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高瓴組局,頂尖醫生、教授都來聊投資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高瓴組局,頂尖醫生、教授都來聊投資了

頭部機構搶教授。

文|融中財經

就在上周末,高瓴舉辦了全球健康產業峰會,會上,來了一群頂級醫生和教授。

如今,在醫療領域的投資,也越來越卷了。五六年前,互聯網醫療項目風生水起時,還有互聯網人才的機會,而如今,不是頂尖專家、學者和教授,想拿到融資已經非常困難。

投資人“搶投教授”的一幕近幾年屢見不鮮。

此前,某著名高校舉辦了教授科研成果轉讓推薦會。會上,投資機構涌動,成果幾乎被“一搶而空”,估值水漲船高。

過去,投資人在市場上篩項目,如今,在實驗室搶教授。而醫療投資的當下,醫生、教授已經成了稀缺資源。

在高瓴的這場會上Mayo Clinic派出了13位國際知名專家參會,分享在戰略發展、管理模式、醫療服務、科研、教育及產業轉化等方面的成功經驗與前沿進展。而臺下,已經有投資人拿出了名片。

01、高瓴攢聚,搞了個醫療會

作為行業頭部,高瓴攢聚,捧場的人不少。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領先,還有一眾教授、專家學者、醫生都去了。圍繞基因、腫瘤治療等問題,在臺上進行了討論。而臺下也沒閑著,各路投資人紛紛掏出名片,和學者們拉近距離。

“我們還是希望和教授專家們產生聯系,”張瀟彤是北京某醫療VC的投資人,“雖然醫療的投資風險較大,但是我們希望在他們創業早期就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互動。”

投資人們更加希望在早期投資到醫療項目。

數據顯示,2022年1-5月全國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事件共536起,披露的投融資金額為970億元。其中一級市場投融資事件492起,投融資金額548億元;IPO事件27起,募資金額331億元;二級市場再融資事件17起,再融資金額91億元。

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融資重點仍然是創新藥,項目數量占比達29% 。從投融資事件數量來看,2022年1-5月TOP3依次是創新藥、醫療器械及企業服務,三者加和占比高達70%。從投融資金額來看,TOP3仍然是創新藥(34%)、醫療器械(19%)及企業服務(18%)。創新藥投融資事件中,細胞治療和基因療法分別占比31%、19%。細胞治療單筆投融資金額增幅顯著,同比增長64%,環比增長9% 。

“醫療項目的估值水漲船高,比如小分子,可能兩輪融資相差半年,但是估值翻了好幾倍。”黃大科是華南某機構的合伙人。

數據印證了這一觀點。今年前五個月,從投融資金額來看,前三名分別為細胞治療(55億元)、小分子創新藥(42億元)及大分子創新藥(40億元),其中細胞治療同比增長57%,環比增長2%,基因療法環比增長1倍。2022年以來細胞治療單筆投融資金額為1.25億元,較去年平均單筆金額增長37%。

在估值不斷上漲后,投資機構越來越關注早期機會。

從投融資事件數量來看,國內早期投資(包括種子輪、天使輪、A輪)占比較高,約占全部投融資事件數量的59%。2022年以來A輪事件占比明顯增加。

在更多資本的傾注下,醫療行業距離資本市場的距離更進了一步。

不過,不同于兩年前,創新藥企紛紛登陸納斯達克和港股,受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當前,國內眾多未盈利的優質生物醫藥企業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等利好政策引導下,紛紛轉道科創板。

“醫療投的比較好的確實還是美元基金,人民幣投資的主戰場還是智能制造、硬科技類項目,我們投資的時候,總是能看到高瓴、啟明這類機構的身影。”黃大科表示,“現在很多企業都去科創板上市,人民幣基金能發揮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

02、醫院也在搞創新,專家坦言“早期投資仍然較少”

