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股研究社 天宇
“一個全新的增強顯示平臺,一個革命性的新產品”,這是蘋果CEO庫克給Apple Vision Pro的評價。
當蘋果拿出Vision Pro時,想必整個科技行業都感到震驚。這不僅是因為蘋果時隔十六年后,再次在WWDC帶來“革命性產品”,更是因為Vision Pro的綜合實力,領先行業一眾產品。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資本市場卻對Vision Pro意興闌珊。WWDC當日,蘋果股價上漲至184.951美元/股的高點,但Vision Pro發布后,蘋果股價隨即跳水,截至收盤轉跌0.76%。此后兩天,蘋果股價繼續保持下跌態勢,累計下跌0.99%。
資本市場的擔心并不是沒有理由。不少業內人士認為,Vision Pro現在還只是個“PPT”產品,2024年年初才會在美國上市,并且售價高達3499美元(約人民幣2.5萬元),很難成為大眾消費品。
凡此種種,似乎都預示著,Vision Pro很難成為初代iPhone。
手機行業紅利將盡,蘋果難掩焦慮
蘋果選擇在2023年發布首款頭顯設備Vision Pro,固然有積極拓寬業務面的意味,但更大程度上,或許也是智能手機業務觸頂后的無奈選擇。
IDC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就開始下滑。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12.1億臺,同比下降11.3%,創2013年以來最低記錄。
圖源:IDC
雖然此前幾年,靠降低價格、擴大屏幕尺寸、支持5G網絡等更新,iPhone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全球智能手機紅利消逝帶來的壓力,逆勢增長。但近幾年,因更新力度不大,iPhone也難掩疲態。
IDC數據顯示,2021-2023各財年Q1,iPhone的出貨量分別同比增長50.4%、2.2%以及下滑3%。
誠然,蘋果早已看到iPhone出貨量難以持續增長的現實,因而押注了Apple Music、iCloud、Apple TV+等軟件服務。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因硬件基本盤難以持續擴大,蘋果的軟件服務其實也面臨觸頂的挑戰。
2022財年Q3-2023財年Q2,蘋果服務營收分別為196億美元、191.88億美元、207.7億美元、209.1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2%、4.98%、6.4%、5.5%,縱向對比可以發現,蘋果服務營收已經沒有往昔的雙位數增速。
傳統業務承壓的背景下,蘋果也一直積極結合科技行業的發展趨勢,布局前沿產業。比如,早在2015年,《華爾街日報》就曾報道,蘋果有數百名員工在秘密開發蘋果品牌的電動汽車。
盡管伴隨著電氣化變革,汽車將逐步具備智能化的功能,但因智能汽車產業需要巨額的投入,并且不便攜、隸屬大宗商品、部分城市限購,智能汽車其實很難成為類似iPhone的 大眾計算平臺,因此,蘋果并沒有積極推動智能汽車產品及時落地的緊迫性。
相比之下,因可以直接在眼球上顯示內容,并且內容的呈現方式為三維形態,VR、AR具備更為高遠的想象空間,蘋果也希望基于自身的科技屬性,從這一領域收割到更多用戶。
VR、AR市場爆發,蘋果推出領先時代的Vision Pro
2022年中,接受《晚點 LatePost》采訪時,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就表示:“我們相信AR就是下一代計算平臺,這在科技界很大程度上也是共識了,并不是我們的創見。”隨后,羅永浩“退網”,一門心思進行AR創業。
隨著技術逐漸成熟,并且大眾接受度逐漸提高,VR、AR市場確實正在蓬勃發展。IDC數據顯示,預計2023年,AR/VR頭顯全球出貨量為1010萬臺,同比增長14%,并將于2023-2027年提速,五年復合年增長率為32.6%。
圖源:IDC
作為蘋果全力打造的“革命性產品”,Vision Pro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VR或AR設備,而是MR產品,基于M2和R1雙芯片以及12個攝像頭,可以類似AR設備,實時在屏幕上顯示外部環境,同時可通過調節旋鈕,實現全沉浸的VR效果。
