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CPE參考 李可
編輯 | 許帆
細數今年以來的投資賽道,儲能概念絕對是那個“風口上的豬”。
5月18日,儲能系統研發商西安奇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奇點能源”)宣布完成了7億元B輪融資。
根據公開信息,奇點能源本輪融資由金石投資領投,金鎰資本、高瓴創投、廣發信德、黃河實業、華金資本、皖能資本、朝希資本、新尚資本、科實資本、西高投等跟投,歷史投資人IDG資本、源碼資本、中科創星、晨道資本持續加注,光源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這一超級豪華的投資陣容,幾乎囊括了國內一二線知名投資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奇點能源只是今年以來獲得資本加持的儲能公司之一,在此之前,今年已經有26家儲能概念公司宣布完成了新融資。
從融資規模來看,儲能項目一般融資額度從數千萬元至數十億元人民幣,奇點能源7億元的融資額并不突出。
今年最近一筆規模較大的融資項目發生在4月中旬,大連融科儲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融科儲能”)宣布完成超10億元B輪融資,投資方為君聯資本領投,大連金投、老股東熔拓資本及其他多家投資人跟投。
更早的2022年10月,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辰儲能”)完成超20億元的B輪融資,背后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投資軍團,包含了農銀國際、建信股權、經緯創投、峰和資本、日初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
有機構根據公開數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儲能行業融資事件108起,億元級別的融資案例屢屢出現,也不乏沖出萬眾矚目的獨角獸。
可以說,有一定存在感的投資機構,都在死盯著儲能,沒有存在感的機構,更是躍躍欲試,企圖在儲能項目上分到一杯羹。01機構瘋搶“儲能項目”
看別的項目可以不緊不慢,但看儲能項目必須刻不容緩。
不同于近幾年整體呈下滑趨勢的投融資市場,投資機構對儲能賽道的興致一直居高不下。
2022年,儲能產業迎來了史詩級大爆發,不斷升級和完善技術與政策、愈發活躍的市場需求,讓這個昔日無聲無息的領域得到了空前的關注,就連多年從事該領域的人員都感慨這是“活久見”。
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僅2022年這一年,國內成立的儲能相關企業就高達3.8萬家,這個數字是2021年的五倍之多。
儲能項目的融資數量和融資額更是直線上升。
標志性的事件之一,是深圳市華寶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寶新能”)的上市,讓更多投資者感受到了儲能賽道的威力。
2022年9月,華寶新能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開盤市值超過220億元,廣東省的儲能融資最為火爆的第一個便攜式儲能IPO因此誕生。華寶新能創始人孫中偉也演繹了一個打工仔轉身為大企業老板的“神話故事”。
幾乎與華寶新能IPO同一時間,深圳也誕生了另外一只儲能獨角獸。2022年9月,用戶側儲能公司德蘭明海宣布完成B+輪融資,投后估值達到10億美金級別。
而在此之前,德蘭明海已收獲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源碼資本、中鋁浙江君融基金、鯤鵬光遠、達晨財智等知名投資機構,以及產業內知名的頭部戰略機構。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全年,儲能相關的融資交易多達249筆,融資規模為494億元,是2021年的兩倍之多,是2019年的16倍。這其中,A輪和B輪的金額約325億元,占該行業全年總融資額的66%。
更早的2016年之前,這個領域一年到頭的融資數量不過十幾筆,全年總金額也不過10億元上下。
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經有27家儲能相關企業公布了自己的新一輪融資,單筆融資額度在億元級別的項目個數超過一半。
專注于能源領域、市場化投資機構及地方國資……參與投資儲能的隊伍正在不斷壯大,對該領域的角逐也變得十分激烈。
之前沒趕上電動汽車和光伏這兩大熱點的門外漢企業和投資機構們,生怕錯過了儲能這個大蛋糕。
在不少投資者看來,目前儲能企業還沒有到成熟期,很多公司都在快速成長階段,未來潛力不可估量,很可能會出現百億甚至千億級別的企業。
剛完成新一輪融資的奇點能源董事長劉偉增博士對媒體坦言,隨著越來越多示范項目的應用探索,儲能的技術產品成熟度持續上升,收益模式日漸清晰,項目不確定性變得越來越小,所以投資機構的關注度更高,參與度也更積極主動。
