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將于8月30日在上海舉行,臺北市市長蔣萬安將率團來滬出席論壇。
今年恢復舉辦分論壇,涉及“低碳永續”、“智慧醫療”、“數字經濟”等領域。界面新聞從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十多年來,兩市在環保領域保持著頻繁的接觸與互訪,推動交流合作不斷深化。
據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晏波介紹,雙城論壇舉辦至今,僅環保領域就已開展了20多次互訪活動,基本上每年都有往來,累計已有數百人次參加。雙方既有政府管理部門,還有企業、社會組織的參與,既有實地考察也有遠程交流。
上海與臺北都是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大都市,都面臨著資源能源緊缺、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城市低碳轉型等共性問題和挑戰。
過去十年間,雙方以落實備忘錄為契機,圍繞環境監測、環境教育、垃圾減量化、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生態農業、大氣污染防治等熱點重點話題進行交流探討,促進了環保領域管理、研究、技術、產業等方面的合作。
2017年上海臺北雙城論壇中設立了環保分論壇,雙方圍繞PM2.5來源分析、大氣環境監測、向公眾提供預報服務、清潔空氣行動方略等大氣環境保護重點領域展開交流研討。
據晏波回顧,2010年上海團在考察臺北時,發現臺北的工業區空氣自動監測網絡建設起步較早,空氣自動監測站設備先進,特征污染物監測技術領先,監測儀器運維和數據質控管理等方面較為成熟,值得上海學習借鑒。
在此基礎上,上海加快推進大氣監測體系建設,目前已建成較為完善的立體監測網絡,涵蓋19個國控點和35個市控點,以及多個超級站、交通站、海島站等專項監測系統。
針對工業園區,上海推進空氣特征污染物自動監控和預警體系建設,在石化、化工、鋼鐵等行業的8個大型產業園區和2個附屬化工區,建成了60余個空氣特征污染自動站(車),涵蓋150余個監測因子,為異味溯源和事故應急響應發揮了重要作用。
針對揚塵監測,上海建成了覆蓋全市建筑工地、堆場碼頭、市政道路的揚塵在線監控網,設置了4500個在線監測點位。
晏波說,隨著大氣環境監測體系的不斷完善,上海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的精準度不斷提高。近十年來,上海的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取得歷史性改善。
數據顯示,2022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87.1%,比十年前提升了21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25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60%,是有監測記錄以來最低值;主要水體水質優良比例95.6%,比十年前提高了84.6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達到18.5%,增加了432平方公里,約相當于308個世紀公園大小的面積。
今年上半年,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AQI優良率為87.8%,較去年同期上升了0.5個百分點;主要水體水質優良比例92.3%,與去年同期持平。
在“垃圾分類”方面,上海、臺北兩市在互相借鑒的基礎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2018年臺北上海雙城論壇圍繞循環經濟、城市更新、垃圾分類等方面,進行了經驗分享和互動交流。
晏波告訴記者,臺北是較早推行垃圾分類的城市,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推行“垃圾不落地”,培育居民垃圾分類意識。2000年起實行“垃圾費隨袋征收”,引導居民自覺進行垃圾減量化。2005年起開始推行“強制垃圾分類計劃”,推動實現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
他指出,臺北非常重視環保科普教育,堅持從娃娃抓起,小手牽大手,培育公眾環保素養。臺北的垃圾分類成效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臺灣館當時曾做過展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上海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2018年以來,上海開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出臺,在全國率先從立法層面推進垃圾分類管理。
上海的垃圾分類工作形成了“海派”特色。晏波說,上海廣泛聽取市民意見,汲取市民智慧,將公眾參與貫穿垃圾分類立法、施策的全過程,并持續推進入戶宣傳、學校宣教,構建垃圾分類志愿者體系,開展“垃圾去哪兒了”公眾體驗活動,上線垃圾分類查詢小程序,建立“綠色賬戶”積分獎勵機制。
上海還形成“市級統籌、區級組織、街鎮和村居落實”的總體推進格局,充分發揮居委、物業、業委、業主“四位一體”基層共治力量,營造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
分類投放環節上,上海重在便民服務,因地制宜實施“一小區一方案”;分類收集環節重在規范駁運,著力配置充足規范的分類垃圾駁運工具;分類運輸環節重在體系建設,織密分類垃圾中轉站點的布局網絡;分類處置環節重在能力提升,強化濕垃圾資源化能力和干垃圾無害化水平。
另外,上海還銜接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平臺,運用AI智能識別、物聯網等技術,在垃圾亂丟、垃圾收運、濕垃圾品質監控、垃圾處理的污染排放監測等領域,強化全程高效精準監管。
目前,上海全程分類體系基本建成,垃圾分類達標率達到95%,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42%,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實現零填埋。市民的垃圾分類習慣逐步養成,已成為引領低碳生活的新時尚。
從2010年開始,“上海臺北城市論壇”由兩市輪流舉辦,迄今已連續舉辦了13次。通過這一機制化交流平臺,兩市共同探討民生關切,分享城市管理經驗,開展人文交流活動,取得積極豐碩成果,為促進兩市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兩地同胞民生福祉,發揮了積極作用。
晏波表示,雙城論壇是上海、臺北攜手合作的重要平臺和兩市交流互鑒的橋梁紐帶。未來,兩市將持續深化交流,常來常往、互學互鑒、同心同行,進一步攜手推動雙方環保合作再上新臺階。
他指出,在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發展能源新技術、加快數字化轉型等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需要同題共答、進一步共同探索、共謀良策;在加強領導互訪、部門交流的同時,推動更多環保企業、科研院校、社會組織參與,探索以項目化、清單化的方式,推進環保科研攻關、技術交流、環境治理和產業發展等領域的實體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