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2023年5月26日,2022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共授獎316項(人)。其中,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具體獎項中,本年度共授予56項成果上海市自然科學獎,47項成果上海市技術發明獎,182項成果上海市科技進步獎,18項成果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獎。
本年度的獎項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獲獎數量有比較明顯的增長,56項成果獲上海市自然科學獎,比2020年增加了11項;47項成果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比2020年增加了14項。科技進步獎獲獎數量只增加了1項(由181項增加到182項)。授獎項目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占比分別達到18.5%和15.5%,高于前5年均值(12%和11%)。
針對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本年度的獎項中也展現優秀科技成果。其中,生物醫藥領域獲獎11項,集成電路領域獲獎10項,人工智能領域獲獎9項。
其中,特等獎獲獎項目分別頒給了“航空航天大型曲面蒙皮/箱底雙五軸鏡像銑削技術項目”與“300mm大硅片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項目”。
“航空航天大型曲面蒙皮/箱底雙五軸鏡像銑削技術與裝備”項目團隊研制了全球尺寸最大的臥式雙五軸鏡像銑裝備、全球首臺立式雙五軸鏡像銑裝備,突破了雙五軸聯動控制系統禁運限制。該裝備應用于我國中航工業、商飛、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重點企業,支撐了C919、Y20、J10、CZ-5/6/7等我國飛行器重點型號的研制與批產。
300mm大硅片則解決了我國集成電路領域“能否生存、可否發展”的問題。
此外,張文宏教授致力于老百姓能聽懂的新冠疫情下的全民抗疫與健康生活科普,對幫助民眾用科學知識抵御病毒,控制新冠疫情都起到了非常重要且積極的作用,獲頒科學技術普及獎特等獎。
其他獲獎項目中,“超快強光場驅動的空氣激光研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組開辟了強場非線性光學的新前沿,開拓了空氣激光遠程探測應用,為多組分大氣分子靈敏檢測提供了變革性方案。
“復雜血管瘤與脈管畸形診療新技術的建立與應用”(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組首次提出血管瘤血清標記物概念,國際首次發現VEGF、ANG等標志物,國際首創“梳子瓣”技術、PEPSI術式等技術,國際首次報道脈管畸形光動力治療并推動領域國際領先地位。
“真實世界視頻智能增強技術及國產化應用”(技術發明一等獎)項目團隊提出了高階多層次退化仿真和自適應超分辨算法,發明了多幀高階建模和場景深度感知的視頻插幀等技術,開發了視頻增強專用算子庫,并構建了全流程自主可控的高效AI視頻增強平臺。該技術應用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咪咕視訊、云視科技等行業龍頭。
“大型飛機高安全機載網絡系統及核心設備關鍵技術與應用”(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團隊提出了機載網絡高安全性傳輸協議、架構和高置信度確定性分析方法,研制了高安全、高實時的機載網絡設備與專用芯片,構建了滿足A級適航標準要求的研發體系。該技術實現了核心設備、關鍵軟件、專用芯片、工具鏈、適航體系的一體化創新,在C919、AG600等大型飛機上得到全面應用。
在今年的獲獎獎項中,企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
數據顯示,2022年獲獎項目的所有完成單位共919家,其中各類企業合計有452家,占比近50%。從企業性質來看,獲獎項目的參與企業中,國有企業數量最多,有245家,占所有參與企業的54%。在企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項目中,有62家是國有企業,占比達71%。
此外,狄增峰、姜雪峰、廖專、米毅、王波蘭、武海斌、熊磊、游正偉、周斌、鄒多宏被授予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
日本籍專家和田章、以色列籍專家伊塔瑪爾·威爾納獲本年度的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