據公開資料顯示,奇點能源成立于2018年,由西安交通大學博士、高級工程師劉偉增及多位十多年產品開發經驗的碩博士資深工程師聯合創立。公司致力于先進儲能系統的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為推動大規模清潔能源接入和能源互聯網建設提供解決方案。
目前奇點能源已經形成電池PACK、BMS、PCS、EMS和一體化儲能產品eBlock智慧能量塊的研發制造能力,工商業儲能電站、光儲充電站、新能源儲能電站的系統集成和智能運維能力,可為用戶提供完整的儲能電站整體解決方案和一站式能源管理服務。
奇點能源還在行業內首次提出并采用“All in One”的設計理念,將長壽命電芯、電池管理系統BMS、高性能變流系統PCS、主動安全系統和高效熱管理系統融于單個機柜,形成一體化即插即用的智慧能量塊產品eBlock。每個能量塊都具備能量存儲和交直流功率變換能力,并可通過多機并聯實現儲能電站的彈性擴容和積木式搭建。
據投資方介紹,奇點能源的分布式能量塊儲能方案已在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電建、中國能建等實施的儲能項目中得到規模化應用。
也正因此,參與投資奇點能源的機構都紛紛表示看好項目標的以及儲能賽道的廣闊前景。
“奇點能源依托公司的技術實力,真正在產品架構上做到了底層創新,并將儲能工程問題轉化為產品方案,在解決行業安全痛點的同時提升電池使用壽命和效率。”IDG資本合伙人俞信華表示。
“IDG資本可以說是國內最早開始投資布局新能源的投資機構,在能源供給側可再生能源占比與消費側電驅化比例不斷提高的當下,儲能的發展尤為迫切,我們也很早就在這一領域有了前瞻性布局,圍繞產業鏈中的關鍵材料、電芯和儲能產品等高技術厚度的環節開展投資,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跟投方金鎰資本創始人和管理合伙人李暉表示,儲能是全球碳中和的必然要求,目前正處于爆發式增長初期,屬于坡長雪厚的黃金賽道。02政策加碼催生萬億空間
很多人最近聽說的儲能項目,無疑是特斯拉。
4 月 9 日,特斯拉宣布將在上海新建一家儲能超級工廠,專門生產超大型儲能商用電池 Megapack。根據其初期規劃,該項目據稱年產商用儲能電池可達 1 萬臺。
據特斯拉稱,其計劃生產的每 1 臺Megapack電池機組,可儲存超過 3MWh 的能源,足以滿足 3600 個家庭一個小時的用電需求。
也正是這1小時3600個家庭的用電量,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者說帶來了震撼。
B輪融資超20億元的海辰儲能,是國內備受關注的儲能“黑馬”。其成立于2019年年底,不到3年時間就實現了從0到1的規模化量產及交付。
今年4月,海辰發布了320Ah新一代電力儲能專用電池,與此前市面主流的280Ah電池相比,有著高能量、長壽命、低成本的優勢,再一次讓業界感受到了儲能新勢力的后勁。
其實,儲能作為能源深層變革的一環,資本對它的感知也是逐漸深入的,或者說是政策引導的結果。
2016年是儲能領域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年開始,儲能這個關鍵詞開始頻繁在國家級政策中出現。
當時的一個大背景是,國內新能源裝機量快速攀升,逐漸超出電網原有消納能力,“棄風棄光”現象逐漸顯現。
儲能作為跨時調節電力的關鍵技術進入政策視野,被納入《“十三五”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等重大發展戰略和規劃中。
此后,行業指導意見和相關發展計劃等陸續頒布,在政策層面確定了儲能行業先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再實現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的兩階段發展目標,并提出加強先進儲能技術研發,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完善電力市場化交易機制等要求。
“雙碳”目標確定后,國家級規劃中開始出現針對儲能技術發展的具體目標。
2021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確定了國內新型儲能裝機總規模到2025年達30GW以上的發展目標。
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中提出,計劃到2025年推動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有了宏觀及清晰的目標之后,國內多個省份開始根據指引出臺了推動儲能產業發展的相關文件,投資機構則緊跟政策風向,使得與儲能的有關投資變得更加精確、有確定性。
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截至到2023年3月底,全國共有17個以上省市出臺了促進儲能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及文件。
