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國產新原料備案的風,已經刮到了品牌端。
近日,青眼從國家藥監局化妝品原料備案信息系統獲悉,美妝上市企業水羊股份旗下公司和貝泰妮已分別完成了其首個化妝品新原料備案,成為又一批入局新原料備案的品牌方。據青眼統計,截自今年2023年8月2日,化妝品新原料備案數為30個。
據了解,自2021年以來,已經有11家品牌端企業成功完成了化妝品新原料備案。由此可見,未來品牌端企業或將成為化妝品新原料的重要備案參與方。
上市美妝企業備案新原料
近日,據國家藥監局化妝品原料備案信息平臺顯示,湖南水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水羊”)備案的新原料“吡咯并喹啉醌二鈉鹽”已進入監測期,原料分類為化學原料,使用目的為皮膚保護劑,安全用量小于0.08%。據了解,水羊為湖南御家化妝品制造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而后者的控股股東為水羊股份。
截自國家藥監局官網
無獨有偶,前不久貝泰妮也完成了首個新原料“水龍(LUDWIGIA ADSCENDENS)提取物”的備案。據貝泰妮提交的新原料技術要求,該原料是由水龍全株洗凈后瀝干,通過稀乙醇提取后過濾脫色濃縮,最后噴霧干燥得到,主要為黃褐色粉末狀,使用目的為皮膚保護劑和保濕劑,可用于除噴霧和口唇類產品外的各種化妝品中,最大允許濃度不超過≤3.3%。
截自國家藥監局官網
貝泰妮表示,其經研究發現,水龍提取物中富含沒食子酸和沒食子酸乙酯,具有增加皮膚水合,減少皮膚炎癥,促進皮膚水合與舒緩皮膚的功效,同時能夠增強皮膚的抗氧化作用,在護膚品中有極大的應用潛力。據技術要求顯示,該新原料組成包括≥15%的總多酚、≥25%的總糖、1.9%的沒食子酸以及≥0.9%的沒食子酸乙酯。
此外,貝泰妮還表示,將繼續對該新原料功效進行深入研究,以明確其發揮舒緩及保濕功效的物質基礎及靶點機制,將首款新原料應用到集團功效性化妝品中。
實質上,水羊股份和貝泰妮完成化妝品新原料上的布局,從二者的2022年財報中就已能看出端倪。水羊股份在其2022年上半年財報中明確表示,“正在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同步籌備化妝品新原料備案,為消費者帶來更高效的獨家成分。”
貝泰妮也在其2022年財報中提到,“在去年原有的功效性化妝品研發中心基礎上,公司成立了創新原料研發中心,主要聚焦創新原料的自主研發,同時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開展問題皮膚機制研究、創新原料靶點研究等領域。”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貝泰妮已申報了3項化妝品新原料。也就是說,未來貝泰妮或許還將有2款化妝品新原料面世。
新原料的火燒到品牌方
有不少行業人士告訴青眼,“自研原料不僅可以幫助品牌方企業加深強研發的品牌烙印,還可以幫助其打造獨家成分的競爭優勢。”但僅就當前新原料備案情況而言,由品牌方企業成功備案的新原料并不多。
對于大部分美妝品牌而言,自主備案新原料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此,青眼整理了2021年以來化妝品新原料備案情況,發現品牌方企業備案的新原料僅占全部備案數量的19.48%。
有品牌創始人向青眼坦言,開發一款新原料對品牌而言其實很有挑戰,周期長、成本高,原料推出后還需要花重金教育消費者,國內能做的企業其實很少。
鮮即品牌創始人羅云即表示,一般來說,開發一款新原料需要企業建立專門的原料部門或者基礎研究部門,和招募有專業原料開發能力的技術人員,并進行深入的實驗研究,才能積累科學數據與成果,從而進行新原料的申請。“這對品牌方來說,無論是硬實力如資金實力,還是軟實力如專業度,要求都是比較高的。”他認為。
從具體備案情況來看,目前備案最多的品牌方為資生堂和華熙生物,各有3個新原料備案。此外,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2個新原料備案。而包括貝泰妮、養生堂、歐詩漫、愛茉莉太平洋在內的其余品牌方企業,均僅有一款新原料備案。值得一提的是,僅從今年上半年來看,品牌方企業備案數量明顯高于去年同期。
雖然備案人旗下均持有化妝品品牌,但不同企業之間仍存有差異,部分企業具有天然的研發優勢。如資生堂就在中長期戰略中表示每年銷售額的3%將被用于投入研發,按照資生堂2022年銷售額換算其每年將至少投入16億元用于研發。從這一層面而言,國際巨頭在新原料研發中無疑占據一定的先發優勢。而華熙生物自身超15%的營收就來自于原料產品業務,其在原料研發方面的積累也相對優于不少同類品牌方。
