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牛其昌
借給股東的近9億元貸款形成“不良”,作為全國最年輕的A股上市銀行,青農商行(002958.SZ)該如何討回欠款?
5月25日,青農商行發布公告稱,公司近日查詢獲悉,青島市黃島區人民法院將于6月28日10時至6月29日10時止,在青島市黃島區人民法院京東網絡司法拍賣平臺上公開拍賣該行股東巴龍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巴龍集團”)、巴龍國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巴龍建設”)所持本行部分股份。
據悉,巴龍集團與巴龍建設為一致行動人,截至一季度末,兩家公司合計持股青農商行7.16%。此番股份被拍賣,主要原因系債務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青農商行第三大股東,“巴龍系”兩家公司在該行合計高達近9億元的借款逾期未還,目前已進入法院強制執行階段。
如今,“巴龍系”所持股份被司法拍賣,似乎讓投資者看到希望,青農商行或將通過此次法拍收回部分不良欠款。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青農商行董秘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此次司法拍賣源自巴龍系跟其他債權人的債務,“是用來償還其他債權人的,與青島農商行不良貸款沒有什么關系”。
“在各種因素疊加下,青農商行和‘巴龍系’這個在內部和外部看來都很不完美的‘婚姻’,其破裂也是在所難免。問題在于,地方農商行和股東的這一番操作,對投資者是非常不公平的。”資深金融證券投資專家何曉宇對界面新聞表示。

“巴龍系”9億貸款未還,法拍為償還其他債權人
公開資料顯示,青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系山東第一家地級市農商行,該行成立于2012年6月,是在原青島華豐、城陽、黃島、即墨農村合作銀行和膠州、膠南、平度、萊西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及青島市聯社基礎上,以新設合并方式組建而來。2019年3月,青農商行登陸深交所上市,成為全國最年輕的A股上市銀行。
據山東當地媒體報道,青島農商銀行改制成立,不同于省內其他農商銀行,青島采用了一種“大法人”的形式,各個縣域作為青島農商銀行的一級支行存在,并非以往的獨立法人模式,市級不設辦事處。除了原有的高管團隊外,監事長、紀委書記由青島市政府委派,自此青島農商行成為一家地地道道的地方法人銀行。
從股權結構來看,青農商行處于無實控人狀態,第一大股東系青島國資委旗下的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持股9.08%;第二大股東同為青島國資委旗下的青島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持股9.05%。此外,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43%。
此番被司法拍賣的股份來自該行第三大股東“巴龍系”。
4月29日,就在發布年報的同一天,青農商行披露訴訟事項稱,該行香港中路支行與“巴龍系”兩家公司——巴龍集團和巴龍建設合計8.76億元的借款本金及4244.3萬元逾期利息、罰息、復利未收回。
青農商行就此分別向青島中院及青島市南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請求就被執行人“巴龍系”提供的質押股權經折價、拍賣、變賣后的價款優先受償;請求就被執行人提供的抵押房產經折價、拍賣、變賣后的價款優先受償;請求強制被執行人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等。

結合此次司法拍賣,巴龍集團拍賣的股份數量為6012萬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26.72%,占該行總股本比例的1.08%;巴龍建設本次將拍賣的股份數量為1873萬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10.83%,占該行總股本比例的0.34%。
若以5月26日青農商行2.80元/股的收盤價計算,本次法拍預計可拍得2.21億元。
有投資者將此次法拍與青農商行討回“巴龍系”欠款聯系在一起。
5月26日,界面新聞致電青農商行董秘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否認了這一說法,稱此次涉及“巴龍系”所持股份的法拍,是用于償還其他債權人,與該行不良貸款無關。

