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6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加強醫療保障基金使用常態化監管有關情況。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顏清輝表示,國家醫保局始終致力于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基金監管氛圍,不斷完善社會監督制度,暢通舉報投訴渠道,全面推進舉報獎勵制度的落實。
據介紹,2018年以來,僅國家醫保局接到的各類舉報投訴線索就達到3.6萬余件;全國根據線索核查,共追回資金約17億元;全國累計兌現舉報獎勵資金約703萬元。
顏清輝表示,醫保基金監管工作量是非常巨大 ,要監管的兩定機構超過95萬家,目前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日均結算量約為1800萬人次,最高日結算量約為3476萬人次。為此,國家醫保局點線面結合,推進飛行檢查、專項整治和日常監管常態化。
“今年,我們就把骨科作為專項整治的重點內容之一,利用這些檢查辦法,對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排查整治,促進整個骨科領域的全面規范。接下來,再轉入常態化的日常監管,并出臺全國統一的監督檢查事項清單、檢查指南等,提升日常監管的專業化、規范化水平。”顏清輝說。
醫保智能監控是破解監管痛點難點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顏清輝表示,通過智能監控的推廣應用,可以實現醫院前端提醒、經辦端事中審核、行政端事后監管的全流程防控。2022年,全國通過智能監控拒付和追回醫保資金達到38.5億元。
國家醫保局基金監管司司長蔣成嘉介紹,2022年開始,國家醫保局依托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建立反欺詐數據監測專區,研究開發了“虛假住院”“醫保藥品倒賣”“醫保電子憑證套現”“重點藥品監測分析”等大數據模型,并與公安機關積極推進線索聯合查辦,取得了初步成效。
蔣成嘉介紹,以誘導住院、虛假住院為例,不法分子多通過返還現金禮品、提供免費體檢等方式,收取參保人的就醫憑證辦理住院,參保人“被住院”情況屢見不鮮。通過建立“虛假住院”模型,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僅一周時間就完成對全國42萬余家定點醫療機構近38億條海量數據篩查分析,發現大批可疑線索,有效破解了傳統人工核查發現難、效率低的難題。在公安機關大力支持下,最終查獲醫藥機構62家,抓獲犯罪嫌疑人499人,涉案金額高達1.5億元。
“非法倒賣醫保藥品事關醫保基金安全與社會和諧穩定,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涉及人員廣泛,環節多、鏈條長、跨區域作案特征明顯,可以說是頑疾難除。” 蔣成嘉介紹,我們針對性開發了“醫保藥品倒賣”模型,現在已經篩查出一批高度可疑的案件線索,下一步將聯合公安機關開展精準打擊,重點懲治倒賣醫保藥品的“中間商”,徹底斬斷黑色“產業鏈”。
針對異地就醫,蔣成嘉介紹,國家醫保局積極探索建立模型,如監測發現某醫院門診慢性病異地就醫結算費用異常增長,且異地的次均費用遠高于本地次均費用,加大了異地就醫群眾負擔。經核實,追回違規資金并通過批評教育、整改等方式,改變該醫療機構異地就醫基金使用存在的“寬松軟”現象,讓該醫院異地就醫基金使用回歸正常水平,有效維護了異地就醫群眾的權益。
顏清輝在吹風會上介紹,國家醫保局連續五年聯合衛健、公安等部門開展打擊欺詐騙保專項整治行動,持續開展國家醫保飛行檢查,積極曝光典型案例,落實舉報獎勵制度,初步構建起了打擊欺詐騙保的高壓態勢,截至2023年4月,累計檢查定點醫藥機構341.5萬家次,處理162.9萬家次,追回醫保資金805億元。
“在取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醫保基金監管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顏清輝表示,一是定點醫藥機構“明目張膽”的騙保行為有所遏制,但是“跑冒滴漏”現象依然比較普遍,騙保手段更趨隱蔽、更加專業,欺詐騙保和醫療腐敗交織在一起,監管難度不斷加大。二是異地就醫結算、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互聯網+醫保服務、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以及門診共濟保障等改革措施的推進和開展,對建立健全基金監管制度和辦法提出了新要求。三是醫保監管的力量不足,監管執法體系不健全,各方監管責任也有待進一步落實。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醫療保障基金使用常態化監管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要求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欺詐騙保、套保和挪用貪占醫保基金的違法行為,堅決守住醫保基金安全底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顏清輝介紹,針對現實中面臨的突出難點問題,《意見》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目的就是要嚴監管、出重拳,織牢織密醫保基金監管網,不給欺詐騙保等違法違規行為可乘之機,絕不讓醫保基金成為“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