其中,廣東省出臺《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 2025 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 6000 億元,年均增長 50% 以上,裝機規模達到 300 萬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
山東提出該省新型儲能工程裝機規模 2024 年達到 400 萬千瓦,2025 年達到 500 萬千瓦。
寧夏要求整個自治區儲能設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裝機規模的 10%,力爭 2025 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 500 萬千瓦以上。
近期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 2023》稱,保守估計,預計 2027 年國內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 97.0GW ( 吉瓦 ) ,2023 年至 2027 年復合年均增長率 ( CAGR ) 為 49.3%。
儲能產業正在跑步前進,進入到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期,有人甚至斷言,2023 年就是國內儲能產業爆發的元年。
政策持續加碼,產業前景日益明朗,與之對應的投資機構也蜂擁而至,尤其是2021年后,大額基金頻出。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中共有接近60支基金將儲能作為主要投資或關注領域,累計募集資金717.39億元。
圖:清科研究
參與設立儲能領域基金的管理人背景相當多元,既有與電力或清潔能源相關的產業資本,如國家能源集團下屬的中國神華、國華投資、三峽集團、寧德時代、保利資本等;也有將儲能產業作為重點產業發展的地方國資背景管理人,如江蘇省投資管理、深創投等;此外,還有將新能源、綠色低碳、儲能等作為投資方向的市場化股權投資機構,如凱輝基金、源碼資本、IDG資本等。
產業投資也在梯式上升。
2016年后,隨著儲能在國家能源規劃中地位提升,以及基金募集規模的增加,市場中對于儲能項目的投資顯著增多,年度投資項目數量較2016年之前翻了一番,達到40家,投資規模超過100億元。
2021年,儲能領域投資項目數量和規模水平進一步抬升,年投資項目數量超過50家,投資規模更是突破200億元。
清科研究中心一項截至2022年9月的數據顯示,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對儲能領域項目投的資已經累計近400起,涉及投資金額約1300億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全球儲能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儲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儲能技術的前景非常廣闊。預計到2035年,全球儲能市場將達到1萬億美元以上,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03未來真的可期嗎?
在頂層政策和明星資本、企業的多重加持之下,儲能賽道真的能像想象中那般開花結果嗎?
事實上,盡管某些細分賽道已跑出頭部企業,但儲能市場格局尚未定型。
整體來看,目前國內資本市場的熱情,一方面是出于對新能源、儲能賽道的看好;另一方面,部分傳統業務增長遭遇瓶頸,被迫換道超車。
而儲能的盈利前景當下也并不明朗。不管是電池制造商還是用戶側的集成商,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難題,那就是居高不下的成本,自身的建設成本、運行成本及用電成本眼下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有業內人員甚至透露稱:“公司儲能項目今年已有十幾億元訂單在手,但是受上游資源成本影響,暫時已經不敢接單了。”
除此之外,新入局者的不斷增加,也會讓儲能市場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企業間儲能產品的價格戰讓本就微薄的利潤變得更加“可憐”。
投資和風險必然是相生相伴的存在,一個產業有多瘋狂,也就意味著會有多慘烈。
5月17日,在中國(山東)儲能高峰論壇上,遠景能源儲能事業部總經理鄭漢波表示,很多儲能系統集成商還在解決生存問題,“(這些企業)今年會非常難,到明年可能80%(儲能系統集成商)企業會倒下。”
還有一些企業,紛紛宣布跨界進入儲能賽道,蹭了不少流量,但究竟儲能業務該干啥,干了啥,卻語焉不詳。它們需要的,也許只是流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