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27萬億的公募市場再度見證歷史。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8月7日收盤,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最新規模為250.15億份,總規模為1015.61億元。這意味著全市場首只規模過千億的權益ETF誕生。
公開資料顯示,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于2012年5月4日成立,是國內首只跨市場ETF。6月末至今,該ETF規模暴增296.9億元,完成了千億規模的跨越。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7日,市面上共有25只ETF的最新規模超100億元。在25只百億ETF中,華夏基金有6只,規模合計2222.36億元,易方達基金有4只,合計1129.86億元,華泰柏瑞基金有3只,合計1328.97億元。
從下面的列表可以看出,除了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之外,華夏、嘉實、易方達滬深300ETF的最新規模也達到了292.13億元、258.59億元、255.16億元。

滬深300指數是市場最主要寬基指數之一,由滬深兩市中市值最大、流動性最好、最具代表性的前300只股票組成,指數市值覆蓋了超過50%的滬深股票市值,該指數也是境內外投資者參與A股投資的重要工具之一。
同樣都是跟蹤滬深300指數的被動指數基金,為何規模差距如此之大?
“ETF規模大不大,全看做市商”,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隨著公募基金投資的被動化趨勢逐漸明晰,ETF做市成為券商機構服務的重要一環,并呈現高度集中的趨勢。
所謂做市商,指的是ETF的流動性服務商,保證投資者在場內交易時,買能買的到,賣能賣得出。作為場內被動產品生命線,流動性成為ETF發展的關注焦點。
“券商作為ETF產品的做市商,可以改善ETF產品流動性,提升投資者交易體驗,提高ETF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北京一家大型公募量化投資部負責人表示,目前一些二線ETF和部分行業ETF流動性不佳,主要原因是產品規模不大,持有人結構單一,相關板塊市場機會較少等。引入做市商,可以提升這類產品的流動性和體驗,整體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ETF是強者恒強的市場,體現出流動性集中的趨勢,同期發行的跟蹤同一個指數的產品,未來很可能只有一兩只能成長為市場龍頭,這也加劇了各家公募的比拼,投入更多的人力、運營、營銷、流動性和精細化管理等資源。”某百億基金經理稱。
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引入做市商后,ETF市場流動性提升明顯。據深交所今年5月末發布的《深市基金流動性服務業務白皮書》,截至2022年12月底,深市ETF月度成交額達5864.59億元,環比增加2866.96億元,增幅達95.64%;單只ETF平均月度成交金額20.29億元,環比增長6.73億元,增幅達49.61%。
從投資者角度看,“上述作用的發揮有助于幫助投資者控制交易成本。做市商參與做市的情況下,ETF折溢價波動大部分時間維持在±0.2%以內。做市商參與做市服務的交易所品種,連續報價參與率平均約為95%,報價價差平均約0.3%。”上述頭部公募ETF部門負責人表示。
不過,即使規模突破千億,但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流動性仍需要加強。該基金的2022年報數據顯示,機構持有者占比為70.95%,個人占比僅為29.05%。
記者了解到,雖然做市可以提升產品流動性和競爭力,但產品做市也會存在成本,目前各家公募主要將資源集中投向戰略性產品上,力爭在公司重點ETF產品上提升影響力。
“目前監管有很好的考核機制督促做市商提供流動性,但ETF產品做市與套利機制類似,需要券商投入自營資金,基金公司也需要投入資源,補貼券商做市的成本。例如,在ETF折溢價較大時,做市商在凈值附近提供買賣單,可以降低折溢價幅度,但公募至少要覆蓋券商自營資金的成本,這也會要求基金公司在ETF產品投入上有所側重。”某TOP10公募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公司只為兩只百億ETF找了做市商,主要是為了公司品牌和戰略布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