除了對前言醫療的討論,會上一個關注的重點就是創新和產業化。

高岳生命科學集團CEO 洪滌博士直言,生物醫藥產業鏈條很長,科學家、企業家、創新型企業和大企業可以在源頭創新、臨床研究、產業化和市場化等方面分工合作,各專所長,形成合作共贏的生態,創造價值。

不過,投資人想要投進醫療項目,也需要先讀懂醫療體系。

“之前看了一些影像類醫療AI項目,但投了一些之后收獲了一些教訓。”張瀟彤告訴融中記者,“在醫療領域搞創新,先要搞懂醫療體系,很多資源沒有,項目在商業化落地時,是打不進去醫療體系的。”

“沒人買單,這是最關鍵的。”

事實上,中國醫療體系由來已久,想要在此基礎上做創新非常困難。很多創業者,雖然項目很好,但是搞不清醫療體系,在銷售產品時非常難突破。

近幾年,我國醫療體系內部也在不斷創新。以北京為例,醫院管理中心就是原來的醫院管理局,2011年北京市作為全國第17個公立醫院試點城市的一個重點的改革探索,把管辦分開,衛生行業部門管行業管資質管準入,醫院管理部門辦醫院管人財物。

2019年,隨著事業單位的改革,醫院管理局變成了醫院管理中心,承擔的職責不變,根據市政府的授權履行市屬醫院舉辦職責,醫院集團擁有22家三級醫院,在中國三級醫院病床數在500張以上,具備疑難急診的診療能力、科學研究能力、教育教學能力,這22家醫院里有15家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的教學醫院,有3家承擔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的教學任務,也有4家承擔了北京市中醫藥大學,2家承擔了清華大學的教學任務。“當然我們還有自己的作為研究所辦的自己具有招生任務的醫院。”

在高瓴會上,北京醫院管理中心科教處的李曉峰處長介紹了北京市的醫學轉化創新實踐。李曉峰介紹,科研學科教育處涉及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繼續教育。

近幾年,醫療體系內部也提出了創新改革,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讓臨床成果實現轉化。

“我們三級醫院所有的科技研究都是以臨床問題為出發的導向,這是三級醫院存在最重要的原則所在,圍繞著診療進一步提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李曉峰直言,在整個創新生態體系中,提出臨床問題,開展臨床研究與試驗,以及產品應用與臨床,都離不開醫療衛生機構、離不開醫院,所以這三個環節也是醫院發揮重要作用的三個環節。要把這三個環節進一步融合起來還是需要生態的進入,先把內部的體系運轉關系捋順。北京已經明確了在醫院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技術架構下,有主要負責同志分管科技創新、分管成果轉化。

為了進一步與高校院所開展基礎研究掌握疾病機制,進一步回哺臨床。目前,北京已經開展了試點工作,且十余個部門都給予支持政策。不過,這些政策可能不是普適性的政策。

“政府部門對于醫院的創新轉化也是至關重要的,也包括了資本的投入,我感覺投早期的項目風險投資基金還是少,大家對于風險的規避都能理解,越是投天使的少意味著最有風險的那段在資金注入上量是不夠的,也是需要社會各方的統一認識,當然風險和收益一定是成正比的,最后把整個收益與風險進行掛鉤,同時也把收益以規范嚴謹的方式反哺各方,離不開科技中介機構的參與。”

這意味著,醫療體系也非常歡迎市場化投資人的進入。投資機構如何更好的融入生態,不僅是投資人的煩惱,也同樣是醫療機構需要補齊的通痛點環節。

0、產業協同,醫院進行科技成果轉化讓創新“核爆”

醫院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最缺什么?

