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輪財經 叢林 佳佳
中國是全球創新企業最多的國家,當然同時也是失敗企業最多的國家,97%的創新企業在18個月內宣告死亡。
尤其隨著環境的變化,很多既定的規律和路徑開始失效,就像《三體》中的臺球,不再理所當然地被擊球入袋,而是像一只受驚的麻雀在房間里亂飛。
今天的創業環境正在變得愈加復雜,但對于仍在堅守路上的創業者來說,如何在“亂紀元”時代下找到生存法則,或許才是打開新局面的關鍵。
明星VC機構最近都在投哪些項目?
哪些項目能獲得多輪融資?
明星項目都有哪些共性特質?
針對這些問題,A輪財經推出「融資風向標」欄目,以月為單位,盤點25家Top VC機構,他們都出手了哪些項目,尤其是哪些被投企業有后續融資信息,算是一種非常接近真相的視角。
2023年5月,A輪財經「融資風向標」,歡迎訂閱收看。
01 25家頭部VC:中科創星出手最多
在A輪財經統計的25家VC機構中,5月有投融資消息的VC機構為19家,投融資事共計29起。
在細分賽道上,5月受投資機構追捧的有生物醫療、儲能、機器人、芯片、新材料等。其中生物醫藥8家,儲能3家,機器人3家。
從單筆融資額度來看,儲能賽道最大。中國儲能完成由國開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信達鯤鵬領投,中科創星、招銀國際、華控基金、聯想之星、普華資本、新鼎資本等企業參投超10億元投資,成為本月里金額最大的投資事件。
從投資輪次來看,本周投資事件集中于早期,其中A輪融資事件數目最多,發生11起,占比約為38%;種子、天使輪融資事件發生4起;Pre-A輪投資事件發生3起。
5月活躍投資方包括中科創星、經緯創投、IDG資本、順為資本、險峰創投、源碼資本、藍馳創投、君聯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
以下是具體投融資詳情:
- 中科創星:
- 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研發商——中儲國能,完成超10億元A輪融資
- 分布式儲能系統提供商——奇點能源,完成超7億元B輪融資
- 集成電路及 IP 核制造商——橙科微電子,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
- 3D相機硬科技企業——知象光電,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 半導體材料公司——序輪科技,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 氫燃料電池炭紙和氣體擴散層制造商——上海碳際,完成千萬元級A+輪融資
- 光集成領域企業——鯤游光電,完成新一輪數億元融資
險峰創投:
- 倉儲機器人企業——魔倉,完成2000萬種子輪融資
- 生物技術企業——澤安,完成Pre-A+輪融資,募集金額超過千萬美元
- 農用化學品公司——氨酯汀蘭,完成新一輪上千萬元股權融資
順為資本:
- 儲能電池碳族材料研發企業——碳什科技,連獲兩輪融資
- 財務SaaS企業每刻科技——獲順為獨投數億元C輪融資
- 生物技術企業——澤安,獲超千萬美元Pre-A+輪融資
源碼資本:
- 倉儲機器人企業——魔倉,完成2000萬種子輪融資
- 分布式儲能系統提供商——奇點能源,完成超7億元B輪融資
- 深度節能與數智化創新服務商——深度智控,完成數億元A輪及A+輪融資
藍馳創投:
- 布式AI開發和部署平臺——潞晨科技,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
- 智能無人機研發商——云圣智能,完成C++輪融資就位
真格基金:
- 分布式AI開發和部署平臺——潞晨科技,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
- 新型智能電動車公司——悠跑科技,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
經緯創投:
- 基因療法公司——凌意生物,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
- 通用型細胞治療藥物研發商——優賽諾生物,完成1.5億元A+輪融資
IDG資本:
- 分布式儲能系統提供商——奇點能源,完成超7億元B輪融資
- 植物基因編輯技術平臺——舜豐生物,完成數億元融資
君聯資本
- 科學儀器和半導體材料檢測企業——創銳光譜,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 生物科技公司——云舟生物,完成新一輪股權交易
聯想創投:
- 航天器推進系統及機電產品研發商——易動宇航,獲聯想創投等超億元B輪融資
創新工場:
- 分布式AI開發和部署平臺——潞晨科技,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
華興資本:
- 醫療器械及硬件——臻億醫療,完成B輪超億元人民幣融資
梅花創投:
- 空中機器人自動化——博信科技,完成A+輪融資
云啟資本:
- 超輕量仿人機械臂研發生產及銷售商——睿爾曼,完成A+輪融資
五源資本
- 鋰電池硅基負極材料企業 ——GruEnergy ,完成新一輪融資
高榕資本
- 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研發商——中儲國能,完成超10億元A輪融資
02 奇點能源:年出貨量增長近30倍,多家明星VC機構追投
奇點能源成立于2018年,由西安交通大學博士、高級工程師劉偉增及多位十多年產品開發經驗的碩博士資深工程師聯合創立。
奇點能源致力于先進儲能系統的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為推動大規模清潔能源接入和能源互聯網建設提供解決方案。
在產品上,針對儲能行業安全性差、經濟性低和壽命短等共性問題,奇點能源內首次推出了奇點eBlock分布式能量塊儲能系統解決方案,并在此后幾年時間里,推出了多款產品。
2021年推出的用戶側儲能新品eBlock-200;
