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小米是瑜,華為是亮?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小米是瑜,華為是亮?

小米是個優等生,可前面排了個硬解能力極強的學霸,姓華名為。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范劍磊

文 | 數字力場 佘宗明

2019年初,雷軍在知乎上關注了一個問題:同樣是國產手機,為什么華為是民族品牌,而在印度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小米卻不是民族驕傲?一晃,4年過去了。現在再回頭看這問題,答案已在風中飄揚。

01

就在10月16日,雷軍發了條微博:“別著急,這次產品很很很強”。一時間,吊起了無數網民的胃口。到了次日,答案揭曉:小米官宣,全新的操作系統小米澎湃OS正式版已完成封包,小米14系列將成首款搭載新系統的手機。

對小米來說,這無疑是個里程碑式節點:小米澎湃OS系統,能打通小米IOT生態一體化在操作系統上的壁壘。小米以往的MIUI系統,適配的主要是手機,無法滿足手機、車機、IOT生態一體的需要。

作為全端系統的小米澎湃OS,主打一個人車家全生態互聯,“為未來百億設備、百億連接做好萬物互聯的公有底座”。雷軍對此很是激動,直呼這是小米劃時代的里程碑和歷史性的時刻。

▲雷軍發微博稱,發布小米澎湃OS是小米的歷史性時刻。

可在網上,很多網民的反應跟他并不同頻。他們關心的是:這算不算是小米自己開發的操作系統,有沒有打破操作系統對外依賴的局面?雷軍的說法是,小米澎湃OS基于深度進化的Android(安卓)以及自研的Vela系統融合,徹底重寫底層架構。

這在輿論場內激起了兩種迥異的解讀。將其整理成“省流版”,大致如下——正向:小米澎湃OS主框架底層是自研的,但會兼容安卓生態,這已經做得很好了,沒必要苛求小米在短期內完全擺脫安卓、自己搭建生態。

華為的鴻蒙也是到4.0版本才全面啟動原生應用,之后再逐漸擺脫兼容安卓應用模式。負向:鴻蒙只是調用了AOSP(安卓開放源代碼項目),小米澎湃OS則是基本確定保留了安卓系統的主體架構。把版本優化說成深度進化,把基于開源嵌入式操作系統NuttX打造的物聯網軟件平臺Vela說成自研,呵呵呵。

“創新說”和“套殼說”犄角相對,讓小米澎湃OS一問世就受到熱議。

02

在此問題上,我更傾向于數碼博主aliquis的分析:鴻蒙和安卓,都是在同地基的情況下蓋自己樣式的房子;MIUI系統,是在安卓毛坯房的基礎上完成精裝修;澎湃OS,是在安卓房子的基礎框架上完成房子的搭建和裝修。

也就是說,在對安卓的“去依賴”程度上,澎湃OS比MIUI更進一步,但跟鴻蒙5.0的近乎自建系統仍有距離。饒是如此,很多網民又玩起了“奧氏體304”的梗,諷刺小米是把套殼換皮說成創新。這既是對操作系統研發的誤解,也是對小米N年磨一劍成果的抹殺。

冀望中國手機廠商完成操作系統的“國產替代”,可以理解,但指望速成,并不現實。操作系統研發,需要的是深耕厚植,而非急于求成。小米經過多年研發打磨,朝著擺脫外部操作系統依賴的方向又邁出一步,雖然談不上“從0到1”,卻也是“從0到0.7”。不能因為“從0.7到1”尚有距離,就將“從0到0.7”的節點性研發成果給抹殺掉。

但著眼現實看,小米澎湃OS撞上“套殼”質疑,也難言奇怪。畢竟,它前面站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華為。中科院院士徐冠華曾說過,“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芯即芯片,魂即操作系統,也是不少人眼中的硬科技。

