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IT時報記者 范昕茹
編輯|王昕 孫妍
5月18日晚,阿里巴巴集團2023財年Q4及全年財報宣布,其3月底啟動的改革計劃正在快速推進,云智能集團將從阿里巴巴集團完全分拆獨立走向上市。
20多天前,阿里云在2023阿里云合作伙伴大會上宣布史上最大規模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
騰訊云隨之降價,在5月17日世界電信日前夕,移動云也宣布限時特惠。
近一個多月來,國內云市場風起云涌。降價、上市……這個被寄予“第二增長曲線”希冀的云計算市場正迎來新的風暴。
頭部云商“打架”,二級云商遭殃
4月中旬,某云商銷售希揚(化名)剛剛拿下一家民營企業的云訂單。而他拿下訂單的時機,恰好是阿里云降價的一周前。盡管阿里云降價主要涉及官網價格,但希揚還是有些心有余悸。“如果阿里云降價的消息再早點出來,這個單子就不好說了。”他說道。
近兩年,希揚明顯感覺到,公共云市場競爭加劇,拋開客情關系等主觀原因,價格因素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他最近接觸的兩家有“換云”意愿的企業,都是出于價格太高。
“國內云商價格的水太深了。”一位有著5年經驗的綜合云代理商表示,只要體量到一定標準,價格是可以申請的。即便是阿里云,針對部分特定產品,他也能給到比官網更低的折扣,最低能到3.8折。
5月16日,阿里云降價20天后,騰訊云宣布多款核心云產品降價,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40%,降價政策將在6月1日正式生效。騰訊云對阿里云降價的跟進,是否意味著整個云計算行業正陷入價格內卷?
在上述云代理商看來,降價競爭可能只會在頭部云商之間出現,金山云、萊卡云這些二級云商的價格已經見底,不太可能盲目跟進。但頭部云商的接連降價,進一步縮小了二級云商和頭部云商之間的價格差異,勢必會影響到二級云商的生存空間。
以往的經驗表明,每當頭部云商打起價格戰,二級云廠商最容易成為被戰火殃及的“池魚”,此前便有不少小型云商消失在戰場。一直以來,價格優勢都是這些二級、三級云商的主要競爭手段。當失去了價格優勢,二級云商將面臨被洗牌的危機。
基礎服務“攬客”,大模型“通吃”
無論是阿里云,還是騰訊云、移動云,三家云商涉及降價的產品線大多來自存儲、云服務器等基礎應用。
“云商之間的基礎應用,其實能力都差不多。”一位云商內部員工說,這也是導致云商陷入局部價格競爭的主要原因。
另一位業內人士則告訴《IT時報》記者,在公有云市場競爭中,為了避免價格競爭,整合品牌其他渠道資源為自家云產品、云服務加碼已經成為一種常見做法。
經過多年的發展,前期硬件建設投入的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正被稀釋,服務器、存儲等產品的邊際成本已經很低。當這些基礎產品失去足夠的議價空間,對阿里、騰訊等云商來說,尋找其他的賣點或許是更好的路徑。
阿里云在宣告降價的同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張勇發布阿里云計算的新技術架構,即“IaaS+PaaS+MaaS”。IaaS層側重算力;PaaS層更多與軟件、大數據、機器學習平臺服務有關,當然也有底層硬件等服務;MaaS,模型即服務。這一新的架構用MaaS層取代了傳統的SaaS層,惹人注目。
在資深媒體人王如晨看來,這一改變,隱含著一場巨大的革新與升級,即MaaS與大模型將會改造云計算的最上層應用層——即SaaS層。未來的應用生成模式,將會沖擊甚至持續瓦解現有的軟件應用以及服務。簡而言之,大模型才是阿里云的“殺手锏”。
盡管目前阿里云大模型的實際效果還沒得到市場檢驗,但大模型在當前階段已成為一種有效的引流手段。
目前,阿里云、百度云都將倚仗各自集團在大模型領域的一定先發優勢,想方設法將其轉化為差異化競爭力。百度集團已有超15萬家企業申請文心一言內測,超過300家生態伙伴已經參與內測。而在阿里云方面,張勇透露,有超20萬企業用戶申請接入“通義千問”測試,覆蓋幾乎所有新興和傳統行業。
當大模型尤其MaaS成為阿里云建立智能化生態的新核心,降低基礎服務成本,也將成為吸引企業進入大模型服務的“高維流量觸點”。
運營商云要做“市場龍頭”,限時降價或成常態化
當阿里云降價的消息,傳到同樣大舉進入云計算領域的電信運營商耳中,則變成了另外一個故事。多位運營商云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阿里云降價之后,觀望是公司內部的普遍態度,而真正挑動運營商云神經的是5月16日晚移動云的降價。
當晚,移動云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文宣布降價,最高降幅達60%,成為第一家宣布降價的運營商云。盡管,移動云為這次降價貼上了“限時優惠”的標簽。某國資云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移動云宣布降價后,自家產品是否會降價跟進,成為公司內部關心的話題。
從時間線上來看,移動云的降價緊跟阿里、騰訊之后,但恰在5月16日,一年一度的5·17世界電信與信息社會日一直是國內三大運營商發布新產品、上線新服務的重要日子,相當于在運營商最重大節日前夕宣布降價。就這一層面而言,與其說這次降價是移動云跟風而為,不如說是移動云的一次搶占先機。
一位云代理商告訴《IT時報》記者,由于移動云入場晚,其市場知名度并不高。他認為,移動云降價并非是為了和阿里云等企業競爭,而是利用降價制造聲量,吸引政企客戶,從而拓展其市場知名度。
從市場競爭關系來看,阿里云、騰訊云也并非移動云的直接競爭對手。相較公有云市場,政務云才是移動云的主戰場。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移動承建全國一半以上的省級政務云。而同樣擁有國資云背景、運營商身份的天翼云和聯通云,才是它要挑戰的對手。
盡管多位業內人士都認為,移動云的降價只是一次“投石問路”。不過,移動云承擔了很大的營銷指標壓力也是事實。4月25日,2023年移動云大會上,移動云能力中心總經理吳世俊稱,未來三年,移動云將力爭突破年營收1500億元。
顯然,運營商云的目標就是市場龍頭。
財報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市場份額領先的阿里云智能在2023財年總收入也僅為772.03億元。中國移動年報顯示,2022年,移動云業務增速超過100%,年營收已達到503億元,接近中國電信天翼云的537億元。想要實現1500億元的年度營收目標,移動云必須保持目前極高的業務增速。
只有政務云市場才能撐起這么大的市場空間。一位運營商云市場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相比政務云上億元的項目標的,四五百萬元級別的公有云項目已經屬于大單。
而在市場競爭中,價格一直都是移動的主打策略之一。一位和移動云同時參與競價的云商透露,在幾家主流云商中,移動云的報價最低,僅是一些云商競標價格的一半。
目前,天翼云、聯通云還未就移動云降價做出戰略回應。但業內人士認為,在競爭白熱化的態勢下,移動云的限時特價或將變相升級為常態化。云計算市場的戰火,正燃遍政企數字化市場的各個角落。
排版/ 季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