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趙孟 實習記者 梁珺怡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近日,廣東省人社廳發布《關于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促進婦女就業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提出在全省廣泛開發“媽媽崗”,拓展婦女就業空間。
該文件若能最后發布實施,將成為中國首個在全省范圍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的生育支持文件。
所謂“媽媽崗”,通常指特為需要照顧幼年子女的女性設立的工作崗位。三孩生育政策實施以來,建立友好生育環境呼聲愈加受到重視。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至少已有武漢、峨眉山、黃山、中山和寧夏自治區等地的政府或企業在推行“媽媽崗”,探索平衡女性生養與職業發展難題。
廣東省人社廳公布的《征求意見稿》解讀文章介紹,當前廣省婦女就業情況總體較好,但育齡婦女就業依然面臨一些難題,突出表現為就業工作和照料家庭難以平衡。促進育齡婦女平等就業,有利于推動婦女更加廣泛深入參加社會和經濟活動,提升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活力,有利于加快構建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征求意見稿》明確,“媽媽崗”主要用于吸納法定勞動年齡內對12周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婦女就業,工作時間、管理模式相對靈活,方便照顧工作和育兒。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可以按規定開發設置“媽媽崗”,鼓勵用人單位拿出部分專業技術和管理崗位用于“媽媽崗”設置,鼓勵規上限上(規模以上、限額以上)企業設立“媽媽崗”。
此前在2021年7月20日,《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公布,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出臺。該文件還提出,“鼓勵用人單位制定有利于職工平衡工作和家庭關系的措施,依法協商確定有利于照顧嬰幼兒的靈活休假和彈性工作方式”。
2022年7月,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再次提出,各地要完善生育休假政策,從保障職工生育權益和保護生育職工健康權的功能定位出發,體現保護生育和養育過程,幫助職工平衡工作和家庭關系,促進公平就業和職業發展。
界面新聞注意到,在廣東省公布《征求意見稿》之前,該省中山、佛山等地市已出臺地方文件,探索推行“媽媽崗”。2022年8月,中山市出臺《關于大力推行“媽媽崗”就業新模式的若干措施》,將靈活就業與全日制就業結合起來,支持鼓勵工業制造、家政服務、零售業、銀行保險、新業態平臺等用人單位專門設立“媽媽崗”,同時引導大中型企業拿出部分專業技術和管理崗位用于“媽媽崗”設置。
公開信息顯示,全國最早設立“媽媽崗”的是湖北武漢一家企業。據工人日報報道,湖北武漢加十分服飾有限公司專招需要帶娃的“寶媽”。該公司設立了彈性工作時間,“寶媽”們不用加班,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學、帶孩子來上班,特殊情況可在家工作。待遇方面,按照工時的不同,廠里采取工資加獎金、底薪加計件的方式計算報酬。
四川經濟日報2021年9月報道,在峨眉山市婦聯的支持幫助下,位于創客夢工廠的四川弈峰防護服飾有限公司推出超人性化的用工模式“媽媽崗”,共招收此類員工40多名。
進入2023年以來,探索推行“媽媽崗”,關注生育女性就業的地方越來越多。3月7日,北京市石景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與石景山區婦女聯合會共同舉辦招聘會,并設置了上下班時間相對固定,不需加班,零基礎、低門檻提供培訓機會的“媽媽崗”。2023年初,安徽省祁門縣針對全縣”寶媽“陪讀群體開展調查摸底,共摸排出178名有就業意向在家陪讀的媽媽,隨后在招聘會上通過現場專設“媽媽崗”“陪讀崗”,讓生育陪讀女性實現就業顧家兩不誤。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婦聯也創新推出“媽媽崗”“流動班”“新業態班”等用工模式,助力全職媽媽們重返職場。
“媽媽崗”屬于一項新的工作模式探索,對于企業來說,“彈性工作”是否能保證工作效率,會否增加企業負擔,將是此類新興就業模式能否長期推行的重要考量。對此,一些地方也開始出臺保障措施,通過稅收減免、崗位補貼等方式,推動企業主動接受“媽媽崗”。
中山市政府已正式將“媽媽崗”工作納入該市貫徹落實國務院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實施方案,明確了稅收減免、培訓扶持、就業服務管理等多項“媽媽崗”扶持政策。
按照政策,中山市企業每成功申報一個勞動合同用工“媽媽崗”,與勞動者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并按規定為其繳納社保,將每月獲得300元的社保補貼和100元的崗位補貼。如果符合條件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署的是勞務協議而非勞動合同,是以個人身份繳納社保的,前述300元社保補貼則發放給其本人。
此外,無論是勞動合同用工還是勞務用工,成功申報“媽媽崗”的企業,每年都可享受不超過500元的精準培訓補貼;若就業者為脫貧人口或登記失業半年以上的人員,再疊加享受7800元的多種稅收優惠。截至2022年底,中山市共發放“媽媽崗”用人單位社保補貼、崗位補貼353萬元。
上述《征求意見稿》也提出,對在省內開展“媽媽崗”工作積極性高、實施效果突出、示范帶動作用顯著,形成一定規模的各類用人單位,每兩年開展一次廣東省百家“媽媽崗”就業示范單位認定。
《征求意見稿》強調,各地要切實提高思想認識,把推廣“媽媽崗”就業模式作為完善就業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一項具體舉措,壓實屬地責任,明確目標任務,可結合本地實際創新政策舉措,切實抓好落實落細工作。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接受光明日報采訪時表示,女性平衡職業發展和育兒責任,更主要的可能還是要靠政府大力發展公共托育服務體系,進一步分擔家庭的撫育照顧責任。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慧認為,相關政府補貼惠及大中型企業高技能、高質量專業技術崗位、管理崗位女性,將產生更加積極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