除了產品形態新穎,得益于充沛的資金、前沿的技術實力以及差異化的供應鏈資源,相較于行業主流產品,Vision Pro還具備諸多核心競爭力。
比如,目前大部分頭顯只配備LCD屏幕,而Vision Pro單眼卻搭載了4K分辨率的Micro OLED顯示屏,是Quest 3的1.8倍左右。
此外,Vision Pro還搭載了蘋果自家的M2處理器,核心頻率為3.49GHz。作為對比,目前Quest 2、Pico 4等主流頭顯搭載的還是高通2019年推出的驍龍XR2 Gen1,核心頻率僅為1.8GHz,不到M2的一半。
諸多前沿技術加持,Vision Pro得以開創“空間計算時代”。
與個人計算時代和移動計算時代數字世界只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不同,空間計算時代可以讓真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無縫融合,因而更具想象力。
以游戲場景為例,WWDC 2023上,蘋果RealityKit Tools團隊發言人就對外表示,“空間計算設備可以幫助開發者創建各種不同的游戲類型,甚至是構建跨越沉浸感范圍的游戲”。
結合個人計算時代和移動計算時代來看,擁有全新3D內容呈現方式的空間計算,很可能會催生全新的商業模式。但是,從商業落地的角度來看,Vision Pro真的能助蘋果打造下一個iPhone時刻嗎?
僅15萬產能,Vision Pro難成初代iPhone
雖然Vision Pro沒有趕上元宇宙的熱潮,但元宇宙行業玩家其實都在等待Vision Pro的誕生。
IDC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AR/VR頭戴式設備出貨量只有880 萬臺,同比下滑 20.9%。之所以市場萎縮,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受限于上游產業鏈的技術不振,以及軟件生態匱乏,AR/VR產品難以讓消費者產生“依賴感”。
前文提到,此前VR設備主流的處理器是高通2019年推出的驍龍XR2 Gen1,只支持90fps的3K×3K單眼分辨率,難以帶來極致的沉浸感。此外,因受眾面狹窄,開發者開發動力不強,此前的AR/VR的軟件生態也異常匱乏,上一個真正意義上出圈的作品,還是2019年的《 半條命:Alyx 》。
反觀Vision Pro,不論是R1芯片帶來的超低延時,還是無縫銜接iOS、Mac生態,都極大地解決了傳統AR、VR設備硬件沉浸感差以及軟件生態匱乏的難題。
對此,接受《澎湃科技》采訪時,YVR首席營銷官朱然就表示,“Vision Pro絕對可以看作是一款打破常規的實驗性產品,會給行業帶來正向推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初代產品,Vision Pro也存在不小的缺點,最顯著的就是售價高昂,高達人民幣2.5萬元,是iPhone 14 Pro Max售價的三倍左右,Pico 4 Pro的十倍左右。
這很難不影響Vision Pro的市場表現,韓媒Pulse援引業內人士消息,此前Vision Pro的銷售目標為100萬臺,后下調至30萬臺,發布前又下調至15萬臺。作為對比,雖然初代iPhone售價同樣高昂,但發售五天后,就賣出了100萬部。
或許是因為意識到Vision Pro過于曲高和寡,蘋果正打算推出“廉價版”Vision Pro。彭博社馬克?古爾曼報道,蘋果計劃于2025年底前推出一款價格更便宜的空間計算產品,可能命名為“Vision”或“Vision One”。
參照智能手機行業的經驗來看,唯有數以億計的用戶使用新終端,才會帶來良好的商業運作。出貨目標僅為15萬臺的Vision Pro,注定只是少數人的玩具,而售價更加親民的“Vision One”如果能延續Vision Pro顯示效果佳、手勢操控等優點,那么或許能形成供需兩端的良性互動,進而完成取代iPhone的歷史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對蘋果頭顯產品后續的迭代充滿了期待,畢竟除定價之外,這款產品仍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如續航時間短、未適配更多的第三方應用、發熱量存疑等,當然初代產品存在不足也是正常的,但長遠來看,蘋果通過持續的產品升級,將不僅限于“秀肌肉”,而是為將來打開銷量做好基礎。而在蘋果的“鯰魚效應”下,XR行業或將真正出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