2022年推出了源網測儲能新品eBlock-372;
2023年4月,奇點能源推出儲能全新產品—eBlock-745。
奇點能源產品介紹(圖來源源碼資本)
在技術上,奇點能源也完成核心技術攻破。奇點能源在行業內首次提出并采用“All in One”的設計理念,將長壽命電芯、電池管理系統BMS、高性能變流系統PCS、主動安全系統和高效熱管理系統融于單個機柜,形成一體化即插即用的智慧能量塊產品eBlock。
目前公司擁有200多人的專家技術團隊,并建立了完整的電化學儲能技術與電力電子實驗室,先后獲得超過100項發明專利及技術認證。
奇點能源的分布式能量塊儲能方案已在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電建、中國能建等實施的儲能項目中得到規模化應用,年出貨量增長近30倍。
在新一輪的融資信息里,奇點能源獲得了多家明星vc的青睞,其中包括高瓴創投、中科創星、IDG資本、源碼資本等。
奇點能源創始人劉偉增博士表示:奇點能源將始終以客戶價值最大化為中心,堅持工程產品化,產品模塊化的設計理念,從系統的角度來分析和解決儲能行業面臨的安全性和經濟性問題,并通過新軟件架構和硬件拓撲創新、新材料和新器件的應用,不斷為行業帶來差異化的領先解決方案。
03 魔倉機器人:成立半年實現項目交付,賦能實體行業
魔倉機器人成立于2023年1月,是一家專注于智能倉儲機器人的創新型公司。在新一輪融資中,由源碼資本、險峰長青領投。
長期以來,我國倉儲行業面臨對庫房容量的動態監測不足,造成貨物入庫困難;對在庫貨物不能實時精確監控,安全性和經濟性下降;貨物盤點時,工作量巨大,費時費力等諸多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魔倉機器人的目標是打造輕銷售、輕生產、輕交付的商業模式。魔倉致力于用革命性的Magic5S解決方案為智能制造企業在倉儲物流供應鏈環節提高生產力,Magic5S解決方案是實現“工業上樓”的重要技術手段。
以魔毯T-AMR和幻視MagicVision軟件控制平臺為核心軟硬件產品,用革命性的AVS/RS系統替代傳統的AS/RS系統和叉車。
魔倉以解決用戶的真實需求和痛點為導向,致力于以標準化的產品、模塊化的軟件,通過柔性部署的方式,打造強適應性、強兼容性、高效穩定、快速交付的解決方案,幫助用戶實現最優ROI。
成立半年時間里,魔倉第一個項目已經實現交付。未來魔倉科技業務預計將覆蓋新能源和醫藥、食品、智能制造等一眾實體行業。
在團隊構成上,魔倉機器人創始人程昌順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物流工程專業,曾任德馬泰克資深方案設計工程師、TGW銷售總監、Inther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北京曠視副總裁,積累了豐富的業務和管理經驗,對行業有深刻的理解和敏銳的洞察。
04 澤安生物醫藥:開創全球突破性免疫治療平臺
澤安生物醫藥(LTZ Therapeutics,以下簡稱“澤安”)成立于2022年,是一家聚焦天然免疫細胞(特別是巨噬細胞)和免疫抑制性細胞(例如Treg、CAF)的國際化生物技術公司。
澤安自成立以來,澤安已累計募資近3000萬美元,目前正在潛心研發全球第一款廣譜的天然免疫細胞多功能銜接抗體平臺。
據了解,該平臺技術可以同時調動多種天然免疫細胞(包括巨噬細胞、NK細胞等)作為效應分子,以協同的方式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或免疫抑制性細胞;并且,通過促進腫瘤微環境中的炎癥反應,間接激活適應性免疫(即后天免疫)。這種新型免疫療法有望全面提升患者的綜合臨床獲益,尤其在實體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領域。
澤安成立一年多以來,在團隊建設、創新研發、對外合作等方面進展喜人,包括快速組建了經驗豐富的中國、美國及歐洲運營團隊、初步構建了技術平臺和產品管線、順利開展多項抗體發現和非臨床研究,并與多家頂級腫瘤醫院展開反轉化醫學的合作研究,聯合探索腫瘤微環境中的癌癥生物學與免疫學。
澤安科學顧問委員會(圖來源順為資本)
此外澤安聘請學術界、產業界、臨床界的杰出科學家Sarah Hymowitz博士、Greg Cosma博士、Lukas Amler博士、Lillian Siu博士、Stephen Beers博士和Hiroyoshi Nishikawa博士,組成世界一流的科學顧問委員會(SAB),協同賦能LTZ的新藥研發全流程,在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之間形成轉化醫學與反轉化醫學雙向流動、相得益彰的閉環。
順為資本合伙人李銳表示:“癌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目前仍存在重大的未滿足臨床需求。LTZ團隊致力于以新一代免疫療法治療這些疾病,應用場景多元、臨床價值巨大、商業潛力顯著。我們對公司的強大領導力深感振奮,期待并全力支持LTZ開發改善人類健康的新型療法。”
05 A輪財經思考:最硬核的創業時代
海松資本陳立光曾說:我們正處于創業3.0時代,硬核科技創業的黃金時代。
1.0時代掀起了互聯網經濟創業的風潮,國內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包括新浪、搜狐、網易等;
2.0時代大涌現出一大批創業公司,像58同城、趕集網、滴滴出行等,是在更深層次、更細分領域的電子商務模式創新;
3.0時代圍繞半導體、大數據、AI、云計算、生物企業等硬核科技領域。
近年來,隨著“硬科技”的崛起和“專精特新”的大發展,創業者也變得越來越“硬核”。
從A輪財經整理的名單來看,無論是盤點一級市場上風險投資機構出手押注的創業者,還是二級市場敲鐘上市的“獨角獸”創始人,越來越大比例是核心科研、科技人員。
回望過去10年、20年,創業者人才輩出,創業風口變幻莫測,但正是在不斷的變化中,有一條主線卻日益清晰——創業最硬核的時代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