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瞰巴黎 Sirine Azouaoui
編輯|Meister Xia
導讀
社交網絡對年輕人的心理影響是好還是壞呢?不少科研項目開始關注社交平臺對年輕人的影響,但是不同的青少年群體年齡、性別、使用時間、關注信息類型又各不相同,受到網絡的影響必定會有微妙的差異。社交平臺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結果。什么時候才能有確鑿的答案?
一覽:
- 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一直在惡化,焦慮、抑郁和自殺率都在上升。
- 大多數研究報告指出,心理健康問題與社交網絡上使用時長存在關聯,但不能確定是否存在因果性。
- 為了更好地了解社交網絡的影響,我們需要了解青少年的社交網絡使用習慣、進行的活動類型、以及接觸與分享的內容。
- 與朋友或家人聊天是社交網絡上常見一種活動,與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關聯。
- 但是如果青少年遭遇了網絡欺凌,或在社交媒體上接觸了不良內容,則不利于心理健康。
對于當今10至24歲的青少年,TikTok、Instagram和Snapchat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年輕人們通過這些平臺關注網紅、看視頻、互發信息。不過,稱社交網絡對青少年有害的聲音此起彼伏。近年來,不少科研項目開始關注此類平臺對使用者的影響,研究成果被媒體廣泛報道。
最近,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一份神經科學研究表明[1],花費大量時間使用社交網絡的青少年大腦認知功能會發生變化,對社會性獎勵以及周圍人的評論和意見更加敏感。不過研究者并未指出該效應究竟是積極還是消極。何況,青春期是人際交往能力形成的時期,認知變化有可能是出于其他因素,例如與同齡人的往來增多。
01 脆弱的青少年心理健康
已有數以千計的研究分析了青少年與社交網絡的關系。劍橋大學精神病學博士生Luisa Fassi正在該校MRC認知與腦科學單元開展研究。她整理分析了約5000份與該主題相關的文獻,以判斷社交平臺是否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但發現現有的研究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今不如昔。Fassi說:“這幾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直在下降。與前幾代人相比,他們似乎更容易面臨身心障礙,如焦慮、抑郁、進食障礙。”青少年的自殺率也有所上升,尤其是女性自殺率。法國《解放報》(Libération)刊登了來自法國公共衛生局的統計數據:2021年因自殺未遂進入急診室的人數比前三年增加了40%以上[2]。
社交網絡于是背上了罪魁禍首的名聲。2015年,美國心理學家Jean Twenge指出,青少年之所以感到越來越孤獨甚至抑郁,與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的普及脫不開干系。自那之后,媒體和政界人士形成了一種共識:社交媒體平臺對青少年有害。2022年12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將來自中國的TikTok描述為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頭號破壞因素”。
02 現有研究證據不足
Fassi指出:“社交媒體究竟是否對心理健康有害?近年來圍繞這個問題有許多爭論,也有廣泛的研究,但尚無足夠的證據表明社交網絡是年輕人心理健康水平惡化的主要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充滿危機:經濟不景氣、就業市場嚴峻、氣候變化帶來自然災害,這一切使得青少年的生活缺乏穩定性。因此青少年心理問題可能是多因素疊加所致。”Fassi在文獻研究中發現,不同的論文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既有指出網絡的影響是積極的,也有指出消極的,既有認為網絡與心理健康聯系強的,也有認為聯系弱的。她解釋道:“科學研究結果不符合大眾認知,一部分可以歸咎于公眾對某些現象的誤解。兩個現象之間存在關聯性,未必說明有因果關系。”
“人越是焦慮,就會花越多時間刷Instagram或TikTok。”
有幾項研究表明,使用社交網站的時長與心理健康存在關聯。青少年花在社交平臺上的時間越多,心情就越差——焦慮、抑郁和情緒波動愈發頻繁。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社交網站是心情惡化的直接原因。Fassi解釋道:“關聯性是雙向的:越是焦慮,就會花越多時間刷Instagram或TikTok。”另外,研究社交平臺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隨時間變化的課題也得出了參差不齊的結果,不過都發現了不同群體受影響程度的差異。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社交網絡的負面影響。除了性別,年齡也起著一定的作用。2022年發表在《自然》的一項研究分析了17000名年齡在10歲至21歲之間的用戶使用平臺的時間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系[3]。對于整個群體而言, 19歲是生活滿意度對使用時間最敏感的年齡,但若單看男性群體,敏感期是14-15歲,女性群體則是11-13歲。
03 對心理健康有益vs有害的內容
Fassi指出:“社交網絡并不是唯一值得研究的對象。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單獨分析才能了解各自的影響,比如使用社交網絡的時間、在社交平臺上接觸到的內容、平臺上進行的活動類型等。”Instagram、Facebook、TikTok和Snapchat等平臺上的內容種類繁多,用戶既可以瀏覽朋友的照片,也可以發信息聊天、看視頻等等。根據法國數字技術研究與科普協會Génération Numérique的一項調查,在11-18歲的青少年中,最受歡迎的活動是與朋友家人聊天。根據Fassi的研究,此類活動與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存在關聯,而網絡欺凌、不良內容則不利于心理健康。
那么,社交網絡對年輕人的心理影響是好還是壞呢?對于來自家長和政策制定者的疑問,Fassi使用一個比喻回答:“這就像問喝飲品是好還是壞呢?取決于你喝的是水還是酒,以及攝入的量。就算是水,過量飲用也會對身體有害。”回答該疑問并不容易,因為社交網絡是具有多種用途、承載海量內容的復雜平臺。其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利用算法為用戶推薦個性化內容,從而捕獲用戶的注意力。由于每個人的喜好和使用習慣不同,在平臺上接觸到的內容都不一樣,這使得研究更加復雜。此外,研究人員無法直接從平臺上獲取數據。無論是使用時間、進行的活動,還是接觸的內容類型,幾乎全靠參與者的自述,這就有可能跟實際有差距。
Fassi說:“社交網絡不像藥物,可以通過嚴謹的臨床試驗了解其效果。我們需要更多的證據和數據才能得出結論。”社交網絡究竟是好是壞,什么時候才能有確鑿的答案?Fassi答復:“研究發展的速度非常快。我希望在五年后得到準確的答案,指導政策和法規制定工作。然而,即使是確鑿的答案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同的青少年群體心理疾病史、年齡、性別、所在地區等情況不同,受到網絡的影響必定會有微妙的差異,甚至有可能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