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家電網
在本期“攝氏零度”上篇文章中,我們提到2023冷年空調市場的高基數,對于2024冷年的增長形成一定壓力。不過,面對新冷年,行業仍有諸多機會點可以把握,本篇中我們就從內銷和外銷兩個市場,看一看2024新冷年有哪些動能值得期待。
存量換新步入釋放周期,渠道面臨再平衡
海立戰略市場投資部部長徐志海認為,在內銷市場,空調企業2024冷年必抓的重點是以舊換新市場,“空調作為耐用型大家電,其平均更換周期多在10年或以上,由此倒推到2013年左右,行業潛在的存量換新規模約在4000-5000萬臺。”
京東家電家居空調業務部中央空調負責人張延鵬也表示,新冷年他們將重點投入資源和人力物力做以舊換新,“圍繞空調以舊換新,京東已經做了3年工作。我們發現在換新用戶中,剛需置換的占比是46.4%,功能升改占比44.1%,品質體驗占比4.6%,他需延展占比4.9%。
單就空調換新來看,在我們內部的增速還是很高的,尤其是家電下鄉時那批空調,基本已經到了10年更換期;此外,現在一些在城市打拼的白領青年不想繼續‘內卷’,他們選擇回到家鄉,同時將城市的一些生活和行為習慣也帶了回去,而他們的空調購買與家居裝修一般同步,這對整個家電行業都是較好的新增量市場。” 而京東也希望同各家電家居品牌方合作,一起推進換新模式的探索。
資深產業專家蔡瑩提到,當前我國市場的整體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都在發生轉變,消費的定位正在從“三駕馬車”的末位提到優先位置,也因此,拉動內需將成為我國一段時期間的施政重點。目前,國家正在加大新政策出臺力度,針對個人信貸支持、居民減稅、個稅調整以及降低房地產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等進一步釋放居民手中的活錢,盤活消費意愿。
另外,就是農村安置房和城市老舊小區的宜居改造和適老改造中,也會產生大量家電換新需求,這些都是企業可以抓住的市場。事實上,在家電領域,國家從2022年起便出臺了一系列促內銷舉措,包括鼓勵有能力的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出臺政策補貼,出臺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的若干措施等。不過,在本輪促內銷政策中,國家大概率不會出臺類似2008年的大規模財政補貼,而是將激發市場主體的消費意愿作為施政重點。
TCL空調產品推廣高級經理劉東明認為,在空調存量換新過程中,用戶除了對空調的溫度調節有要求外,更多地會考慮使用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痛點,比如出風冷硬,長時間使用后產品內部發霉,以及一些其他健康舒適維度,總而言之,大家開始更多地將空調作為家庭空氣環境的綜合解決方案來看待,從這一點出發,空調的以舊換新與技術升級相結合,對于存量用戶而言,將更具吸引力。
在存量換新以外,一二線市場的渠道再平衡和三四線下沉渠道建設成為大部分空調企業新冷年的規劃重點。
卡薩帝空調品牌負責人白駿提到,隨著渠道連鎖業態的變化,明年海爾在一二三四線市場的布局都會有所不同。一二級市場主要樹用戶口碑,提升用戶體驗,公司將與渠道端合作,從打造場景空間展示,提升物流、服務、送裝體驗等入手加大支持,尤其是將原來一些線下渠道較好的體驗經營模式,復制到地方連鎖中。另外,三四級市場則將從全行業守住產品質量底線出發,防止一些平臺渠道下沉過程中的市場亂價、以次充好等行為。
長虹空調市場部部長李蟬君表示,公司通過深耕三四級市場,近年來取得了不錯的銷售起量,未來公司還會伴隨京東、天貓等大平臺深耕下行渠道。同時,隨著國美在全國多區域的退出,新冷年搶占各地方主要家電渠道可能是未來品牌的競爭重點,諸如重慶重百,武漢工貿等都是具有話語權的地方大客戶,通過加強與地方連鎖合作,品牌可以增強在區域競爭中的影響力。
張延鵬提到,自2016年京東發力專賣店建設以來,京東已在全國建立1.7萬家京東專賣店,同時在一二線城市布局有超體店和五星電器,實現了線上線下全渠道覆蓋。而在未來,京東將圍繞三大發力點加強與家電企業的合作,一是下沉渠道中不同區域消費者對于貨品的特殊需求,二是零售端的提效,三是門店的覆蓋度,比如除了售賣家電外,向上游建材家裝延伸,適應廠家對于諸如廚房空調、中央空調等的服務落地需求。