▲小米澎湃OS系統免不了被人拿來跟華為鴻蒙系統作對比。

這就好比,小米在難度系數極高的操作系統自研考試中考了80分,本來表現已經很優異了,結果同班的小華直接考了個90多分,幾乎將所有羨慕眼神都吸引過去了。

小米想將自己的現在跟自己的過去縱向對照,可輿論總會將現在的小米跟現在的華為橫向比較。說“小米,活在華為陰影下”難言貼切,但以華為作為尺度丈量小米,免不了會將小米困在輿論沼澤地中。

03

耐人尋味的是,多年來,“小米沒有技術”的說法甚囂塵上,“貼牌貨”“組裝廠”的刻板印象縈繞在小米上方揮之不去。

2020年11月,雷軍曾對該說法做出回應:“小米正處在全球競爭最激烈的領域,這里面有蘋果、三星、華為等科技巨頭,如果小米沒有技術,就根本沒有立足之本,根本活不下去”。這說的本是常識。性價比是小米的心智優勢是沒錯,但光有性價比還不夠。

要是小米沒有技術,早就在手機圈的紅海競爭中被干趴下了。資料顯示,小米近幾年累計專利技術授權已達到2.9萬件。拿5G來說,小米5G聲明專利2021年底在全球排名第13位。但輿論未必認這點。

在當下的輿論場,科技企業的價值評判坐標系原點被焊在了“硬科技”處,技術創新被化約為了一個標準:有沒有取得XX技術突破。有,你就是民族驕傲;沒,你就是箭頭瞄準對象。芯片、操作系統、AI等領域的關鍵性突破,寄寓了很多人躁動的民族情緒。輿論對“硬”科技價值無限抬高、對“軟”應用價值無限貶低的傾向,也會由此衍生。

雷軍關注的“為什么華為是民族驕傲,小米不是?”話題,背后折射的就是時變與勢變之下的這類社會心態之變。在這方面,小米很難站在高地上:它的底層技術突破能力,跟華為終究存在差距。

TMT評論人程苓峰前不久說,蘋果代表美國的“科”,創新前沿,小米代表中國的“技”,性價比落地。現在中國要突破從“技”到“科”。“科”也就是科技創新,“技”可視作模式創新。

在注重“技”的階段,小米勢頭兇猛,可到了注重“科”的階段,小米的原始創新能力勢必得到再審視。在程苓峰看來,占到從“技”到“科”這股勢的,是華為和比亞迪們。

小米當然不想被“組裝廠”的標簽鎖死:自研SOC芯片、OS系統,雷軍表態投入科研5年投1000億,就是有意撕掉那些標簽。在此過程中,作為優等生的小米,難免被拿來跟“班級第一”華為做對比,隨之而來的是未必友好和偏向苛刻的輿論氛圍。但小米無法回避,只能正視。

04

對小米而言,小米澎湃OS的推出,只能是個開始,而不能是結束——它要打的是場翻身仗,沒拿得出手的硬核創新能力不行。在過去數年里,小米模式確實大獲成功。

都知道,在2014年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某場論壇上,雷軍貢獻了隔空致敬馬云語錄的名畫面。那時小米成立僅4年,但一出生就風華正茂,很快就登頂中國手機市場,手機出貨量在全球排名第三。

主持人問雷軍小米的長期戰略是什么,雷軍脫口而出:“5至10年,小米要成為全球第一。”坐他旁邊的蘋果高級副總裁布魯斯·塞維爾說:說易,行難。雷軍面露難色,隨后用一句話打破尷尬:“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7年后,2021年8月,意氣風發的雷軍在2021雷軍年度演講中,第二次公開豪言要做“全球第一”:他說小米當前的主要任務是真正站穩手機市場全球第二,并提出了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的目標。那時的雷軍,有的是底氣:據第三方研究機構Canalys的報告,小米手機2021年第二季度出貨量達5310萬,以17%的份額超越蘋果,首次排名全球第二。

