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7月17日,美股上市公司1藥網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長于剛代表的公司Infinity Cosmo Limited與聯席董事長兼CEO劉峻嶺代表的公司Sunny Bay Global Limited、陳連勇代表的投資方通和毓承、許智偉(Harry Chi Hui)實控下的 ClearVue YW Holdings, Ltd.等組成的財團將發起對1藥網的私有化收購要約。
7月18日,界面新聞針對上述消息咨詢1藥網,后者對此沒有進一步回應。
實際上,這一私有化收購要約在此前即有計劃。2022年9月9日,1藥網董事會收到一份主動提出的初步非約束性提案函。該提案源來自于剛、劉峻嶺(統稱“聯合創始人”)和上海國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發起人”,與聯合創始人合稱“買方集團”),提議以每股A類股1.83美元或每股美國存托股3.66美元的現金擬議購買價格,在非公開交易中收購公司所有已發行的A類普通股(“A類股”),包括由美國存托股票代表的A類股,這些A類股目前不歸買方集團所有。之后,公司將從納斯達克退市。
截至發稿,1藥網股價為2.930美元/股,上漲2.09%。這一股價距其在新冠疫情期間高點已跌去超過九成。
1藥網成立于2010年,2018年在美股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互聯網醫藥企業赴美上市第一股。其原本是電商1號店線上購藥子頻道。1號店創始人即為于剛、劉峻嶺。此后,1藥網于2014年獨立運營。2015年8月,于剛出任1藥網CEO。
從業績上看,2020年新冠疫情開始,1藥網業績開始大增。2019年,公司營收僅為35.92億元。到2020年至2022年,公司營收分別為82.03億元、124.26億元、135.17億元。不過,1藥網至今未能盈利,其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4.57億元、6.70億元、4.17億元。
2023年第一季度,1藥網營收為36.97億元,同比增長23.9%;歸母凈利潤虧損3178.70萬元,相較2020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虧損均超過1億元,虧損金額大幅縮窄,并首次實現Non-GAAP(非國際會計準則)運營盈利。
具體到主營業務,1藥網目前已擴展有B2C平臺(零售業務)、B2B平臺(批發業務)和互聯網醫院三個板塊。具體而言,B2C平臺為“1藥網”,主要面向個體用戶提供藥品、營養補充劑、醫療用品和設備、個人護理產品和嬰兒用品等。B2B平臺為“1藥城”,主要面向中小型零售連鎖藥房、獨立藥房、診所和私立醫院內的內部藥房,提供云庫存、智能采購、組貨管理、即時配送等一站式服務。互聯網醫院平臺則為“1診”,為用戶提供在線問診、電子處方等服務。
不過,在商業模式尚未成熟之前,互聯網醫院在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定位更相當于“導流平臺”,賣藥才是各家公司營收的主要來源。同時,在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行業巨頭的積壓下,1藥網在零售業務上并無優勢,因而選擇在批發業務上發力。
據公司2022年財報,截至2022年末,公司從超過500家制藥公司直接采購藥品,服務的線下藥房超過43.5萬家。這一數字在2021年末為38.5萬家。由此,公司B2B業務的營收規模及在公司總凈收入的占比一路走高。2020年至2022年,B2B業務營收分別為74.9億元、118.4億元、130.0億元,分別占總凈收入的91.3%、95.3%和96.1%。同時,公司B2C業務出現下滑。2022年該部分營收為4.08億元,較2021年下滑17.0%。
值得注意的是,B2C業務的利潤率要遠高于B2B業務,這也意味著1藥網在B2B業務上發力可能面臨著整體利潤率不高的問題。不過,這一問題也在逐漸改善。據財務數據,公司B2C業務的分部利潤率穩定在20%左右,B2B業務的分部利潤率則由2020年的3.02%提升至2021年的4.30%,再升至2022年的5.69%。
2021年3月,1藥網首席財務官陳陽曾在接受《財新》采訪時表示,目前,1藥網正通過提升藥企直供比例、數字化營銷及供應鏈服務收入等方式提高毛利水平。未來,1藥網核心業務毛利率將會提高至6—8%的水平。
此外,在資本層面上,1藥網也已經啟動回A工作。中國證監會上海監管局2020年12月公示,壹藥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壹藥網”)已進入A股上市輔導備案階段,輔導機構為海通證券。壹藥網即1藥網在國內的經營主體。天眼查顯示,2020年12月,壹藥網完成Pre-IPO輪融資,交易金額為10億元,公司估值達100億元。投資方包括賽富投資基金、張江火炬創投、至臨資本、艾想投資、上海科創、人民創投、張江科投、華智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