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周四發布報告稱,針對目前的經濟形勢,建議加快擴大內需政策的接續落地,進一步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同時針對就業研究制定專項政策。
報告指出,雖然一季度我國經濟得到修復,但內生增長動能仍有待加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前期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一些服務行業得到修復,但在勞動力供給增長較快的情況下,工資增速有所下降,影響消費的增長的持續性;二是由于勞動力供給結構變化以及勞動力需求的調整,青年人失業率居高不下,會從供需兩端影響經濟發展活力。因此,繼續推進經濟修復,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仍相當重要。
“在海外需求走弱、境內疫情防控較快平穩轉段的背景下,我國在過去三年‘抗疫模式’下形成的內外需結構、三次產業結構、投資消費結構都將發生變化。擴大內需是有效對沖外需下滑、穩定經濟基本盤和提升中長期供給質量的關鍵。”報告稱。
對擴大內需,報告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制定有利于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的接續政策,在促進消費增長的同時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發展和就業增長;二是,擴大投資規模,提升投資效率,政府投資必須發揮好引導作用,切實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三是,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要因城施策,根據市場需求優化住房建設用地供給,支持剛性和改善性購房需求
對高水平對外開放,報告建議,一方面我國要依托自身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增強吸引聚集全球優質要素的能力,牢牢把握對外循環的主動權;另一方面,在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下降、國內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成為經濟持續發展核心因素的情況下,需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產業間和產業內合作。
“東盟國家勞動力豐富,通過對外投資的方式,可以轉移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或一些環節,通過海外要素收益回流促進國內的研發和技術創新,保持對外競爭的優勢;同時中國與日韓間的技術合作也存在較大的空間。通過推出高水平對外開放,倒逼深化改革,同時促進穩外貿和穩外資。”報告稱。
對于就業問題,報告指出,從目前各行業吸納就業情況和新增勞動力供給結構看,傳統生活性服務業修復和基建投資增長可能難以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針對新增勞動力供給中受過高等教育人數占比過半并主要分布在幾大類服務行業的情況,應推動公共服務普惠性與市場化服務提供相結合,重點對科教文衛體、娛樂、數字化服務等大量公共服務領域進行放松管制的改革,促進國內服務業的產業升級,增加對新增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在此次疫情沖擊和我國新增勞動力供給逐步下降的情況下,很多企業也會調整預期,在未來用更多的機器來代替雇傭勞動力,因此長期就業穩定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報告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