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我們先從最新一個IPO說起。
5月12日,鋰電涂布模頭第一股——曼恩斯特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收盤市值超100億元。鮮為人知的是,這家公司掌舵人彭建林正是畢業于有著中國鋰電池行業“黃埔軍校”之稱的中南大學。
坐落于湖南長沙岳麓山腳下,面臨滔滔湘水,中南大學在全國范圍內并不算知名。2000年,原中南工業大學、湖南醫科大學與長沙鐵道學院合并組建了中南大學。后來中南大學將合并日作為校慶日,所以也被稱為中國最年輕的一所985高校。
但是隨著新能源火爆,這所高校意外火了。投資界曾從VC機構的分享撰寫了《湖南這所大學,盛產電池狂人》一文,當時風投瘋狂涌入電池賽道,發現不少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或技術骨干都有著中南大學背景。為了挖項目,投資人甚至專門“打進”中南大學校友圈。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中南系公司登上IPO敲鐘舞臺。
80后,昔日比亞迪工程師,干出一個百億IPO
這是一個80后南下白手起家的故事。
2006年,彭建林從中南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南下深圳進入比亞迪,自此扎根鋰電行業。也正是這段工作經歷為創業埋下了伏筆。
彼時,在鋰電涂布模頭領域,國外企業憑借成熟的技術優勢在我國形成壟斷模式。但是,這些國外涂布模頭廠商往往只提供標準化涂布模頭,而且還存在進口價格高昂、應用問題頻現、售后服務滯后等缺點,行業不滿已久,涂布模頭國產化替代呼聲高漲。
彭建林看到機會,當時他已經在比亞迪內部的裝備部門做過研發工程師,擁有多年的模頭開發經驗,參與開發的產品在國內一些主流電芯企業的產線上有著多年的良好應用。
2014年,彭建林成立曼恩斯特,致力于讓涂布變得簡單,主要為客戶提供涂布技術解決方案。在此之前,雖然也有不少國內企業嘗試去做鋰電涂布模頭,但普遍做法都是通過模仿三菱的設計,在此基礎上進行簡單加工,而由于缺乏技術研發經驗,導致國產模頭在精度性能以及產品的穩定性上達不到使用要求。
彭建林意識到,要想從外企嘴里搶下這塊誘人的蛋糕,就必須摒棄過去模仿抄襲的思維。成立伊始,曼恩斯特建立了獨立的產品研發和設計團隊,并依靠在鋰電行業扎根多年的經驗,針對不同漿料的特點以及不同使用環境的具體要求來設計模頭產品。
轉機是國內新能源行業大爆發以及國產替代需求日益迫切,曼恩斯特由此擁有了越來越多客戶,并被國內一些主流電芯企業選擇。根據招股書,曼恩斯特的客戶中,不乏比亞迪、寧德新能源、寧德時代、安脈時代、中航鋰電等知名企業。
透過曼恩斯特也可以一窺中國動力電池爆發景象。財報顯示,2020-2022年,公司的營收分別為1.47億元、2.39億元和4.88億元,凈利分別為6024萬元、9516萬元和2.03億元,收入逐年增長。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VC/PE機構并沒有涉足到動力電池產業鏈,所以曼恩斯特一直沒有進行外部融資。直到2020年11月,曼恩斯特完成了首次融資,引入了包括中信建投資本、惠友資本等多家投資機構。
5月12日,隨著上市鐘聲敲響,曼恩斯特正式登陸創業板,當日股價漲幅高達22.14%。截至當日收盤,曼恩斯特總市值為108.14億元。創業9年,這位中南學子用自己所學專業干出人生第一個IPO。
一所被低估的大學,走出一個新能源軍團
曼恩斯特并非個例。在新能源賽道里,中南系IPO軍團正在崛起。
2022年9月,中南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帕瓦股份在科創板敲鐘上市,公司靈魂人物是原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張寶。2014年,張寶聯合發起創立帕瓦股份,并于2018年辭去了在中南大學的職務投身創業。至今,帕瓦股份成為國內先進的單晶型NCM三元前驅體生產商,主要產品廣泛應用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消費電子、電動工具等領域。
還有“民用碳/碳復合材料第一股”的金博股份,掌舵人廖寄喬是中南大學材料學博士,曾任職于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2005年,廖寄喬回到家鄉創辦金博股份,開始專門研發先進的碳基復合材料及其產品,最終于2020年5月在科創板上市。
這只是冰山一角。根據2022年的一項數據顯示,中南大學培養了16位A股董事長,旗下公司總市值近1.07萬億元,位居全國高校第三。尤其在新能源賽道,中南大學造富能力驚人,培養了一眾知名公司創始人。
其中,最為知名的大佬莫過于比亞迪掌舵人王傳福。早年間,王傳福從中南礦冶學院(現為中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1995年,29歲的王傳福看準機會,在深圳創辦了比亞迪公司,起初主要從事二次充電電池的研究、開發、制造和銷售,將日本不愿生產的鎳鎘電池轉移到了中國市場。2000年,趁著手機市場火熱,比亞迪相繼拿下了摩托羅拉、諾基亞的手機電池訂單。這便是比亞迪前傳。
此后二十余年,王傳福靠著小小的手機電池起家,締造了一個龐大的新能源汽車版圖,至今覆蓋了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半導體。2022年6月,比亞迪A股市值首次破萬億,這也是首個躋身萬億市值俱樂部的汽車自主品牌。
無獨有偶,畢業于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鐘發平,也是一位電池猛人。出生于湖南桃源,鐘發平于1981年考入中南大學的前身中南礦冶學院,開始接觸電池科學。本科畢業留校后,鐘發平繼續攻讀研究生,后進入武漢大學讀博士,曾進入了中科院系統,并在國家儲能材料工程中心暨鎳氫電池中試基地,負責一個科技攻關項目——鎳氫電池生產關鍵技術及成果轉化,這為其后來創業埋下了伏筆。
