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李京亞
阿里提出“云釘一體”戰略接近三年后,近日界面新聞獲悉,釘釘不再歸屬阿里云,將進行獨立發展,組織架構重新回歸阿里集團。
所謂“云釘一體”,是2020年阿里云峰會上時任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總裁張建鋒(花名:行癲)創造的新名詞。本質上是在云計算基礎設施的技術支持下,將釘釘推向前端,對接具體場景,也就是將協同辦公連帶基礎設施打包交付給客戶。該年9月,釘釘升級為大釘釘事業部,與阿里云全面融合。
當時阿里云的終極意圖是把釘釘作為自己的操作系統,連通一條數字化時代的羅馬引水橋。“云釘一體”的誕生借鑒的正是Salesforce+slack、微軟Azure云+teams的經典模式。
三年之后,阿里云則希望將釘釘剝離。作為阿里“1+6+N”新體系中分拆最為徹底的板塊,阿里云已快速進入整改周期。
此前就有業內人士告知界面新聞,推出通義千問大模型之后,阿里云需要做好更綜合性的To B方案,與阿里系全線產品拉通,這個過程很可能引發更進一步的組織架構調整。
此刻“云”與“釘”的選擇符合各自的業績和商業發展的需要。
作為國內云計算領頭羊,阿里云始終處在一個高投入、馬太效應明顯的行業。與釘釘并表之后,成本高、盈利難的釘釘拖累了阿里云的盈利表現。2022年4月到6月,阿里云和釘釘雙付費客戶數同比增速達到了30%,但在同年前兩季度,阿里云出現了增長失速。
釘釘本屬于典型的SaaS產品,而阿里云專注于公有云市場,從技術實現上,SaaS與云計算之間并不接近,捆綁銷售實行起來也有頗多困難。一位國際B端軟件巨頭的銷售代表曾告訴界面新聞,SaaS產品采購的決策人往往不出身IT部門,他們對于聽冗長的技術講解會感到困難,比較排斥更換主要SaaS產品,也不會對云技術的捆綁產生太大興趣。
“為捋順與阿里云之間的組織協同,釘釘需要培訓阿里云的銷售團隊,還需要和阿里云銷售團隊協商形成合理的激勵機制。”去年釘釘總裁葉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這樣描述阿里云和釘釘相融過程的困難。
界面新聞了解到,釘釘與阿里云的深度融合并沒有貫徹始終,8個月之前,張建鋒離開阿里云,自那時起,“云釘一體”在阿里云甚至阿里內部被提及的頻率明顯變低。張勇執掌下,阿里云正在重新考慮在To B市場的角色。
而在“云釘一體”提出的2020年,受益于阿里云輸血,釘釘收割到大量優質付費客戶資源;次年,疫情催化之下,國內在線辦公軟件行業提速,釘釘自身潛力得到進一步顯化,將數家大型客戶收攏麾下,其中不少脫離了阿里云的射程,甚至出現反哺后者現象。進入2022年,經過七年發展的釘釘月活躍用戶數過億,終于成為阿里體系內第四大APP,僅次于淘寶、支付寶和高德。目前,釘釘用戶量超過6億,付費日活躍用戶數達1500萬以上,其中1/3的活躍度由2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貢獻。
但商業化變現仍是釘釘最大的難題。據悉,占據國內協同辦公市場榜首的釘釘,付費群體僅為用戶總量的2.5%左右,而2021年我國辦公軟件付費率不足15%。阿里云雖渴望與釘釘捆綁銷售,但對后者商業化的助力卻在降低。
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作為擁有to C規模的to B產品,外界公認釘釘的價值天花板較高,因辦公軟件將是大模型落地后效率提升最顯著的應用。多方消息顯示,已有投資人在問詢釘釘融資事宜。
這樣看來,釘釘單飛也屬于情理之中,畢竟與釘釘融合的過程中,阿里云所期待的“1+1大于2”沒有得到真正顯化。
但“云釘一體”的捆綁并不會徹底解除。據接近阿里人士透露,釘釘獨立之后,阿里云和釘釘仍會保持緊密的業務合作。
另據晚點Latepost報道,釘釘COO庫偉將回到阿里云,另有任用,他的匯報對象從葉軍改為張勇。
8月22日,釘釘生態大會將于上海舉辦,屆時釘釘或將披露更多單飛規劃,如在獲取大型客戶過程中如何處理與阿里云的關系,云釘之間在大模型方面的協同等等,都會是貫穿這家“獨立公司”下半年的核心議題。( 程璐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