人才。

“第一類人才是臨床大夫,我們管它叫立項,這種人才可以觀察到問題,同時能夠把這個問題轉化成一個產品,這個思想某種意義上是醫務工作者不具備的,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接受到的訓練學習都是臨床醫學的教學;

第二類人才是能夠把醫生的產品推向市場的人才,希望他具備良好的產業認知環境,能夠把產品完成注冊,形成一個商品;

第三類人才是需要把商品推向市場,不至于我們研發出來的產品束之高閣。這三類人才是特別稀缺的。”李曉峰表示。

事實上,市場對于科學家、教授創業的鼓勵和支持是普遍的。讓束之高閣的科研成果走出校園、真正實現產業化落地,讓知識成果專業轉化、走過死亡谷,在科研院所、高校、政府、投資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越來越多的教授們、科學家走上創業之路。

但對于大多數醫生而言,追求高度穩定性(謹慎)職業基因和創業的高度風險本心是根本對立的。

市場上,醫生創業者可以 “all-in”創業的還是少數,絕大多數醫生已經“功成名就”,認為自己創業風險相對較小。不需要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來對賭,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少掙幾個錢而已。這種心態,對風險的預判不足,恰恰會成為創業的最大風險。醫生創業顯得更加困難和復雜,風險更多地來自于自己的心態。

有人曾直言,科研成果轉化是一條致富之路,但這條路很狹窄,僅有極少數天賦異稟的醫生適合走或走得通。

如果追溯醫生創業的元年,可能是2017年,當時,政策開始支持社會辦醫,“支持社會辦醫”,政策具體方向是“支持醫生辦醫”、“支持辦消費醫療”和“支持辦小而美”。

政策放出后,不少醫生開始下海經商,一個典型的賽道就是牙科。

業內流傳著金牙銀眼銅骨的說法,這也讓牙科賽道乘風而起。在最熱烈的2021年,僅口腔相關項目融資達到85起,單筆融資破億的案例超過30次,單筆最高融資金額達2億美元,融資總額逾130億人民幣。

僅僅這一年,口腔醫療機構、口腔護理產品品牌與口腔數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業三大類目的投融資案例分別為21起、20起和44起,披露出的融資總額接近80億。

全年全行業單筆融資金額最高的是瑞爾齒科:在鄒其芳的帶領下,這家瑞爾集團旗下的高端口腔品牌,于4月份完成了2億美元的E輪融資。從公開披露的數據來看,2021年融資并購額度破億的口腔醫療機構至少還有德韓口腔(2500萬美元)和德倫醫療(并購融資2.46億人民幣)。

而雖然體量和融資金額相對較小,但區域連鎖機構和全國性品牌爭雄逐鹿一點不落下風。包括牙博士口腔、海南口腔醫院、海貍家口腔、安玉口腔等區域性機構,都在2021年獲得了資本市場的助力。

隨著牙科賽道走向紅海,此后垂直專科賽道也逐漸走熱,生殖、婦產、美容等細分領域也逐漸獲得更多資本關注。

在這其中,一些具備獨角獸潛質的項目也逐漸成長。作為投資機構,對于醫療項目的投后賦能更顯得重要。大多數醫生、專家、科學家并不具備市場經驗,幫助他們招人、對接資本,這是醫生創業的剛需。

除了醫生之外,整個醫療創新生態也在加速變化。近幾年,創新藥、器械兩大板塊的帶動下,讓整個生命健康投融資變得更為火熱。產業中出現了大量進口替代的機會。

高瓴創始合伙人、聯席首席投資官易諾青表示“生命科學領域正在發生兩個變化:一是技術及產業創新的網絡化趨勢;二是關注產業及創新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價值,圍繞這些重要節點,補足創新鏈條,形成完整閉環,是未來創新生態建設的關鍵。”

醫療產業的投資人,或許已經踩到了關鍵節點。

(應采訪嘉賓要求,張瀟彤、黃大科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高瓴組局,頂尖醫生、教授都來聊投資了