1998年,鐘發平回湘創業,成立了長沙力元新材料有限公司,親自帶隊自主研發生產連續化帶狀泡沫鎳材料,填補了我國新能源材料領域空白,打破了國外壟斷。2003年,長沙力元新材料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并于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更名為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市值100多億元。
此外,產銷規模全球第一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制造商杉杉股份,一部分技術來自于中南大學團隊、動力電池鵬輝能源創始人夏信德,曾就讀中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提供鎳氫/鋰離子充電電池、動力電源及儲能系統的豪鵬國際集團,掌舵人潘黨育于1990年獲得中南大學冶金機械學士學位;動力電池回收龍頭格林美,是由原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許開華創立;以及新能源圈赫赫有名的歐陽明高教授,也曾就讀于中南大學車輛工程專業……這一份名單很長很長。
還有三一重能、三一鋰電、三一氫能,稀美資源、博力威、騰遠、芳源環保、信宇人、寧德時代,廈門鎢業、中偉股份、邦普循環、瑞浦蘭鈞等企業的核心技術人員也都與中南大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總而言之,中南大學雖建校歷史不長,但憑借著冶金、礦業、材料等冷門學科,在新能源賽道悄悄培養了一批新能源上市軍團。
中國產業變遷,他們,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業內流傳一個說法,全國鋰電池企業中,絕大部分研發人員出自中南大學。這里,何以成為中國鋰電池行業的“黃埔軍校”?
往前追溯,合并成中南大學的三所大學實力雄厚。中南工業大學最早可溯源于1903年創辦的湖南高等實業學堂,該學堂礦科被譽為中國“礦冶黃埔”。長沙鐵道學院前身則是1903年創辦的湖南高等實業學堂,與清華大學和同濟大學齊名,被譽為中國土木工程“三駕馬車”;
湖南醫科大學則可追溯到1914年創辦的湘雅醫學專門學校,是中國創辦最早的西醫高等學校之一。
在“2022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排名榜上,中南大學上榜學科數達43個,居全國第13,湖南省第一。其中,冶金工程和礦業工程排名全國第1名,并且已經形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有色金屬學科集群,被學界和產業界稱之為“沒有礦山的有色金屬之都”。
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南大學“技術派創業”氛圍便十分濃厚。據了解,中南大學教授們已經締造了博云新材、山河智能以及杉杉能源等知名企業。近些年來,中南大學重視校企合作和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通過與相關企業合作研發新技術、打造產業化基地等方面,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研究和就業環境。為孵化更多高成長型中小企業,中南大學還爭取國家發改委支持,設立了湖南新材料產業創業投資基金,更多中南大學系新能源企業將趕來。
當然,中南大學只是一縷縮影。隨著新能源火爆,一批低調的高校浮出水面。
比如在新能源汽車,華工系同樣兇猛。早在20世紀70年代,華南理工大學就開設了汽車專業,且在8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展汽車電動技術的研發和教學,出版了自編教材《電動汽車學》。在汽車領域深耕四十余年,華工學子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學術基礎。
今天的新能源汽車圈,華工學子撐起半壁江山。締造“造車新勢力”之一的小鵬汽車,何小鵬正是畢業于華工計算機及應用專業;汽車巨無霸廣汽埃安背后,掌舵者曾慶洪在2002年進入華工,攻讀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還有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1998年考入華工電子與信息工程學系,取得了碩士學位。有意思的是,曾毓群的老對手,億緯鋰能創始人劉金成,也曾在華工攻讀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學位。
還有蘭州大學。成立于1946年的蘭州大學化學系曾是我國最強化學系,在有機化學方向走出數位兩院院士……時至今日,一批來自蘭州大學的化學學子投身新能源行業,正在被各路投資人瘋搶。
比如固態電池獨角獸衛藍新能源。2016年,82歲高齡的院士陳立泉和俞會根、李泓一同創辦了衛藍新能源。其中,衛藍新能源創始人、董事長俞會根畢業于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導師、教授級高工。而首席科學家李泓也曾就讀于蘭州大學化學系,后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所、中科院物理所學習,獲得了博士學位。
曾幾何時,“生化環材,四大天坑”的說法就不絕于耳。但隨著中國產業變遷,新能源產業站上歷史舞臺中央,昔日冷門專業的畢業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機遇。自然而然地,這些高校的理工科人才底蘊和優勢逐漸顯現出來了。
說到底,在我們漫長一生當中,一個人的成就除了自身奮斗之外,還離不開時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