在歐洲智能手機市場,它以1270萬臺的出貨量、67.1%的同比增長率和25.3%的市場份額,超越三星和蘋果位居No.1。只不過,在2022年,小米向全球第一發起的沖鋒之路,走得不算太順暢:整個2022年,小米手機銷量1.51億臺,較2021年的1.90億部減少了20.9%,被三星、蘋果壓了一頭。

距離雷軍說的Deadline只有約1年時間,“全球第一”的目標實現難度不低。種種情形表明:小米模式在全球手機市場消費疲軟的形勢下卡在了瓶頸。跟蘋果、華為的技術力級差,成了它繼續向上的掣肘。

05

而沒能在華為手機業務遇挫后快速填補華為離場留出的高端手機市場份額,也讓小米承壓不輕。要知道,2019年誰能吃掉華為高端手機業務受挫退出空出來的市場份額,備受業界關心。很多人寄望最深的,就是小米,希望“華為跌倒,小米吃飽”,肥水不流蘋果田。

結果呢,大家都看到了:華為智能手機暫時退場留下的空白,主要被蘋果吃了,“米沖高”被小米高性價比的心智給絆住了。這不能怪小米不努力,小米沖高端是仰沖,難度本來就不小,高中低端通常也遵循著不一樣的產品策略。

有人曾歸納,現在的手機廠商無非是五種類型:蘋果iPhone模式,定價與成本無關,賣的是用戶忠誠度和品牌溢價;三星模式,機海戰術+軟硬件通吃,產業鏈滲透沒有死角,每個環節的每一分錢都不放過;行業的兩端是高端的Vertu和下沉的傳音之類的品牌,前者早已賣身,后者死磕低端市場;OV和小米長期定位于大眾消費品牌,就只能走薄利多銷之路。

華為則是上能跟蘋果三星角力,下能沖擊小米OV的底盤。但小米的情況也在起變化:在性能優先轉變為體驗優先、不再犧牲體驗換性能,手機/IOT產品線高端化,自研核心零部件三大策略的引領下,高端旗艦手機小米13Ultra、MIX Fold3等為小米換來了今年二季度國內智能手機ASP(平均售價)同比增幅超24%的成績。

很明顯,小米有意改變主打性價比的固有心智。可隨著華為智能手機業務回歸,沖擊波所及,強如蘋果,或是小米,都難幸免。這又為小米沖高端之路增添了變量。

06

說到底,生態位有交集的小米跟華為,太容易被“同框對比”。小米面臨的挑戰不小。智能手機業務的境況是切片。“大本營”智能手機業務,沖高端“革命尚未完全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新押寶項目造車,得殺入紅海。

現在網上有1億人教雷軍造車,還有5千萬人說“小米的活路是華為不造車給的”。在造車上,小米顯然需要重新證明一次自己。向內,手機跟新能源汽車,都已卷成一團。出海,48億資金凍結過后,印度指不定再出什么幺蛾子。難以擺脫跟華為的比較,也是小米的命。怎么解題,何以破局?

循著小米澎湃OS指示的方向望去,小米給出的答案是:在硬核科技創新上下功夫。沖高端、搞自研,研系統、研芯片,都遵循著這條主線。小米也想證明自己有硬科技,也想拿到進入“民族驕傲”隊列的號碼牌。

之前它走了很多捷徑,而今它正補上走捷徑過程中省掉的許多功夫。被現實拽入華為“王者歸來”的背景板里,對小米來說,是壓力,也是動力。以雷軍格局,當然不會感慨“既生‘為’,何生‘米’”。但毫無疑問,雷軍清楚,小米需要變得更強大。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小米

6.4k
  • 小米首個推理大模型開源
  • 史上最瘋狂手機“國補”:誰受益?誰掉隊?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小米是瑜,華為是亮?