3月17日,青農商行發布的“關于股東股份解除凍結并被動減持進展情況及股份被輪候凍結的公告”顯示,巴龍集團與巴龍建設持有的本行股份已被當地法院輪候凍結,期限36個月。也就是說,除了青農商行外,“巴龍系”還存在其他債權人。
從具體凍結情況來看,截至3月1日,巴龍集團累計被凍結10萬股,累計被標記2.25億股,而巴龍建設所持1.73億股全部被凍結。
在5月8日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青農商行表示,“目前未獲悉巴龍集團與巴龍建設持有本行的股份進入司法拍賣流程”。
如何收回9億貸款?
那么,青農商行借給股東的近9億貸款如何收回?
在業績說明會上,有投資者問到“巴龍名下有無可以執行的財產,巴龍持有的青農商行股份有沒有進去拍賣流程,公司有沒有優先處置權”等問題。
青農商行回應稱,巴龍集團及其關聯企業為在該行的貸款提供相關抵質押物,該行對涉及貸款已計提相應的貸款損失準備,對于相關訴訟將積極采取各種措施,維護本行合法權益。
青農商行還表示,前期巴龍建設持有該行的201萬股被青島市南法院要求相關券商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進行處置。
界面新聞注意到,2022年12月16日,青農商行發布的“關于股東被動減持股份的預披露公告”顯示,青島市南法院出具《協助執行通知書》,要求興業證券青島即墨營流路證券營業部協助法院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處置巴龍建設持有的200萬股股票,要求招商證券青島海爾路證券營業部協助法院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處置巴龍建設持有的1萬股股票。
截至1月31日被動減持期屆滿,巴龍建設解除凍結并減持186.54萬股,減持均價2.89元/股,減持比例占總股本的0.0336%。若以均價計算,此次被動減持約可收回539.09萬元。
不過,上述青農商行董秘辦相關負責人卻對界面新聞表示,這部分處置資金并不包括“巴龍系”應償還該行的不良貸款。
該負責人強調,“巴龍系在我們這里的不良貸款是有抵質押物的,后期會通過一些其他的法律手段來盡量保證不受損失或者盡量減少損失。不一定是完全通過股權處置的方式,因為他的債權人相對來說比較多一些”。
談及目前抵押物的處置進展,該負責人表示,“若有實質進展會及時披露”。
有意思的是,即便“巴龍系”在該行近9億元貸款形成“不良”,青農商行依然將其視為潛在的“重要客戶”。
青農商行2023年日常關聯交易預計額度顯示,巴龍集團及其關聯企業2023年度關聯交易預計額度12.45億元,全部為授信類業務,主要用于流動資金貸款等業務。
盡管這一數字較2022年略有下降(2022年實際授信14億元、支付員工服裝費693.74萬元),但高達十多億的授信額度對于青農商行來說并不是一筆小數目。
那么,青農商行為何執意一邊向“巴龍系”要債,一邊又對其授信?風險敞口會不會越來越大?
界面新聞注意到,撇開股東身份,“巴龍系”實際也是青農商行利息收入及業務管理費的重要來源之一。2022年年報顯示,青農商行對“巴龍系”股東發放貸款和墊款12.07億元,而“巴龍系”股東對青農商行貢獻利息凈收入合計3505萬元,業務及管理費693.7萬元。
相比之下,青農商行第一大股東青島國信主要扮演的是“出借人”角色,青農商行對其不僅沒有利息收入,還要支出利息。

