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4月27日,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已建成并投入運行,累計發現生態破壞問題線索2000余條。
4月22日是第54個世界地球日,自然資源部當天宣布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315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300萬平方公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15萬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覆蓋了絕大多數草原、重要濕地、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態系統,以及絕大多數未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
王志斌表示,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態保護模式,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出了中國方案。
為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2020年至今,生態環境部已先后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試行)》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范 保護成效評估(試行)》等8項系列標準,不斷提高監管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推動國家和地方數據互聯互通,形成有效的監管體系。
2022年12月,生態環境部部印發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聚焦誰來監督、監督什么、怎么監督和結果應用,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制度安排和具體工作要求,規范和指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工作,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王志斌表示,由國家發改委立項,生態環境部組織建設的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項目近日完成驗收,投入業務運行。平臺邊建設邊應用,綜合利用30余顆國內外衛星資源,聚焦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自動化掃描和識別地表的局部變化,及時監測預警生態破壞風險。
“累計發現各類人類活動圖斑3萬余個,為中央環保督察、黃河長江警示片拍攝等重大任務提供生態破壞問題線索2000余條,對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生態空間基本實現全覆蓋,形成了支撐和服務全國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的衛星‘天眼’。”王志斌說。
生態環境部還開展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王志斌介紹,生態環境部從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出發,自2020年起,指導天津、河北、江蘇、四川、寧夏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聚焦重點人類活動,依托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將遙感監測提取的疑似問題線索移交有關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流域監督管理局進行實地核實,與地方開展會商,督促問題查處整改。
據介紹,目前,生態環境部在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的過程中,發現生態保護紅線內仍存在一些占用生態空間、破壞地表植被、影響生態功能的問題,如非法采石挖沙等礦產資源開發建設活動、道路修建手續不全開工建設或建設超出審批范圍、不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要求的畜禽養殖、未經審批開展林地采伐等活動和行為等。
王志斌指出,上述問題均已移交有關省份。各試點省份高度重視,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制定了相關配套政策,強化監管結果應用。目前大部分問題已得到整改。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有序推進全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常態化監管,加大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和查處力度。
王志斌還介紹,2000年以來,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國科學院等相關部門,完成了3次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正在開展的第4次也已基本完成。將這4次調查評估的結果聯系起來看,從2000年以來,全國生態狀況穩中向好,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
他特別指出,對標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率先完成的黃河流域近20年的生態變化遙感調查評估,發現黃河流域植被覆蓋度顯著增加,‘綠線’向西移動約300公里,彰顯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
對于黃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0年以來,生態環境部組織完成黃河中上游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5省(區)1.2萬余公里岸線入河排污口現場排查,發現入河排污口1.7萬余個。
2023年3月,生態環境部組織全國286名生態環境系統業務骨干開展了黃河干流山西陜西段、渭河流域及石川河的排查工作,共發現入河排污口8500余個,其中黃河干流5200余個。雨洪排口、農業農村排口數量最多,分別約占45%和26%。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督促自行開展排查的地方盡快完成現場排查,建立黃河全流域入河排污口一張圖、一本賬。另一方面將及時向相關省交辦入河排污口清單和環境問題清單,推進后續入河排污口監測、溯源、整治和環境問題整改工作,督促各地年底前完成80%溯源和30%的整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