像大部分孩子一樣,出生于中國臺灣省云林縣虎尾鎮(zhèn)的易思婷,自小就背負了大人殷切的期望。從北一女中到臺大信息系,最后遠赴美國常春藤名校賓州大學,并取得計算機博士學位。她成了父母眼中的驕傲,卻在24歲那年,毅然舍棄高薪工作,從此流浪天涯、奔向山野,找尋能讓她投注一生熱情的夢想。
這一次,她選擇聽從內心的呼喚,決定做回最真實的自己,成為一名山野間流浪的人。通過嘗試各種刺激的活動,比如滑雪、荒野徒步、激流泛舟、冰川探險等等,她終于一步一腳印找到了自己與攀登命定的緣分。當她第一次站在無人問鼎的峰頂時,分明聽到內心的聲音:再見,那個曾經(jīng)怯弱不自信的女孩。在攀巖途中,她不斷與山對話,也和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現(xiàn)在的易思婷以車為家,繼續(xù)流浪攀巖的生涯,眼光放向全球大巖壁,立志登頂那些從未有人攀過的懸崖。雖然此途異常艱辛,沒有錢,也沒人理解??蛇@就是心的選擇,就像我們可以選擇做生活的強者,也可以選擇一輩子碌碌無為。無關于其他,只關乎我們的內心。
為了記錄這段特別的旅行時光,易思婷將自己的經(jīng)歷凝結成《睡在懸崖上的人》,本書堪稱十年來最激勵人心的旅游文學。對于普通人而言,放棄優(yōu)越都市生活,奔向山野,最終在懸崖絕壁上尋找到自我價值的故事,恰恰展示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
圖片來源:同心出版社
薦書:《睡在懸崖上的人》
作者: 易思婷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PART 3 荒野式旅行
1990年5月12日,一個出身于美國東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輕人大學畢業(yè)了,他對父母說:“我要消失一段時間?!?/p>
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國家度假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輛黃色達特桑,車主卻不見蹤影。
1992年4月28,一位司機遇到一個搭便車的年輕人,說他要去阿拉斯加。
1992年9月6日,幾名獵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輛廢棄的公交車內發(fā)現(xiàn)一具尸體,沒人知道他是誰,來自何處,為什么在那兒。
是什么讓一個名牌大學畢業(yè)生放棄大好前途、離開愛他的家人,孤身一人走進荒野?如果金錢、名譽和安穩(wěn)的生活都不能給我們幸福,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出身富裕家庭、以優(yōu)異的成績大學畢業(yè)、正值青春、父母給予厚望……生命軌跡原本光鮮而令人羨慕地行進著,然而,這些卻不是美國男孩麥坎德利斯想要的。
擁有太多未來的他,最終摒棄了自然人之外的所有標識,甚至真實的名字,孤身走入荒野,112天后饑餓死去。經(jīng)過若干天,他的尸體被偶然路過的獵人發(fā)現(xiàn)。如此決然駭世的做法與結局,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猜想與爭論。一些人不斷探尋他原本可以“生”的方法,一些人不斷質疑他是否厭世或者算是對親人的背叛……
為此,喬恩· 克拉考爾采訪了麥坎德利斯生前接觸過的人,探尋了他一路上留下的各種線索,以記錄的方式寫成了《荒野生存》這本書。
《荒野生存》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好萊塢著名演員、導演肖恩·潘的注意,他一口氣看了兩遍,決定將它搬上熒幕,卻一直沒能得到故事主人公麥坎德利斯家人的同意。肖恩·潘等了十年,終于如愿以償,并親自改編。
肖恩·潘表示,之所以想把他的故事說給更多的人聽,是因為這個孩子身上有某種東西在閃光。他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得了如此豐富的人生體驗,令人羨慕不已。
的確,人們常常羨慕那些有勇氣登山、探洞、滑雪、旅行的冒險家們,然而卻因為自己的天性等各種限制無法付諸行動,難免為人生留下遺憾,甚至更多的人終其一生都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天性。
所以,這個時候可以選擇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本《荒野生存》,它可以幫你審視自己的內心,發(fā)現(xiàn)潛藏的天性。
圖片來源:浙江人民出版社
薦書:《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
作者:[美]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
譯者:陳宇欣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圖書品牌:湛廬文化
PART 4 藝術式旅行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及社會的進步,對藝術的需求以一種近乎“饑渴”的狀態(tài)吸取著。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產(chǎn)生與藝術溝通的需求,人們對作品的解讀和觀看大部分仍然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的。一幅畫可能僅僅只是一幅畫,似乎難以再往深處去挖掘背后的起源與發(fā)展。
這種被動的審美體驗已然成為了最習以為常的觀看方式,甚至當走進美術館時,常常會陷入“打卡”模式:走馬觀花地拍照,然后迅速進入下一個區(qū)域拍照......