頭部機構搶教授。

文|融中財經

就在上周末,高瓴舉辦了全球健康產業峰會,會上,來了一群頂級醫生和教授。

如今,在醫療領域的投資,也越來越卷了。五六年前,互聯網醫療項目風生水起時,還有互聯網人才的機會,而如今,不是頂尖專家、學者和教授,想拿到融資已經非常困難。

投資人“搶投教授”的一幕近幾年屢見不鮮。

此前,某著名高校舉辦了教授科研成果轉讓推薦會。會上,投資機構涌動,成果幾乎被“一搶而空”,估值水漲船高。

過去,投資人在市場上篩項目,如今,在實驗室搶教授。而醫療投資的當下,醫生、教授已經成了稀缺資源。

在高瓴的這場會上Mayo Clinic派出了13位國際知名專家參會,分享在戰略發展、管理模式、醫療服務、科研、教育及產業轉化等方面的成功經驗與前沿進展。而臺下,已經有投資人拿出了名片。

01、高瓴攢聚,搞了個醫療會

作為行業頭部,高瓴攢聚,捧場的人不少。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領先,還有一眾教授、專家學者、醫生都去了。圍繞基因、腫瘤治療等問題,在臺上進行了討論。而臺下也沒閑著,各路投資人紛紛掏出名片,和學者們拉近距離。

“我們還是希望和教授專家們產生聯系,”張瀟彤是北京某醫療VC的投資人,“雖然醫療的投資風險較大,但是我們希望在他們創業早期就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互動。”

投資人們更加希望在早期投資到醫療項目。

數據顯示,2022年1-5月全國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事件共536起,披露的投融資金額為970億元。其中一級市場投融資事件492起,投融資金額548億元;IPO事件27起,募資金額331億元;二級市場再融資事件17起,再融資金額91億元。

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融資重點仍然是創新藥,項目數量占比達29% 。從投融資事件數量來看,2022年1-5月TOP3依次是創新藥、醫療器械及企業服務,三者加和占比高達70%。從投融資金額來看,TOP3仍然是創新藥(34%)、醫療器械(19%)及企業服務(18%)。創新藥投融資事件中,細胞治療和基因療法分別占比31%、19%。細胞治療單筆投融資金額增幅顯著,同比增長64%,環比增長9% 。

“醫療項目的估值水漲船高,比如小分子,可能兩輪融資相差半年,但是估值翻了好幾倍。”黃大科是華南某機構的合伙人。

數據印證了這一觀點。今年前五個月,從投融資金額來看,前三名分別為細胞治療(55億元)、小分子創新藥(42億元)及大分子創新藥(40億元),其中細胞治療同比增長57%,環比增長2%,基因療法環比增長1倍。2022年以來細胞治療單筆投融資金額為1.25億元,較去年平均單筆金額增長37%。

在估值不斷上漲后,投資機構越來越關注早期機會。

從投融資事件數量來看,國內早期投資(包括種子輪、天使輪、A輪)占比較高,約占全部投融資事件數量的59%。2022年以來A輪事件占比明顯增加。

在更多資本的傾注下,醫療行業距離資本市場的距離更進了一步。

不過,不同于兩年前,創新藥企紛紛登陸納斯達克和港股,受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當前,國內眾多未盈利的優質生物醫藥企業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等利好政策引導下,紛紛轉道科創板。

“醫療投的比較好的確實還是美元基金,人民幣投資的主戰場還是智能制造、硬科技類項目,我們投資的時候,總是能看到高瓴、啟明這類機構的身影。”黃大科表示,“現在很多企業都去科創板上市,人民幣基金能發揮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

02、醫院也在搞創新,專家坦言“早期投資仍然較少”

除了對前言醫療的討論,會上一個關注的重點就是創新和產業化。

高岳生命科學集團CEO 洪滌博士直言,生物醫藥產業鏈條很長,科學家、企業家、創新型企業和大企業可以在源頭創新、臨床研究、產業化和市場化等方面分工合作,各專所長,形成合作共贏的生態,創造價值。

