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新知
“華為骨子里不具有互聯網思維,做手機學的是小米。”2017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雷軍發表了這樣的評價。最初的華為只能與運營商合作定制渠道機型,從2012年開始學習小米的產品、用戶體驗理念后,成立互聯網品牌榮耀抓住了時代的尾巴,最終成為“中華酷聯”里唯一的突圍者。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如今華為涅槃重生,新能源車、鴻蒙系統被市場追捧,小米也順勢“抄”起了華為。問界新M7大賣,小米汽車也被外界確認正在開發增程式車型。隨后,大家電部總裁張鋒離職,小米電視并入手機部,“MIUI封箱,MIOS接位”的消息,引起業內共振。
一面是手機市場的見頂,一面是電動車在萬物互聯中落地,且有華為鴻蒙的成功經驗,小米想要再開出新花,以及在物聯世代保持領先,自研系統無疑是一條值得冒險的道路。
這個被稱為小米版鴻蒙的MIOS到底是什么來頭?自研系統這條路,OV等手機廠商會跟上嗎?自研系統對手機廠商又意味著什么?
該套的殼要套的
一直以來,MIOS在小米內部的保密級別很高,包括雷軍在內的一眾高管以及一線員工,幾乎沒有透露過絲毫口風。
近期關于MIOS的傳聞,也來自知名數碼博主關于“MIUI畢業”的爆料。雖然官方無人出面解釋此事,但MIOS的上位之勢卻早有預兆。
早在2014年,安卓“唯二”的地位還沒最終確立,塞班、 Windows Phone 、黑莓等都還在茍延殘喘。小米也因為當時的安卓并不完善,推出基于Firefox OS深度定制的 MIOS。后續結果不佳,Firefox OS的底子更薄,MIOS也直接夭折。
2020年,小米又發布了一款自研系統叫小米Vela。這是一個基于國外開源項目“NuttX”制作的“實時操作系統”(RTOS),主打輕量、高效。
面向的目標硬件,更多是智能手表、智能音箱等這些物聯網設備。去年發布的小米Watch S1 Pro,搭載的就是小米Vela,雖然表面上沒有任何痕跡,但只要在系統里點幾下版本號,就能觸發彩蛋。還有前不久發布的小米手環8Pro,用的也是Vela。
另外,停更許久的Vela社交平臺官號最近也開始活躍起來,被看作即將有大動作的前兆。
其實,小米“套殼”Vela組成新的MIOS生態不難推演。之前華為模仿小米開啟智能家居產品矩陣時,推出“1+8+N”戰略,并且為了讓各終端之間連接更順暢,自研了與Vela相似的“LiteOS”系統以及“分布式”軟總線。這兩樣可以看作是“鴻蒙”的前身。
彼時,華為明確其主要落地在智能終端上而非手機,后面因為制裁的原因,EMUI也才早早地退場。不過,趕鴨子上架的鴻蒙開始也并非完全自研,而是在安卓的基礎上逐步替代。
畢竟如果沒有AOSP(安卓開源代碼),絕大多數手機應用都需要按照鴻蒙的開發要求重做一遍,短期內不可能實現。對照到小米也是如此,在AOSP中加入Vela以半自研的方式打造MIOS,或是目前最合適的方案。
事實上,鴻蒙在經過4代改版后,生態已經真正成熟,APP足夠豐富,完全可以脫離安卓。兩個月前華為發布的HarmonyOS NEXT,就是100%自研的手機端鴻蒙。因此,MIOS大概率與華為鴻蒙的發布戰略一致,采用自研微內核架構,一步步改變。
將電視部并入手機部,大家電直接向集團總裁盧偉冰匯報,也被看作是整合生態的預示。當然,即便小米沒有自研系統的打算,整合生態系統名稱,重啟MIOS也有不小好處。畢竟統一的“鴻蒙”命名,一定程度上也讓華為整個生態有了更高的認同度。再不濟,未來在宣傳上起碼不會低華為一頭。
自研系統跟還是不跟?
