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娛 小咕咚
暑期檔過半,綜藝市場的內容版圖已經初具雛形,囊括了音樂、電競、戀愛、競技、親子、經營、旅行等多個品類,其中以朋友關系為主體的綜藝是今夏的一大熱點。一直以來,熟人社交節目常做常新,去年0713團綜《快樂再出發》以豆瓣9.6分的高分成為年度爆款綜藝,時至今年,更多希冀挖掘明星朋友圈紅利的綜藝節目涌現出來,《朋友請吃飯》《是好朋友的周末》《快樂的大人》等節目便是典型的代表,其間亦承載了新的創新趨勢。
類型豐富,取名講究不將就
一直以來,綜藝取名都是一門玄學。豆瓣9.6分的《快樂再出發》曾在線征集節目名稱,涌現出來《我和我的怨種兄弟們》《來活了!哥哥》《再不瘋狂更老了》《向往的頂流生活》《龍丹妮,我們又回來了》《重生之再戰娛樂圈》等一系列極具網感的名字,但最終均未能獲選,而是選擇了相對正能量畫風的名稱。同樣的,《快樂的大人》原名為《野居一家》,大抵也是為了彰顯正能量的立場。
再看當下,朋友綜藝層出不窮,在節目名稱上各有千秋,讀娛君也總結出了類型化的規律——
一是直白式取名。有一部分直系朋友綜藝,在節目名稱上也十分直白。從大S、小S、阿雅和范曉萱擔任常駐嘉賓的原生友誼真人秀《我們是真正的朋友》到以容祖兒、阿Sa、阿嬌《因為是朋友呀2》,從楊迪與陳卓璇為飯搭子的城市美食探索類綜藝《朋友請吃飯》到聚焦熟人社交的《是好朋友的周末》,這一系列節目均將朋友二字融入到節目名稱中,能夠讓觀眾對于節目內容有直觀的認知。
二是文藝式取名,從聚焦20代青年原生友情真人秀的《恰好是少年》到沈騰與朋友們的快樂充電野游《現在就出發》,再到趙麗穎、張碧晨參與的閨蜜異國旅居真人秀《期盼已久的假期》,這些以朋友為核心的綜藝在取名上更有詩意,為節目平添幾分文藝氣息。
三是融名式取名,取名邏輯類似于蔡康永、徐熙娣主持的《康熙來了》。從毛不易、李雪琴和毛不易的狗狗元寶主演的《毛雪汪》到沈月、李佳琦(辣目洋子)加盟的年輕態生活方式體驗輕綜藝 《月月加點辣》,再到B站IP定制節目《鳳凰傳奇定制綜藝》,皆是將節目主創的名字融入到節目中,進一步綁定節目IP與藝人之間的共存關系。
四是主題式取名,著重凸顯節目內容。林心如擔任制作人的臺劇《華燈初上》連推兩季衍生綜藝,分別是露營真人秀《光露營就很忙了》、寵物民宿真人秀《光開門就很忙了》,均是基于當季節目主題所取名的,并有形成系列化IP的趨勢。
走近明星朋友圈,情懷與驚喜并存
在朋友綜藝持續火熱的背后,嘉賓成為了節目的核心靈魂。一般來說,朋友綜藝所邀請的嘉賓一般都是大家熟知的古早朋友組合,《向往的生活》里由黃磊、何炅這組資深老友發起、《快樂再出發》集結了0713快男代表、《我們是真正的朋友》邀請了大S、小S、阿雅、范曉萱所組成的姐妹淘,這些好友組合早前便經常在公眾視野里互動,具有一定的國民度,故而他們合體上綜藝時往往能夠玩好情懷牌。
而新生代的朋友組合之于絕大多數觀眾都相對陌生。《恰好是少年》由王俊凱、董子健、劉昊然三人組成,雖然這三人近年都各有代表作,并有不錯的人氣,但他們除了錄制《高能少年團》之外,在公眾平臺所展示友情較少,故而這一組合體自駕旅行給人驚喜之余,還是能讓人有所期待的。而《快樂的大人》主要講述沈月和她三位朋友王敬軒、吳宇恒、周彥辰的日常。當下,除了因出演《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流星花園》等劇集以及參加春晚而有一定國民度的沈月,其他三位朋友尚未廣泛出圈,以人氣帶動節目能量有限,著重需要節目形態與內容的創新。
