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敬一山
近日,一則短視頻引起廣泛爭議,四川瀘州一位母親拆開了女兒檔案袋的封條,女兒看到后崩潰大叫。很多人批評母親不守邊界,不尊重女兒隱私,尤其是拆檔案可能毀了女兒前途。事后這位母親發文道歉,稱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檔案袋已送到相關部門重新審核封印。
正如很多網友批評的,這位母親私拆檔案的行為是沒有“常識”的表現。在求學、求職很多場合中,都要用到這個牛皮紙袋。而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個人無權拆開查看里面的內容,只能是公對公的轉移歸檔。從這個角度說,母親的無意識舉動,確實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可是該事件發生之后,除了重申檔案非常重要這個常識之外,也引發很多人的疑惑——現在真的還有必要把檔案如此神秘化、神圣化嗎?檔案管理制度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過去“人才”的就業,都是在所謂的公家單位,而且當時沒有互聯網,個人學習工作表現甚至政治身份,都只能用紙質檔案的方式記載,所以就業或者轉崗交接的時候,需要公對公的據檔案材料加以判斷,所以有其合理性。
但時移世易,如今我們的大多數信息早就實現數字化存儲,一個身份證號就能從電腦上查詢出很多基本信息,根本不需要依靠紙質檔案。或許也正因如此,現在除了公務員、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崗位,在入職時還需要嚴格按規定審核流轉檔案,絕大多數私企根本不再要求轉移檔案。需要了解求職人員的過往經歷,也有市場化的背調公司完成。所以很多人的檔案都是寄存在人才市場,跳槽等等信息都不再會一一體現在檔案中。
既然紙質檔案的現實作用已經被大大弱化,為什么不能調整相應的管理方式呢?母親私拆檔案的事雖然屬于個例,但這些年因為檔案在轉移快遞等過程中破損或者丟失,而給當事人帶來諸多麻煩的事情,其實并不少見。另外因為檔案和退休工齡計算等緊密綁定,給一些異地求職或者退休的人,也憑空制造了不少阻礙。
指責母親私拆沒有常識、批評把檔案快遞弄丟的人,表面看當然都是有理由的,可是如果可以從制度設計上減少這些犯錯的可能,避免沒有必要的資源消耗,何樂而不為?如今,涉及一個人品行或者過往經歷的關鍵信息,都可以在網絡平臺查詢到,比如求學記錄可以通過學信網,犯罪記錄可以通過公安系統內網等,單獨再用檔案才能體現的信息應該并不太多。耗費巨大人力物力來維持這樣一個檔案系統是否有必要,很值得探討論證。
所以,借由這件事反思家庭內部關系,呼吁家長有邊界感,尊重子女隱私,當然也是一個面向。但更有公共價值的維度,可能是去反思當下的檔案管理制度,如果能推動檔案電子化,給所有人提供更大的安全和便利,那也就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