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等地遭遇“爛場雨”導致夏糧產量出現下降,農業農村部表示,今年夏糧略有減產但仍屬豐收,減產不會對糧食市場產生大的沖擊。
2023年7月21日下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介紹,今年夏糧已獲得豐收,全年糧食生產基礎較好。入夏以來,農業農村部門緊盯“割、曬、收、保”關鍵環節,努力克服“爛場雨”等災害影響,全力保障夏糧適時收獲、顆粒歸倉。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夏糧產量2923億斤,比上年減25.5億斤,下降0.9%,產量居歷史第二高位,仍是豐收季。
此前在5月底6月初,我國黃淮地區遭遇“爛場雨”,河南等省份小麥無法及時收割,出現發芽霉變等災情。有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遭受罕見“爛場雨”的情況下,為什么還實現了豐收?夏糧略有減產對我國糧食生產帶來了什么影響?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夏糧遭遇多年不遇的‘爛場雨’,能夠再獲豐收實屬不易,經過艱辛的努力,這個結果是搶回來的,是奪回來的。”
潘文博介紹,在5月25日連陰雨發生之前,各地包括“爛場雨”最重的河南,都預計今年夏糧要增產,是個大豐收年。當時做出這個判斷,主要是麥播的時候小麥價格好,農民種麥積極性高,土壤墑情又適宜,能種的地塊基本都種上了。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夏糧播種面積增加了118萬畝,這奠定了豐收的基礎。
而且,小麥收獲前長勢一直比較好。越冬期,除華北少量的麥田枯黃外,大部分地區小麥是壯苗越冬;開春后,及時肥水管理,加之沒有發生大面積“倒春寒”和干旱,返青苗情明顯好于上年;灌漿期,各地落實小麥“一噴三防”措施,普遍噴了1次,有的地方噴施了2次,利于粒重的形成。小麥病蟲害也防控及時。在小麥條銹病和赤霉病防治關鍵時期,各級財政安排了23.5億元支持病蟲防控,實施預防面積7.8億畝次,病蟲害由大發生態勢控制在輕度發生,條銹病、赤霉病實際發生面積同比分別減少了25.3%和15.6%,是近些年防治效果最好的一年。
但是,“天不遂人愿,麥收時遭遇了多年不遇的‘爛場雨’”潘文博指出,實事求是講,“爛場雨”是世界性難題,連陰雨天與小麥成熟收獲碰頭,機器下不了地,麥子收不上來,籽粒萌動,穗上就發芽,這就是“爛場雨”。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主產國也時有發生,這些國家嚴重年份減產1-2成。
面對今年麥收嚴峻形勢,中央財政緊急下撥5.46億元支持河南、陜西等地搶收搶烘,多部門聯合設立跨區作業接待站3200多個,緊急調集履帶式收割機、組建6000多支農機應急服務隊,設立1100多部熱線電話,“三夏”期間共投入60多萬臺聯合收割機,晝夜不歇、爭分奪秒搶收搶烘小麥,日最高收獲2400多萬畝。
潘文博稱,經過共同努力,把“爛場雨”影響降到了最低,據最終農情調度,“爛場雨”受災面積為2790萬畝,占全國小麥面積8%,受災的95%在河南。河南確實受災重,統計局公布減產了52.6億斤,陜西也減產2.4億斤。但是山東、安徽、河北、江蘇等其他主產省,“爛場雨”影響不大,夏糧都實現增產。“長期工作在農業生產一線的同志講,今年如果不當機立斷、采取超常規搶收搶烘的舉措,減的數就不是今天這個數了。”潘文博說。
針對夏糧產量略減對市場的影響,潘文博表示,這些年來,我國小麥年際間產需屬于平衡有余,特別是前4年我國小麥連續增產,2019年增產43億斤、2020年增產15億斤、2021年增產54億斤,2022年增產16億斤,目前小麥庫存充裕,可滿足近一年的消費,略有減產不會對糧食市場產生大的沖擊,目前小麥市場價格也基本穩定。
今年以來,我國天氣呈現明顯異常特征,黃淮海遭遇多年不遇的“爛場雨”,北方入夏以后,多地出現破紀錄高溫。潘文博稱,農業氣象災害呈現多點散發、多災并發的特征。據農情調度,今年以來,全國農作物累計受災面積6310萬畝,同比增了800多萬畝。
夏季高溫對玉米生產有何影響?潘文博介紹,5、6月份東北西部降水比常年偏少2—5成,局地確實出現旱情,最重時受旱面積超過2000萬畝,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赤峰、包頭,遼寧朝陽、葫蘆島和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地,主要影響玉米等旱地作物。6月下旬開始,東北出現多次降雨過程,特別是7月上中旬出現2輪大范圍降雨,有效補充了土壤墑情,旱情基本解除,目前僅內蒙古赤峰等地還有100多萬畝農田受旱。
從目前農情調度情況看,東北玉米主產區墑情不錯,一二類苗占比較高,苗情長勢總體正常。特別是今年,農業農村部啟動了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選擇200個玉米主產縣,大力推廣耐密品種、高性能播種機和大壟密植栽培模式,提高播種質量、增加種植密度。“下一步,奪取玉米豐收,關鍵在防災減災,最擔心東北夏伏旱和早霜,我們對這些災害的防范工作已經作了具體部署”,潘文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