打破思維圍墻,“挖潛”氣候變化和海外市場
與天氣因素加劇空調銷售峰谷振幅不同,全球氣候的變化為空調行業帶來了新的長期發展方向和使命。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王雷認為,行業短期內的銷量起伏屬于市場的周期表現,相對而言,空調企業更應關注行業中長期趨勢,尤其是氣候變化引發的全球極端天氣愈演愈烈,這與空調消費的市場范圍,空調產品能否適應極端氣溫下的極限運行,以及空調企業長期的社會責任高度相關。
她提到,近些年極端氣侯演變一再突破我們的認知和想象,一些地區的冬夏季變得特別冷或特別熱,比如今年北京、河北等地6月份的氣溫就達到了42℃,而像國內的東北、歐洲的意大利、法國等原本夏季不用空調的區域,空調銷量也在攀升。另外,她指出,在炎熱的夏季,空調不僅為用戶提供了舒適的溫度環境,同時也有效預防了熱射病以及其他一些高溫次生疾病對人體的傷害。當然,在用戶使用過程中,也暴露出產品的一些體驗痛點,比如空調病,再如極端溫度下的空調可靠性問題。因而能否應對極端天氣條件,以及產品是否舒適健康,都會對品牌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品牌可以將這些痛點視作產品進步的空間。在未來,對于氣候是否進一步擴大了空調的消費區域,以及消費者有哪些特定需求,企業要有科學研判。
此外,作為家庭耗電大戶,空調在能效升級、智能節電控制,以及應用低GWP制冷劑等方面,可以對社會的節能降碳做出巨大貢獻。上述幾點,既構成空調產業新時期的挑戰,也是大家面臨的機遇。
而著眼全球,進行海外拓展也是近些年中國空調企業正在執行的一項重大戰略。徐志海提到,海外市場拓展一直是海立的重點布局方向,目前中國空調出口規模已達6000余萬臺,這個體量無論對于壓縮機還是整機企業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不過,2023冷年,我們的空調出口出現了下滑態勢,如何在新冷年穩定規模,拓展更多出海路徑,將成為企業內銷以外的有效補充。
海信空調預研技術部副總經理張旭則提到,新冷年國內空調消費大環境趨于保守,而國外機會還是較大的,“我們近年來尤為關注了東盟等消費區域。在國內,我們的民族品牌很強,但在海外市場,大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以東盟為例,目前日系空調品牌在當地占據主導地位,市場鮮見中國自主空調品牌。不過,這也意味著我們有機會在這些區域取得不錯增量。”
今年的IFA展會期間,中國家電網記者團隊走訪了部分歐洲家電賣場,我們發現盡管空調在歐洲還屬于“小眾”產品,但隨著當地高溫天氣的增加,空調也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關注。而在IFA展會上,美的展出了一系列針對歐洲當地特殊需求研發的空調產品,比如其中一臺移動空調,就是針對歐洲當地安裝工人短缺,且安裝價格高,安裝時效低等痛點推出的產品。這款移動空調由內外機兩部分組成,但內外機的連接采用插拔式結構,無需安裝打孔,消費者可以即買即用,而且這款產品在高效制冷、安靜運行等方面,都可以媲美傳統掛機空調。另外,美的還向歐洲用戶推出了主打四季舒適風的健康空調,希望以此敲開中國自主品牌進駐歐洲市場的大門。美的方面透露,在海外市場拓展上,公司正在加速推進“中國供全球+區域供區域”模式,2022年公司完成在埃及生產基地和泰國空調新基地的建設和投產,進一步完善了主要家電品類的海外產能布局。
根據奧維云網最新公布的排產數據,2023年7月空調行業總排產量1483萬臺,其中出口排產431萬臺,同比增長12.6%,進入8月份,出口訂單增長趨勢還在延續,新冷年空調出口有所回暖。
長虹方面也表示,今年1-6月,長虹國際空調銷售持續突破,收入同比提升25%,產能同比提升47%,渠道拓展成效顯著,新增80余家海外客戶,公司在北美、南美、歐洲、非洲等區域的銷售數據均實現翻倍增長。而7月這一趨勢得到延續;8月份,出口東南亞等地的制冷電器銷量同比也出現了一定上漲。
目前,包括格力、美的、海爾等在內的空調企業均在海外擁有完整的產品生產體系,可實現從壓縮機等零部件到空調整機的全面生產,供應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