不過,投資人想要投進醫療項目,也需要先讀懂醫療體系。

“之前看了一些影像類醫療AI項目,但投了一些之后收獲了一些教訓。”張瀟彤告訴融中記者,“在醫療領域搞創新,先要搞懂醫療體系,很多資源沒有,項目在商業化落地時,是打不進去醫療體系的。”

“沒人買單,這是最關鍵的。”

事實上,中國醫療體系由來已久,想要在此基礎上做創新非常困難。很多創業者,雖然項目很好,但是搞不清醫療體系,在銷售產品時非常難突破。

近幾年,我國醫療體系內部也在不斷創新。以北京為例,醫院管理中心就是原來的醫院管理局,2011年北京市作為全國第17個公立醫院試點城市的一個重點的改革探索,把管辦分開,衛生行業部門管行業管資質管準入,醫院管理部門辦醫院管人財物。

2019年,隨著事業單位的改革,醫院管理局變成了醫院管理中心,承擔的職責不變,根據市政府的授權履行市屬醫院舉辦職責,醫院集團擁有22家三級醫院,在中國三級醫院病床數在500張以上,具備疑難急診的診療能力、科學研究能力、教育教學能力,這22家醫院里有15家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的教學醫院,有3家承擔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的教學任務,也有4家承擔了北京市中醫藥大學,2家承擔了清華大學的教學任務。“當然我們還有自己的作為研究所辦的自己具有招生任務的醫院。”

在高瓴會上,北京醫院管理中心科教處的李曉峰處長介紹了北京市的醫學轉化創新實踐。李曉峰介紹,科研學科教育處涉及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繼續教育。

近幾年,醫療體系內部也提出了創新改革,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讓臨床成果實現轉化。

“我們三級醫院所有的科技研究都是以臨床問題為出發的導向,這是三級醫院存在最重要的原則所在,圍繞著診療進一步提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李曉峰直言,在整個創新生態體系中,提出臨床問題,開展臨床研究與試驗,以及產品應用與臨床,都離不開醫療衛生機構、離不開醫院,所以這三個環節也是醫院發揮重要作用的三個環節。要把這三個環節進一步融合起來還是需要生態的進入,先把內部的體系運轉關系捋順。北京已經明確了在醫院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技術架構下,有主要負責同志分管科技創新、分管成果轉化。

為了進一步與高校院所開展基礎研究掌握疾病機制,進一步回哺臨床。目前,北京已經開展了試點工作,且十余個部門都給予支持政策。不過,這些政策可能不是普適性的政策。

“政府部門對于醫院的創新轉化也是至關重要的,也包括了資本的投入,我感覺投早期的項目風險投資基金還是少,大家對于風險的規避都能理解,越是投天使的少意味著最有風險的那段在資金注入上量是不夠的,也是需要社會各方的統一認識,當然風險和收益一定是成正比的,最后把整個收益與風險進行掛鉤,同時也把收益以規范嚴謹的方式反哺各方,離不開科技中介機構的參與。”

這意味著,醫療體系也非常歡迎市場化投資人的進入。投資機構如何更好的融入生態,不僅是投資人的煩惱,也同樣是醫療機構需要補齊的通痛點環節。

0、產業協同,醫院進行科技成果轉化讓創新“核爆”

醫院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最缺什么?

人才。

“第一類人才是臨床大夫,我們管它叫立項,這種人才可以觀察到問題,同時能夠把這個問題轉化成一個產品,這個思想某種意義上是醫務工作者不具備的,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接受到的訓練學習都是臨床醫學的教學;

第二類人才是能夠把醫生的產品推向市場的人才,希望他具備良好的產業認知環境,能夠把產品完成注冊,形成一個商品;

第三類人才是需要把商品推向市場,不至于我們研發出來的產品束之高閣。這三類人才是特別稀缺的。”李曉峰表示。

事實上,市場對于科學家、教授創業的鼓勵和支持是普遍的。讓束之高閣的科研成果走出校園、真正實現產業化落地,讓知識成果專業轉化、走過死亡谷,在科研院所、高校、政府、投資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越來越多的教授們、科學家走上創業之路。