小米是個優等生,可前面排了個硬解能力極強的學霸,姓華名為。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范劍磊

文 | 數字力場 佘宗明

2019年初,雷軍在知乎上關注了一個問題:同樣是國產手機,為什么華為是民族品牌,而在印度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小米卻不是民族驕傲?一晃,4年過去了。現在再回頭看這問題,答案已在風中飄揚。

01

就在10月16日,雷軍發了條微博:“別著急,這次產品很很很強”。一時間,吊起了無數網民的胃口。到了次日,答案揭曉:小米官宣,全新的操作系統小米澎湃OS正式版已完成封包,小米14系列將成首款搭載新系統的手機。

對小米來說,這無疑是個里程碑式節點:小米澎湃OS系統,能打通小米IOT生態一體化在操作系統上的壁壘。小米以往的MIUI系統,適配的主要是手機,無法滿足手機、車機、IOT生態一體的需要。

作為全端系統的小米澎湃OS,主打一個人車家全生態互聯,“為未來百億設備、百億連接做好萬物互聯的公有底座”。雷軍對此很是激動,直呼這是小米劃時代的里程碑和歷史性的時刻。

▲雷軍發微博稱,發布小米澎湃OS是小米的歷史性時刻。

可在網上,很多網民的反應跟他并不同頻。他們關心的是:這算不算是小米自己開發的操作系統,有沒有打破操作系統對外依賴的局面?雷軍的說法是,小米澎湃OS基于深度進化的Android(安卓)以及自研的Vela系統融合,徹底重寫底層架構。

這在輿論場內激起了兩種迥異的解讀。將其整理成“省流版”,大致如下——正向:小米澎湃OS主框架底層是自研的,但會兼容安卓生態,這已經做得很好了,沒必要苛求小米在短期內完全擺脫安卓、自己搭建生態。

華為的鴻蒙也是到4.0版本才全面啟動原生應用,之后再逐漸擺脫兼容安卓應用模式。負向:鴻蒙只是調用了AOSP(安卓開放源代碼項目),小米澎湃OS則是基本確定保留了安卓系統的主體架構。把版本優化說成深度進化,把基于開源嵌入式操作系統NuttX打造的物聯網軟件平臺Vela說成自研,呵呵呵。

“創新說”和“套殼說”犄角相對,讓小米澎湃OS一問世就受到熱議。

02

在此問題上,我更傾向于數碼博主aliquis的分析:鴻蒙和安卓,都是在同地基的情況下蓋自己樣式的房子;MIUI系統,是在安卓毛坯房的基礎上完成精裝修;澎湃OS,是在安卓房子的基礎框架上完成房子的搭建和裝修。

也就是說,在對安卓的“去依賴”程度上,澎湃OS比MIUI更進一步,但跟鴻蒙5.0的近乎自建系統仍有距離。饒是如此,很多網民又玩起了“奧氏體304”的梗,諷刺小米是把套殼換皮說成創新。這既是對操作系統研發的誤解,也是對小米N年磨一劍成果的抹殺。

冀望中國手機廠商完成操作系統的“國產替代”,可以理解,但指望速成,并不現實。操作系統研發,需要的是深耕厚植,而非急于求成。小米經過多年研發打磨,朝著擺脫外部操作系統依賴的方向又邁出一步,雖然談不上“從0到1”,卻也是“從0到0.7”。不能因為“從0.7到1”尚有距離,就將“從0到0.7”的節點性研發成果給抹殺掉。

但著眼現實看,小米澎湃OS撞上“套殼”質疑,也難言奇怪。畢竟,它前面站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華為。中科院院士徐冠華曾說過,“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芯即芯片,魂即操作系統,也是不少人眼中的硬科技。

▲小米澎湃OS系統免不了被人拿來跟華為鴻蒙系統作對比。

這就好比,小米在難度系數極高的操作系統自研考試中考了80分,本來表現已經很優異了,結果同班的小華直接考了個90多分,幾乎將所有羨慕眼神都吸引過去了。

小米想將自己的現在跟自己的過去縱向對照,可輿論總會將現在的小米跟現在的華為橫向比較。說“小米,活在華為陰影下”難言貼切,但以華為作為尺度丈量小米,免不了會將小米困在輿論沼澤地中。