“巴龍系”參股多家銀行或踩踏監管紅線
讓青農商行“騎虎難下”的“巴龍系”究竟何許人也?
據悉,“巴龍系”是青島當地知名企業,創始人為昔日青島首富姜俊平,其曾在2009年憑借31.7億元的資產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業務版圖遍布房地產、金融、食品、服飾等多個領域。
其中,金融板塊無疑是“巴龍系”的重要支點。
巴龍集團官網資料顯示,“平臺以大股東身份投資青島、濟南、煙臺、濰坊、長島5家農商銀行,擁有6000億金融資產。同時,吸引各大銀行入駐,為平臺客戶提供優越的各項金融服務,打包上市,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天眼查APP顯示,除青農商行外,“巴龍系”公司在煙臺農商行和濰坊農商行亦持有較多股權。
其中,青島巴龍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持有煙臺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36.59%股份,巴龍國際服飾集團有限公司持有濰坊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6.84%股份。此外,姜俊平目前仍任濟南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股權處于出質狀態。
2022年下半年,“巴龍系”的流動性風險逐漸暴露。2023年至今,僅巴龍集團一家公司,被執行總金額就高達17.62億元,姜俊平還多次被法院下達限制消費令,且青農商行、巴龍建設、巴龍服飾、巴龍地產等股權均顯示出質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農商行上市之前,“巴龍系”便通過對外質押該行股份用于緩解流動性壓力,且一直處于高比例質押狀態。
2019年4月22日,也就是青農商行上市后的次月,巴龍集團解除此前質押給光大銀行青島分行所持的37.06%該行股份,因融資用途,次日再度質押上述股份給前述銀行。
需要關注的是,“巴龍系”近年來不斷重復著類似“解除質押及再次質押”的操作。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質權人中包括光大銀行青島分行、日照銀行青島分行、建設銀行青島香港中路遠洋廣場支行、華夏銀行青島分行、平安銀行青島分行、威海商業銀行青島分行、東莞信托有限公司、齊商銀行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青島華通民間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山東銀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巴龍系”的反復質押也一度引發該行獨立董事的“質疑”。2022年3月29日,青農商行第四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決議公告顯示,獨董林盛針對《關于巴龍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股權質押的議案》投出棄權票,理由是“建議企業壓減質押比例”。
對此,何曉宇對界面新聞表示,巴龍集團及巴龍建設所持青農商行股份一直處于高比例質押狀態,商業銀行股東股權質押比例過高被認為是機構股權管理不規范的表現形式之一,這曾引起過該行決策層的關注。
“‘巴龍系’投資入股多家商業商行,與其入股的銀行不僅股權上有交織,業務上也存在關聯,在商業銀行的投資已踩踏監管紅線?!?/strong>何曉宇認為,按照《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在計算入股商業銀行數量時,應將同一投資人及其關聯方、一致行動人入股商業銀行數量合并計算,并且規定同一投資人及其關聯方、一致行動人作為主要股東參股商業銀行的數量不得超過2家,或控股商業銀行的數量不得超過1家,即所謂的“兩參一控”。
青農商行和股東“巴龍系”的“愛恨糾葛”,最終受害的還是投資者。
何曉宇認為,農商行未來應持續加大對大股東的股權管理:一是嚴控股權出質比例,嚴格審查股東出質股權比例。二是規范轉讓、質押程序,防范股權風險。三是嚴格管理,持續優化股東股權管理。
在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方面,何曉宇認為,一方面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公開重要信息,尤其是與大股東有關的交易或協議,確保投資者能夠及時獲得真實、準確、完整的信息。另一方面,應強化證券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加強對農商行、大股東和相關從業人員的監督和處罰力度,打擊各種違法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不良率倒數第一,兩次巨額罰單合計超7000萬
從青農商行本身來看,截至2022年12月31日,該行不良貸款余額為52.6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19%,較上年末繼續上升0.45個百分點,已是連續兩年出現上升。
青農商行表示,不良貸款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房地產市場及上下游仍處于調整期,房地產業和建筑業不良貸款有所上升。同時,2022年經濟發展受多因素沖擊,對部分行業和業務的資產質量產生一定影響,除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外,對公貸款中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農、林、牧、漁業,個人貸款受沖擊較大。
分地域來看,截至報告期末,青島地區不良貸款占本行全部不良貸款的98.75%,遠高于其他地區。

對比2022年國內多家上市農商銀行來看,Choice數據顯示,青農商行2.19%的不良貸款率遠超其他銀行。即使對比全部42家A股上市銀行,青農商行的不良率也排在倒數第一。
不良貸款率距離青農商行最為接近的渝農商行(601077.SH)和紫金銀行(601860.SH),其不良率也分別只有1.22%和1.20%。
隨著不良率連續攀升,2022年青農商行信用減值損失高達47億元,同比增長25.18%。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的信用減值損失為45.99億元,是最大組成部分。
受此拖累,青農商行自上市以來營收、凈利首次出現下滑。2022年實現營收99.44億元,同比下降3.43%;實現歸母凈利潤23.17億元,同比減少24.41%。

對應二級市場來看,青農商行股價自2020年7月創下7.85元的高點后,近兩年多來呈一路向下的態勢,最低曾觸及2.72元的低點。其中,2022年該行股價下跌超過22%,排在A股42只銀行股跌幅榜的第3名(前復權),僅次于瑞豐銀行(601528.SH)和鄭州銀行(002936.SZ)。
在分紅方面,青農商行也沒了底氣。
有投資者質疑,青農商行是今年兩市42家銀行股中僅有的兩個不分紅的銀行之一,作為該行長期投資者,不僅承受了股價長達兩年的下跌,還要承擔沒有任何分紅的損失。
對此,青農商行則表示,不分紅的原因主要是“去年經濟發展受到多種因素沖擊,其持續讓利實體經濟,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受到一定影響”。此外,不分紅也是為了提升預期信用損失計提水平,提高資本充足水平。

