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靈霄
按慣例,一季度政治局會議即將召開,該會議將主要研判一季度經濟形勢,并為后續的宏觀政策及改革措施定下基調。
疫情后,經濟復蘇“后勁如何”是人們亟待關心的問題,個人及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也與經濟進一步復蘇息息相關:年輕人的高失業率怎么破?民營企業的信心該如何提振?
近日,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課題組《2023年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的報告會現場,多位專家學者對后續經濟復蘇提出建議。
提振消費根源在就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4.5%,較去年四季度加快1.6個百分點,經濟恢復情況略好于預期。
《報告》認為,一季度消費數據的較快反彈,較大程度源于疫情放開后,遞延需求集中性的短期釋放,但需求端內生動能仍然不足。去年以來,在各地房貸利率大幅調降的背景下,居民儲蓄傾向卻趨于上升。
北京大學國發院特約研究員許憲春表示,一季度4.5%增長率屬于較好的經濟恢復,但與潛在增長率、發展目標相比還比較低。
《報告》建議,可通過發放消費券、適度增加消費信貸等方式進一步發力,引導前期居民超額儲蓄存款轉化為為消費。
報告執筆人代表、申萬宏源證券高級分析師屠強進一步表示,“促消費的過程中,穩必需品消費無法逃避,期待對中低收入群體人群的政策呵護”。2022年以來,本應受疫情沖擊較小的必需品消費增速卻大幅下行,中低收入群體受疫情影響明顯。
“過去三年疫情,我國城市低保人數卻大幅下降,城鎮居民轉移凈收入與整體收入同步變化,未發揮較好的逆周期調節效果。”對此,《報告》建議,今年可通過加大轉移支付、提高低保標準等優化收入分配的政策,重點穩定中低收入群體收入。
參會專家還提出要穩就業。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16-24歲的青年失業率上升至19.6%,為歷史次高水平。
“提振消費的根源其實在于收入,一份工作就代表著一個穩定的現金流,當一個家庭有長期穩定的現金流時才敢消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稱。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金研究院院長彭文生指出,有別于傳統經濟周期靠投資驅動,而疫后的經濟復蘇周期是“消費、投資;就業、收入、消費、物價”,第一輪屬于消費的自發反彈,能否傳導到第二階段復蘇關鍵得靠收入增長和穩就業,這都需要靠經濟活動來提高心理預期。
彭文生進一步表示,我們不能更多靠增加企業和家庭債務促增長,而是要發揮財政作用,將這筆錢與社會保障、工農服務相結合,用于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科技研發等方面。這些錢花出去,既促進當前的消費,又改善長遠的經濟增長,“這實際上是新供給側改革,把金融穩定的和促進短期經濟增長結合起來。”
讓市場化改革解決結構性問題
《報告》提出的五項政策建議之首為用市場化改革的辦法解決結構性問題,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平等對待國企、民企的要求落實下來,充分發揮市場功能,提高民企信心,減少政府干預。
“一季度信貸、社融數據表現雖好,更多是因為建筑業企業在地產“保交樓”、基建穩增長背景下的外生性加杠桿行為,并非企業主體內生性展望樂觀后的加杠桿動機。”報告稱。
投資端來看總體穩定,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3月份制造業投資的增長速度從2022年的9.1%回落到7%。許憲春提醒道,“制造業投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民間投資,要想辦法穩住制造業投資不下降”。
田軒指出,短期經濟靠消費,長期經濟展望靠創新,提振信心有以下兩個方式。一是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政策維持持續穩定有利于民營企業家做長期創新。二是,要調整市場和政府的關系。落實好“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九字方針,市場就能進一步發展。
報告中也提醒,目前供給端產能過剩風險顯現。一季度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持續下滑至74.3%, 需求端內生動能仍然不足,存在一定的結構性通縮隱憂。
報告中解釋,近幾年,國內對于新興產業給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形成了較好的增長效果;但亦暴露出一定程度的弊端,主要是政府干預過度導致新興產業產能過剩等問題,這在電動汽車、光伏、集成電路等領域均有一定程度的體現。
對此,報告建議,需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平等對待國企、民企的要求落實下來,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民企信心,減少政府干預,讓市場更多發揮價格發現與資源配置的功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指出,如果大家認為今年后三個季度仍有政策潛力可挖,要秉持一條基本原理:“改革的歸改革,政策的歸政策”,也就是指結構性、體制性問題不要指望通過宏觀政策來解決;而對周期性問題,宏觀政策也要計成本效益,絕不能碰安全紅線。
高培勇表示,輿論場上大家總對政策擴張的期待比較高,但今年可以看出,離這樣一種期待還是有距離的。
“研判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應當要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毫無疑問我們當前要拼經濟,但絕不會、也不能走老路。”高培勇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