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日前,一則理財產品的新型管理費模式引發了業內大討論。5月23日,招商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售的權益產品——招卓價值精選權益類理財計劃約定,當該產品累計凈值低于1元時,管理人將暫停對首發客戶收取1.5%的固定管理費。也就是說,投資者首發階段購買該產品,只有賺錢時才會計取管理費,虧錢時免于征收。
這個充滿噱頭的管理費模式,對于有著27萬億保有規模的公募行業來說,是否會造成壓力?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不賺不收費”模式,并非當下招銀理財的首創。早在2003年,國泰基金的金龍系列產品成立,其中包含國泰金龍債券和國泰金龍行業精選。
2008年7月19日,國泰金龍系列產品更新了《招股說明書》,其中提到國泰金龍債券的管理費率為0.6%,而在當日基金的累計凈值低于1元時,將從下一日起暫停收取管理費。直到基金累計資產凈值高于1元后,將恢復收取管理費。
截至2022年11月17日,該基金最新的《招募說明書》顯示,國泰金龍仍采用“凈值低于1元,暫收管理費”的方式。

從業績來看,作為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國泰金龍自2003年12月5日成立至今,回報率為122.38%。
Wind數據顯示,除了“凈值低于1元不收管理費的”國泰金龍外,目前行業內有127只資管產品(公募、券商資管)采取浮動管理費的收費模式。
從投資類型來看,除了27只REITs外,還有偏股混合型基金有42只,靈活配置型基金有21只,股票多空和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各8只等。
從業績來看,截至5月29日,除去27只REITs外,目前的100只浮動管理費產品中,成立至今收益為正的僅有57只,有43只收益為負。
從單只產品的規模來看,規模在10億元以上的有24只產品,包括東方紅、興全等“價值投資派”均有產品上榜。

以規模最大的東方紅啟恒三年持有為例,該基金A份額免收管理費,僅在分紅日提取業績報酬,B類份額則每年收取1.5%的管理費。具體來看,當年化收益率≤5%時,不收取業績報酬;而當年化收益率>5%時,計提比例為20%。該基金成立于2021年4月21日,成立至今回報率為-23.52%,截至一季度末,基金規模為119.47億元。
由喬遷管理的興全新視野同樣采取浮動管理費率,管理費按前一日基金資產凈值的1.0%年費率計提。此外,該基金還有附加管理費,當封閉期收益率超過1.5%時,按照最高基金份額累計凈值提取20%的附加管理費。Wind數據顯示,該基金成立于2015年7月1日,至今回報率為72.7%,截至一季度末規模為118.8億元。
統計發現,投資者并不會因為產品采取浮動管理費率而更加偏好,截至5月29日,規模在2億元以下的產品有60只。
“在我們內部看來,浮動管理費率并不是一個太大的賣點,主要還是看業績。”上述發行有浮動費率產品的某公募公司人士表示,“當時在申報基金發行材料時,選擇浮動管理費率肯定是想吸引投資者,但從目前來看,這只基金業績比較一般,規模也較小,所以我們目前很少主動宣傳”。
面對目前“基金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呼聲,公募業內人士怎么看?
“投資者虧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刀切要求不賺錢不收管理費,這其實更多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公募公司作為市場化的企業,收取的管理費包含了人力、硬件、軟件等各種成本的支出,尤其是投研團隊的培育。”某頭部公募人士表示,“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模式不可能大規模復制。在市場萎靡的時候,可能只有10%的產品能獲得正收益,如果不收管理費,很多中小型公募可能撐不到兩三年就倒閉,這也不利于行業的良性競爭。
“站在牛市,豬都能飛上天。但如果是熊市,就算不收管理費,業績也很難做好。”北京一家公募人士表示,相比營造噱頭,公司更愿意在熊市給投資者以長期的陪伴,通過推薦定投、研發更多元的投顧組合等方式,給投資者心理按摩,幫助他們在春天播種,而不是要在冬天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