巨額債務尚未追回,不良率連續攀升,在此背景下,青農商行因內控問題接連收到監管部門的巨額罰單,兩次處罰金額累計高達7000余萬元。
4月28日,青島銀保監局公布的兩張罰單指出青農商行存在多項違法違規行為。其中一張顯示,該行因公司類貸款風險分類調整不及時、向關系人發放擔保貸款的條件優于其他借款人同類貸款的條件、流動資金貸款管理不審慎、貸后管理不審慎等,被罰沒3087.27萬元,并對相關責任人給予警告并罰款合計61萬元。
無獨有偶,2022年1月,青島農商行還因貸款五級分類不準確、投資業務投后風險管控不到位、員工行為管控不力、貸款轉保證金開立銀行承兌匯票、數據治理有效性缺失、流動性資金貸款被挪用、房地產貸款管理嚴重不審慎、信用卡透支資金流入非消費領域等,被青島銀保監局重罰4410萬元。
此外,該行多名責任人被給予警告并罰款合計66萬元,其中一名員工被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


對于接連被罰,青農商行坦言,“反映出自身在內控管理方面的問題和不足,目前絕大多數問題已完成整改”。
“青農商行本身管理問題也比較大,近些年遭受比較大的行政處罰,公司管理層也遭到較大處罰;另外還涉及多宗訴訟,涉及金額較大。在上市農商行中,青島農商行業績表現也是非常不好。 ”何曉宇表示。
除了自身管理問題之外,何曉宇認為,農商行近年來也普遍面臨一些難題。
“在過去三年的疫情中,部分中小銀行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如中小銀行融資渠道相對窄,融資成本高;農商行的貸款對象以小微企業居多,而小微企業應對經濟周期波動的能力較差。且農商行不良資產處置渠道不夠多元化,處置難度相對較大。”何曉宇對界面新聞表示。
高管接連辭職,能否“浴火重生”?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2023年以來,青農商行高層變動頻繁。
具體如下:
1月18日,青農商行執行董事、行長劉宗波因超過關鍵人員任職期限的相關規定及年齡原因,辭去該行第四屆董事會執行董事、行長,以及董事會提名與薪酬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同日,青農商行監事長柳興剛因超過關鍵人員任職期限的相關規定,辭去本行第四屆監事會職工監事、監事長及監事會監督委員會委員的職務。
2月1日,青農商行監事安杰由于工作原因,辭去本行第四屆監事會股東監事及相關委員會委員的職務。
2月13日,青農商行董事會秘書隋功新因超過關鍵人員任職期限的相關規定,辭去本行董秘職務。
4月28日,執行董事、副行長賈承剛因年齡原因,辭去本行執行董事、副行長,以及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同日,王建華因年齡原因,辭去本行副行長職務;李春雷因工作原因,辭去本行副行長職務。辭職后,三人均不在青農商行及其控股子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在此背景下,于豐星于今年“接棒”青農商行行長一職。從履歷來看,于豐星曾任中國銀行即墨市支行行長助理、副行長,華夏銀行青島分行黨委書記;2022年12月,擔任青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
而在去年8月,青農商行原董事長劉仲生也因超過關鍵人員任職期限的相關規定,辭去董事長等相關職務。與此同時,原恒豐銀行行長王錫峰“空降”青農商行,并于今年年初被選舉為執行董事、董事長,成為該行改制后的第二任董事長。
據山東當地媒體報道,在恒豐銀行任職期間,王錫峰曾助恒豐銀行“浴火重生”,其到來之后,將憑借他多年的銀行業管理經驗,讓青農商行在內控機制管理等方面的“內功”變得更加扎實。
在剛剛過去的業績說明會上,王錫峰重點提到青農商行今年要明確不良貸款管控目標,從重塑信貸流程、更新風控理念和風控模式、前瞻性開展信貸風險管控和重點領域排查治理等方面開展工作,逐月逐季按計劃推進存量不良貸款清收。
何曉宇認為,作為上市農商行,應及時、準確地向中小投資者公開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等重要信息,并加強與證券監管機構、交易所等相關部門的合作。同時積極參與相關的自律性組織,共同維護市場秩序,保障投資者的權益。而對于青農商來說,還需要加強管理和經營能力,以好的業績來回饋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