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基金經理日常都怎么調研?又會看到哪些投資者看不到的新鮮事兒?日前, 螞蟻財富平臺上線了《一起調研吧》的節目,將基金經理的調研以直播的形式展示出來。
10月18日,易方達在螞蟻財富的直播間內呈現了基金經理調研優必選的的場景。
鏡頭前的機器人優悠擁有正常人走路一半的速度,可以幫助人類完成一些服務。在直播間里,聽到“幫我去冰箱拿瓶可樂”的需求后,機器人轉身走向冰箱,打開柜門并從飲料堆里挑出可樂,送到客人的面前。這個小小的動作背后,由數十塊驅動器等硬件,支撐起了模仿人類的行動能力。
語音識別、定位導航、圖像識別等智能技術,則讓機器人的眼睛和四肢能夠更協調地完成任務。基金公司還在直播間呈現了能讀書、運動、帶孩子的教育機器人,和懂復健和陪伴的養老機器人等。

今年以來,我國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也迎來密集亮相:小米的“鐵大”、 優必選的大型人形機器人Walker X和熊貓機器人“優悠”、宇樹科技的H1等頻頻現身,或走、或跑、或演示抓握、或與人對話。
除了本次易方達,博時、南方、諾安等多家基金公司今年下半年也先后走進深圳優必選等多家公司開展了“人形機器人”產業調研,并將調研過程和一線畫面搬上直播間。
在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帶動下,中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今年上半年,以ChatGPT引發的AI浪潮席卷A股。不過,在研發成本高、難以大批量量產、缺乏應用場景等多個難題的挑戰下,AI板塊自6月末一路走低。
人形機器人是否意味著該概念能否成為AI浪潮的下一個突破口?
易方達基金經理成曦表示,人形機器人已有數十年研究歷史,目前進入了智能化應用階段,賦予了人形機器人更多樣的功能,并應用到不同的工作領域。但是在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方面,目前主要面臨研發成本高、底層技術仍需積累等挑戰。
成曦認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仍處于早期,離大規模落地變現較遠,催化事件多。人形機器人處于產業化0-1階段,短期內技術、成本和場景等問題有待解決,主流產品方案尚未定型,短期應用場景主題投資存在較多炒作因素。
“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通用人工智能的最大終端應用,”廣發中小盤精選基金經理陳韞中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它是ChatGPT大模型與機器人的結合,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機器人制造公司完成硬件架構的搭建,實現了小腦、軀干、四肢等運動控制方面的功能,而ChatGPT的出現則實現了“大腦”的功能。由此,人形機器人雛形基本完備,迭代的基礎就此具備。
人形機器人若能夠順利落地并且放量,未來潛在的市場空間將非常可觀。有可能是繼智能手機、電動汽車之后,最大的科技硬件創新。而中國企業,也有望分享到人形機器人的成長盛宴。人形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一樣涉及到關節執行器,但結構更加復雜,此外還包含視覺傳感器、力學傳感器、動力電池、交互設備等,部分零部件均在工業機器人上可以找到。不同點是,工業機器人應用場景大多是封閉的工廠場地,人形機器人則涉及到各種復雜場景的處理,因而既需要較強的運動控制能力,又需要強大的感知計算以及根據環境反饋執行能力,這對運動控制算法以及自主決策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驗。
AI板塊在經歷了連日下跌后,能否繼續持續?創金合信科技成長基金經理周志敏表示,上半年國內AI的交易主線主要是對于海外的映射關系,但目前已經過了邏輯驅動的階段,后續錨定海外炒主線的方式就沒那么有力了,我們需要尋找能有新的邏輯驅動的公司。如果有新的供應商出現,可能會對于老的算力供應商造成沖擊。下半年AI的主線可能會變成交易國內,因為國內的算力、模型、應用上半年都沒有落地的成果,目前來看C端可能更容易形成爆款效應。我們可以期待國內To C的應用,從而帶動算力、模型等產業鏈形成迭代投入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