03

耐人尋味的是,多年來,“小米沒有技術”的說法甚囂塵上,“貼牌貨”“組裝廠”的刻板印象縈繞在小米上方揮之不去。

2020年11月,雷軍曾對該說法做出回應:“小米正處在全球競爭最激烈的領域,這里面有蘋果、三星、華為等科技巨頭,如果小米沒有技術,就根本沒有立足之本,根本活不下去”。這說的本是常識。性價比是小米的心智優勢是沒錯,但光有性價比還不夠。

要是小米沒有技術,早就在手機圈的紅海競爭中被干趴下了。資料顯示,小米近幾年累計專利技術授權已達到2.9萬件。拿5G來說,小米5G聲明專利2021年底在全球排名第13位。但輿論未必認這點。

在當下的輿論場,科技企業的價值評判坐標系原點被焊在了“硬科技”處,技術創新被化約為了一個標準:有沒有取得XX技術突破。有,你就是民族驕傲;沒,你就是箭頭瞄準對象。芯片、操作系統、AI等領域的關鍵性突破,寄寓了很多人躁動的民族情緒。輿論對“硬”科技價值無限抬高、對“軟”應用價值無限貶低的傾向,也會由此衍生。

雷軍關注的“為什么華為是民族驕傲,小米不是?”話題,背后折射的就是時變與勢變之下的這類社會心態之變。在這方面,小米很難站在高地上:它的底層技術突破能力,跟華為終究存在差距。

TMT評論人程苓峰前不久說,蘋果代表美國的“科”,創新前沿,小米代表中國的“技”,性價比落地。現在中國要突破從“技”到“科”。“科”也就是科技創新,“技”可視作模式創新。

在注重“技”的階段,小米勢頭兇猛,可到了注重“科”的階段,小米的原始創新能力勢必得到再審視。在程苓峰看來,占到從“技”到“科”這股勢的,是華為和比亞迪們。

小米當然不想被“組裝廠”的標簽鎖死:自研SOC芯片、OS系統,雷軍表態投入科研5年投1000億,就是有意撕掉那些標簽。在此過程中,作為優等生的小米,難免被拿來跟“班級第一”華為做對比,隨之而來的是未必友好和偏向苛刻的輿論氛圍。但小米無法回避,只能正視。

04

對小米而言,小米澎湃OS的推出,只能是個開始,而不能是結束——它要打的是場翻身仗,沒拿得出手的硬核創新能力不行。在過去數年里,小米模式確實大獲成功。

都知道,在2014年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某場論壇上,雷軍貢獻了隔空致敬馬云語錄的名畫面。那時小米成立僅4年,但一出生就風華正茂,很快就登頂中國手機市場,手機出貨量在全球排名第三。

主持人問雷軍小米的長期戰略是什么,雷軍脫口而出:“5至10年,小米要成為全球第一。”坐他旁邊的蘋果高級副總裁布魯斯·塞維爾說:說易,行難。雷軍面露難色,隨后用一句話打破尷尬:“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7年后,2021年8月,意氣風發的雷軍在2021雷軍年度演講中,第二次公開豪言要做“全球第一”:他說小米當前的主要任務是真正站穩手機市場全球第二,并提出了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的目標。那時的雷軍,有的是底氣:據第三方研究機構Canalys的報告,小米手機2021年第二季度出貨量達5310萬,以17%的份額超越蘋果,首次排名全球第二。

在歐洲智能手機市場,它以1270萬臺的出貨量、67.1%的同比增長率和25.3%的市場份額,超越三星和蘋果位居No.1。只不過,在2022年,小米向全球第一發起的沖鋒之路,走得不算太順暢:整個2022年,小米手機銷量1.51億臺,較2021年的1.90億部減少了20.9%,被三星、蘋果壓了一頭。