人們真的看得懂當代藝術么?走進美術館是否重要?它究竟對日常生活有何意義?
由蘇也所著的《走,到美術館去!》解答了這些疑問。這本書不同于你所理解的美術館導覽,更不是枯燥無味的藝術圖解。在書里,作者依照自身判斷和私人回憶,收集并回味了過去在美國的7座城市所拜訪與學習過的14座美術館。她從大眾生活角度,聚焦美術館,結合日常生活、人文和地理、過去與未來,分享了多年來在美術館中感受到的東西——人類智慧、時代勇氣與藝術之美。
作者認為,美術館是一個閑來無事便去走走的好去處,大家可以像約見一位老朋友一樣走進美術館,這種心情是愉悅、放松的。你可以大膽使用,盡情享受,融入作品營造的環(huán)境。然后調動眼睛、耳朵、鼻子感受這些作品,獲得豐富的體驗。
蘇也表示,如果喜歡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瑰寶,那就一定要去看看烏菲齊美術館;而到了紐約,就一定不要錯過第五大道上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如百科全書般輝煌的人類歷史。在美術館這樣一個充滿儀式感與可能性的地方,你既是觀眾又是作者。在發(fā)現(xiàn)、觀看、欣賞、品味一件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你可以經(jīng)歷起起伏伏的內心變化,這種交互、對話式的觀看方式會讓你更加沉浸其中。
美術館就像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盒子,里面塞滿了各種奇思妙想。要想真正領會這些藝術的美好需要時間的投入及全身心的感受。讀完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在美術館中,完全可以找到空間的雋永美感和心靈的純粹寧靜。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薦書《走,到美術館去!》
作者:蘇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品方:中信·24HOURS
PART 5 哲學式旅行
旅行的意義就是出門嗎?那么去離家不遠的商場吃一頓燒烤算不算旅行呢?旅行的意義就是看見新的世界嗎?在網(wǎng)絡上來一次虛擬旅行會怎樣呢?到底什么才是旅行,旅行的真正奧義如何,我們又該怎樣旅行?
事實上,回顧過去,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地圖上的每一個角落,都被我們的同類人攝影、記錄、描述、審查、評分和標記。我們幾乎沒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也看不到旅行的意義何在。
旅行從來都不只是肉身之事,更是關乎心靈、自我之事。在疫情不斷延續(xù)的當下,每個人的內心或許都充滿了對遠方,對旅行的渴求。
時間匆匆飛逝,疫情過去之后,我們總要再度步入斗室之外的遼闊世界,探索時空,溝通彼此。在此之前,或許可以先在思想的世界里開啟一場哲學之旅,比如在房間里憑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展開一場不一樣的旅行。
由新哲人編輯部創(chuàng)立的《新哲人》是一系列哲學通識書籍,每一期以哲學的角度探討當下的人類社會,嚴肅又有趣,旨在引導讀者選擇更快樂、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新哲人04:旅行之必要》將帶你走進哲學思維的圣殿,通過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對旅行的思考,探討有關旅行的哲學問題。書中還就當下十分熱門的虛擬旅行展開討論,深入探討了旅行對人生、生活、閱讀、思考的作用。
本書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思維和思考,緩解了人們對于當下的緊張和焦慮情緒。在這個生活五光十色,內心一片荒蕪的時代,我們或許需要通過閱讀讓哲學回歸生活。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薦書:《旅行之必要》
作者:澳大利亞新哲人編輯部
譯者:宋曉鈺 陳笑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尾
在TOPHER看來,
人之所以愛旅行,
不是為了抵達目的地,
而是為了享受旅途中的種種樂趣、
為了看到不同的風土人情、
為了體驗五光十色的世界。
在前行的過程中,
如果有幸還會找到人生的意義。
而“特種兵式旅游”更多追求旅行的數(shù)量,
并非質量。
長此以往,我們并不能得到心靈的放松,
反而會更加空虛。
如果可以的話,
大家不妨靜下心來,來一次沉浸式旅行吧。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yè)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jīng)濟整合營銷|數(shù)據(jù)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jīng)濟
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