跳脫出原生的朋友圈,亦有部分綜藝著重展示交朋友的過程,即以節目為媒,嘉賓們從陌生到熟悉間升級為好友關系。以《朋友請吃飯》為例,楊迪、陳卓璇組成“飯搭子好友”,一同開啟城市打野美食之旅,而每期請吃飯的當地朋友大都只是在過往工作中有著一面之緣,借由此次節目中的游戲互動來沉淀友誼。
與之相似的還有,《毛雪汪》的嘉賓亦有從熟悉到陌生的趨勢。畢竟,年番綜藝嘉賓需求量大,而個人的朋友圈是有限的,偶爾也會邀請了解但私下不相熟的人,比如papi醬、伊能靜等,不僅能夠增加節目新的看點,還有助于嘉賓實現朋友圈的擴充,同理于《向往的生活》系列節目邀請嘉賓的邏輯。
從當前來看,一面圍繞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藝人原生朋友圈進行節目創作,一面以節目之名開發新的藝人朋友圈,滿足大眾了解藝人朋友圈交流、相處的好奇之心,并從中吸收朋友相處的方式與經驗,拓展朋友類綜藝內容價值的半徑。
朋友綜藝自助化,差異化間日趨以真實取勝
在綜藝節目中,嘉賓在既有規則中自助式安排行程、推進內容拍攝。這一方法最早起源于《花兒與少年》,其間所產生的種種矛盾與意外成為了當時節目的一大看點。再看當下的朋友綜藝,自助成為了新晉的創新元素,帶來了差異化的節目效果。
或是延續自行規劃旅程的打法,且在內容畫風上更為和諧。《是好朋友的周末》邀請圈內好友組局,在節目組全程零干預的前提下,共同規劃一次短途旅行。也就是說,節目組將主導權和策劃全部交給嘉賓,自行擬定度過周末的計劃,并把自己真實的朋友圈通過節目展示在廣大觀眾面前。在第一期節目中,金靖、歐陽娜娜、許魏洲、張大大等組成了“小克勒”分隊,表達了自己對于周末的想法并加以實踐。從天臺露營到騎共享單車夜游上海街頭,再到玩狼人殺,以十分接地氣的方式呈現了明星視域下的周末,也給年輕人過周末的方式提供了新想法。
或是直接主導節目的制作,這對嘉賓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快樂的大人》以沈月、王敬軒、吳宇恒、周彥辰為核心的原生好友圈為主,通過讓嘉賓自行策劃并制作自己的節目為切口,共同尋找當代年輕人“快樂生活”的秘訣,鼓勵更多年輕人一起做快樂的大人。對于編導專業出身的沈月來說,這樣的節目模式可以說是專業對口。
從目前已經播出的節目來看,《快樂的大人》在邀請飛行嘉賓、主題曲制作、宣傳照拍攝、財務管理等均有常駐嘉賓自行管理,為此嘉賓們也各自分配了總導演、制片等角色,既能夠向觀眾展示制作節目的過程,也同步展現了姐妹制作的成果。這樣節目模式的創新落地,源自于近年來沈月一直在社交平臺更新個人制作的vlog, 被網友評價自帶快樂魔法,而《快樂的大人》正是以沈月vlog為靈感而誕生的。
隨著節目自助的方式更加多元,嘉賓擁有更多的內容話語權,能夠充分激活主觀能動性漸強,以鮮明的個人風格讓節目內容更真實有趣,提升節目的觀賞價值,并在很大程度上弱化節目組的存在感,并在內容減少導演引導的痕跡,是當下極具性價比的創作方式。
綜上所述,圍繞節目名稱多元化、朋友圈層擴大化、節目內容自助化等趨勢,以朋友為核心的綜藝節目正持續創新小而美的打開方式,以期用更新穎的節目內容吸引用戶的目光,但萬變不離其宗依然是嘉賓之間的純真友誼才是綜藝行業的硬通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