距離雷軍說的Deadline只有約1年時間,“全球第一”的目標實現難度不低。種種情形表明:小米模式在全球手機市場消費疲軟的形勢下卡在了瓶頸。跟蘋果、華為的技術力級差,成了它繼續向上的掣肘。

05

而沒能在華為手機業務遇挫后快速填補華為離場留出的高端手機市場份額,也讓小米承壓不輕。要知道,2019年誰能吃掉華為高端手機業務受挫退出空出來的市場份額,備受業界關心。很多人寄望最深的,就是小米,希望“華為跌倒,小米吃飽”,肥水不流蘋果田。

結果呢,大家都看到了:華為智能手機暫時退場留下的空白,主要被蘋果吃了,“米沖高”被小米高性價比的心智給絆住了。這不能怪小米不努力,小米沖高端是仰沖,難度本來就不小,高中低端通常也遵循著不一樣的產品策略。

有人曾歸納,現在的手機廠商無非是五種類型:蘋果iPhone模式,定價與成本無關,賣的是用戶忠誠度和品牌溢價;三星模式,機海戰術+軟硬件通吃,產業鏈滲透沒有死角,每個環節的每一分錢都不放過;行業的兩端是高端的Vertu和下沉的傳音之類的品牌,前者早已賣身,后者死磕低端市場;OV和小米長期定位于大眾消費品牌,就只能走薄利多銷之路。

華為則是上能跟蘋果三星角力,下能沖擊小米OV的底盤。但小米的情況也在起變化:在性能優先轉變為體驗優先、不再犧牲體驗換性能,手機/IOT產品線高端化,自研核心零部件三大策略的引領下,高端旗艦手機小米13Ultra、MIX Fold3等為小米換來了今年二季度國內智能手機ASP(平均售價)同比增幅超24%的成績。

很明顯,小米有意改變主打性價比的固有心智。可隨著華為智能手機業務回歸,沖擊波所及,強如蘋果,或是小米,都難幸免。這又為小米沖高端之路增添了變量。

06

說到底,生態位有交集的小米跟華為,太容易被“同框對比”。小米面臨的挑戰不小。智能手機業務的境況是切片。“大本營”智能手機業務,沖高端“革命尚未完全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新押寶項目造車,得殺入紅海。

現在網上有1億人教雷軍造車,還有5千萬人說“小米的活路是華為不造車給的”。在造車上,小米顯然需要重新證明一次自己。向內,手機跟新能源汽車,都已卷成一團。出海,48億資金凍結過后,印度指不定再出什么幺蛾子。難以擺脫跟華為的比較,也是小米的命。怎么解題,何以破局?

循著小米澎湃OS指示的方向望去,小米給出的答案是:在硬核科技創新上下功夫。沖高端、搞自研,研系統、研芯片,都遵循著這條主線。小米也想證明自己有硬科技,也想拿到進入“民族驕傲”隊列的號碼牌。

之前它走了很多捷徑,而今它正補上走捷徑過程中省掉的許多功夫。被現實拽入華為“王者歸來”的背景板里,對小米來說,是壓力,也是動力。以雷軍格局,當然不會感慨“既生‘為’,何生‘米’”。但毫無疑問,雷軍清楚,小米需要變得更強大。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交市| 微博| 巴彦淖尔市| 临猗县| 龙里县| 崇信县| 五指山市| 定襄县| 双鸭山市| 大方县| 武功县| 成武县| 扶绥县| 新竹县| 兴和县| 巴林右旗| 濮阳市| 海原县| 卢龙县| 绥中县| 兴国县| 光泽县| 烟台市| 宁津县| 中牟县| 方山县| 朔州市| 娄烦县| 旌德县| 常宁市| 南城县| 峡江县| 肇东市| 巴林右旗| 蒙自县| 那坡县| 卫辉市| 漯河市| 高清| 琼结县| 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