除此之外,不少品牌端企業備案的新原料更多是從自身優勢出發,備案生物技術或植物原料。典型如東阿阿膠、燕之屋主業為食品的企業,就是從自身熟悉的食品原料出發,備案了驢油、驢乳粉、燕窩肽;貝泰妮和歐詩漫則依托自身深耕的云南植物原料和珍珠衍生物,備案了水龍提取物和酵母菌/珍珠發酵溶胞產物濾液。
有原料商就此告訴青眼,品牌備案往往和原料商備案的出發點不同,原料商在備案原料時更多考慮賽道寬不寬、能做多少銷售。但品牌方是自產自用,更多考慮的是貼合自身產品。一家上海的頭部原料企業市場負責人表示,原料商備案的原料不太可能僅供一家企業使用,都會進行全行業推廣。而品牌方自己備案的原料更多是用于自家產品,在產品推廣和投放方面基于更方便構筑競爭壁壘。
“在目前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品牌方都在努力避免同質化競爭,從品牌、技術端,構建自己的個性化特質和核心競爭力。自行或合作研發核心原料,自行注冊或備案,也是這個方面追求的一種體現。”某品牌前研發負責人對青眼表示,“自行研發并進行新原料注冊/備案,就是品牌方彰顯科技能力,構建自有核心技術的一個手段。既可樹立科研形象,也能給產品注入自由核心技術。”
“品牌自研原料也是大趨勢,目前市場競爭這么激烈,原料更是兵家必爭之地。”上海彥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洋向青眼表示,品牌方不管是跟原料商合作或者自己研發新原料,都可以形成非常大的競爭優勢,尤其是自己研發,就意味著原料是自己完全獨有的,技術壁壘更強。
由此可見,沒有獨家成分并不意味著品牌做不好,但擁有獨家原料無疑更能夠深化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以及建立起競爭壁壘。
植物原料是新風口?
青眼同時還注意到,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加持下,近些年來植物原料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前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三部門聯合發布了《輕工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下稱《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加強特色植物原料開發創新,推動活性原料生物制造規模化生產,加大在食品、化妝品等行業的應用”。這意味著,特色植物化妝品原料的開發創新已經進入到國家發展規劃層面。
而青眼梳理了2021年以來植物/生物技術相關化妝品新原料備案情況,發現今年以來植物原料備案數量呈現大幅增長,雖然數量仍不及主流的化學原料,但備案企業明顯增多,僅前7月備案數量就已快超過去年全年。此外,超半數的原料使用目的都包括抗氧化、抗皺等特殊效果,從這一層面來看,功效型的植物原料是目前企業研究的重點。
總體而言,目前大部分植物/生物技術原料均以特色植物提取物為主,這同時也是國內品牌方企業入局新原料的主要切入點。有業內人士向青眼表示,“植物原料目前的難點在于提取手段和對成品的顏色、氣味、澄清度、純度等的保障,且需要扎實的基礎研究支撐。”
上述上海頭部原料企業市場負責人表示,中國的植物類原料資源很豐富,再加上消費者心智已經比較成熟,很多時候植物原料的備案更多是從品牌傳播角度考慮。此外,國內有很多科研院所已經針對植物來源原料做了不少工作,國內的中藥、食品飲料行業都對植物類的原料進行了很多研究,整個產業鏈也比較容易開展,院校中也有很多基礎研究工作的支持。
楊洋也對青眼介紹,“化學原料更多是單一成分,這類成分的研發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就好比創新藥,周期很長,所以很多企業可能在研究,但是沒有那么快能備案。”依此來看,這或許也是當前植物原料成為許多品牌方新原料備案首選的原因。
不難看出,依托企業自身優勢的植物原料,或是當前國貨品牌進軍化妝品新原料較好的著陸點。不過,要想真正實現新原料0的突破,仍需要企業繼續加強基礎研究投入,同時更好地利用外部支持強化產學研合作,以打造出屬于企業自身獨家的新原料。當然,光有獨家新原料還不足以稱雄于競爭激烈的化妝品市場,讓新原料成為品牌難以逾越的護城河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