雖然官方一直沒有出面證實MIOS的真實性,但相比OPPO、vivo等國內手機大廠,小米確實是最有可能推出自研系統的那個。首先,小米公司的第一款面世產品,便是誕生在HTC手機中的MIUI系統。美觀、清爽、工作日鬧鐘(蘋果手機到現在都不支持)等,通過對簡陋的原生安卓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以及深度定制, MIUI V1 一戰成名。后續維持多年的優異表現,也讓MIUI收獲大批粉絲。
相比OPPO和vivo,小米天生自帶自研系統的基因。其次,多年在生態方面的深耕,也為其積累了足夠多的成功經驗。雖然現在的米家生態設備聯動還算便捷,但自研系統的重點一定是增強生態方面的健康穩定和兼容性。
甚至可以說,自研系統就是在為小米汽車鋪路。此前,華為主導的問界系列搭載鴻蒙智能座艙,將3D結構光人臉識別、多屏協同、平行世界等智能手機上耳熟能詳的生態功能,全部搬上了車。鴻蒙智能座艙的口碑裂變,也直接助推了問界車型的銷量。
不論蔚來親自下場造手機,還是上汽與OPPO合作打造潘塔納爾,一定程度上都車機系統有關。事實上,四輪電動車與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生態愈發趨同,界限十分模糊。
于是,已經擁有成熟生態和多種跨設備協同能力的廠商,就有著相當的先天優勢。所以小米在這個時間點推進MIOS,最核心的使命,大概率還是手機與車機生態融合。
雖說OPPO和vivo在這一方面的建設比華為小米要弱一些,但不謀而合想法早已開始落地,未來一定會著重發展這一點。
OPPO在2022年的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智慧跨端系統潘塔納爾。本質上它還是ColorOS的一部分,按照OPPO的說法是拓展了ColorOS作為操作系統的智慧跨端能力,為的就是與車機互聯。
vivo雖然暫時沒看到自研系統的計劃,但此前曾明確從計算、存儲、顯示三個維度深度定制和改造OriginOS的內核,進行底層創新和突破。
目前vivo的OS產品團隊有3000人,在OS的內核、框架以及生態布局上,具備完整的戰略框架和良性進展。不過就現狀來看,OPPO和vivo在自研系統上確實擺不到首要位置。
從OV兩家的生態來看,IoT里的業務產品,電視、平板、智能攝像頭、智能門鎖等等,除了銷量堪憂外,產品更新都幾乎停滯,甚至OPPO IoT事業群的負責人李開新也在近期離職。
當然,從自研系統作為切入點,擴大生態版圖算是一個不錯的戰略。但考慮到自研系統研發、產品生態搭建的時間成本,以及消費端的用戶教育成本,繼續保持現有以安卓為基的生態,性價比無疑更高。
只是OV需要考慮到的是,在鴻蒙成功的背景下,以自研系統為主的差異化,也將成為未來手機市場、智能終端市場的主旋律。一步慢,就有可能步步慢。
人無我有才是王道
手機市場現存的增量只有高端化是,但小米OV走了幾年進展實屬有限,堆硬件、軟件優化等方面也拉不開差距。在「科技新知」看來,未來手機廠商真正的差異化競爭一定是基于自己的生態系統。
蘋果和華為是目前高端化的代表,二者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有自研生態系統,進而延伸出更多的獨家應用、服務、產品,有更獨特的使用體驗,例如“蘋果全家桶”、“華為全家桶”。
提高用戶粘性的同時,也拉升了其他產品線的出貨。站在手機廠商內部,自研系統可以更好地控制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更快更準確地了解消費者需求,靈活地推出新產品和服務;與車企共同打造智能座艙,也能提供更多利潤空間,同時向更多潛在用戶傳遞其品牌理念,提升品牌價值。
萬物互聯下,IoT化也是家電產品的發展趨勢,幾乎所有頭部家電廠商都意識到了這點。TCL、美的等黑白家電巨頭也都有自己在IoT上的規劃,甚至海信、格力還進入汽車領域,靠做系統來分一杯羹。如果說家電廠商在智能化上的跟進,讓手機廠商失去一定跨界優勢,那么車廠造機,便直接打到了手機廠商的七寸上。
蔚來推出的NIO Phone主打高端,雖然暫時無法替代主流手機產品,但與自家車機系統的生態融合備受車主好評。吉利也對生態打造持肯定態度。2019年收購星紀時代、2022年拿下魅族后,開足馬力讓車廠與手機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
董事長李書福也給出了清晰思路:“手機可以鏈接車聯網、衛星互聯網,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做強生態圈,為用戶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萬物互聯的多屏互動生活體驗。”
車企從一開始就瞄準著手機的溢出價值,而非基礎功能。換言之,他們看重的是手機的新機會與確定性未來,而不是已經處在下行態勢的出貨量。
因此,他們也基本不會考慮中低端市場,而是直接定位在高端手機和生態玩法。車企并不是來陪手機廠商“內卷”的,而是希望享受“外卷”的開端,而這種“外卷”直接會對手機市場造成沖擊,尤其是OPPO、vivo這種在生態上薄弱的廠商。
對于大多數手機廠商來說,自研生態一直是待辦事項,但市場的內卷態勢下,米OV們均不敢貿然而行。如今,鴻蒙的成功證明了消費者認可這一邏輯,并且隨著汽車在萬物互聯中落地,未來一個具有差異化的生態系統,就能成為手機廠商們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手機廠商來說,不自研系統未必就錯,但在可能遭遇被顛覆的代價面前,計劃一個備用方案,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