但對于大多數醫生而言,追求高度穩定性(謹慎)職業基因和創業的高度風險本心是根本對立的。

市場上,醫生創業者可以 “all-in”創業的還是少數,絕大多數醫生已經“功成名就”,認為自己創業風險相對較小。不需要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來對賭,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少掙幾個錢而已。這種心態,對風險的預判不足,恰恰會成為創業的最大風險。醫生創業顯得更加困難和復雜,風險更多地來自于自己的心態。

有人曾直言,科研成果轉化是一條致富之路,但這條路很狹窄,僅有極少數天賦異稟的醫生適合走或走得通。

如果追溯醫生創業的元年,可能是2017年,當時,政策開始支持社會辦醫,“支持社會辦醫”,政策具體方向是“支持醫生辦醫”、“支持辦消費醫療”和“支持辦小而美”。

政策放出后,不少醫生開始下海經商,一個典型的賽道就是牙科。

業內流傳著金牙銀眼銅骨的說法,這也讓牙科賽道乘風而起。在最熱烈的2021年,僅口腔相關項目融資達到85起,單筆融資破億的案例超過30次,單筆最高融資金額達2億美元,融資總額逾130億人民幣。

僅僅這一年,口腔醫療機構、口腔護理產品品牌與口腔數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業三大類目的投融資案例分別為21起、20起和44起,披露出的融資總額接近80億。

全年全行業單筆融資金額最高的是瑞爾齒科:在鄒其芳的帶領下,這家瑞爾集團旗下的高端口腔品牌,于4月份完成了2億美元的E輪融資。從公開披露的數據來看,2021年融資并購額度破億的口腔醫療機構至少還有德韓口腔(2500萬美元)和德倫醫療(并購融資2.46億人民幣)。

而雖然體量和融資金額相對較小,但區域連鎖機構和全國性品牌爭雄逐鹿一點不落下風。包括牙博士口腔、海南口腔醫院、海貍家口腔、安玉口腔等區域性機構,都在2021年獲得了資本市場的助力。

隨著牙科賽道走向紅海,此后垂直專科賽道也逐漸走熱,生殖、婦產、美容等細分領域也逐漸獲得更多資本關注。

在這其中,一些具備獨角獸潛質的項目也逐漸成長。作為投資機構,對于醫療項目的投后賦能更顯得重要。大多數醫生、專家、科學家并不具備市場經驗,幫助他們招人、對接資本,這是醫生創業的剛需。

除了醫生之外,整個醫療創新生態也在加速變化。近幾年,創新藥、器械兩大板塊的帶動下,讓整個生命健康投融資變得更為火熱。產業中出現了大量進口替代的機會。

高瓴創始合伙人、聯席首席投資官易諾青表示“生命科學領域正在發生兩個變化:一是技術及產業創新的網絡化趨勢;二是關注產業及創新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價值,圍繞這些重要節點,補足創新鏈條,形成完整閉環,是未來創新生態建設的關鍵。”

醫療產業的投資人,或許已經踩到了關鍵節點。

(應采訪嘉賓要求,張瀟彤、黃大科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苍溪县| 秦皇岛市| 拉萨市| 宁都县| 车致| 香港| 年辖:市辖区| 凤冈县| 镇康县| 伊吾县| 广宗县| 龙南县| 宁武县| 南昌市| 吉安县| 溧水县| 平定县| 文化| 车致| 曲松县| 镇康县| 宿松县| 驻马店市| 湘潭市| 舒城县| 绥滨县| 故城县| 竹北市| 六盘水市| 襄樊市| 光泽县| 忻州市| 山丹县| 岑溪市| 双峰县| 南京市| 安塞县| 通许县| 灵寿县|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