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財商業 張延陶
高通芯、徠卡鏡。小米新機發布,熟悉的配方符合小米近年來沖擊“高端”的定位,但此次新機發布,更加值得關注的則是進一步攀升的國產化率。
小米、華為正在成為“果鏈”企業的“救贖”。
沖擊高端
每次新機發布之前,各種諜照曝光不一而足。而手機廠商總會將保密工作嚴苛落實,以防發布之時驚喜旁落。
然而此次小米14發布,提前“走漏風聲”的卻是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早于小米發布會的高通發布會上,盧偉冰讓新手機展露真容,這無疑進一步點燃了持幣觀望的消費者的消費熱情。
在預售開啟前,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社交媒體上透露,小米14的首批備貨量相較于上代產品翻了一倍。然而手機剛一發售,存貨便被一掃而空。發貨時間直接推遲到11月1日。
從2020年開始,“沖擊高端”成為小米手機品牌向上的slogen。2022年的小米13,讓產業鏈和用戶都看到了一個足夠高端的國產手機。
沖擊高端背后,手機市場進入深層次調節是根本邏輯。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達到85%,手機網民規模超過10億,國內手機的普及程度已經接近天花板。而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Q2季度全球手機累計銷量下滑11%,連續8個季度處于下滑趨勢。手機市場疲軟已經成為常態。
但是與此同時,另兩組數字同樣引人注意。
其一,今年二季度,三星以21%的市場份額保持領先地位,蘋果以17%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我國小米、OPPO、vivo的市場份額總計為31%;就企業利潤看,蘋果占據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85%的利潤,三星以12%的利潤份額位居第二,我國國產手機分得3%的利潤份額。
其二,隨著成熟的消費者追求卓越體驗,加上許多主要地區提供便捷的消費金融政策,全球手機高端市場(批發價600美元(約合人民幣4200元)以上)持續增長,并未受到諸多限制的影響。高端市場是本季度唯一實現增長的市場,第二季度對整個市場的貢獻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本季度售出的智能手機中,高端手機占比超過五分之一。
由此可見,高端市場無可爭議的稱為手機市場的“金礦”。
身在其中的小米表現如何?
根據Canalys的統計數據顯示,第三季度銷量榜中,三星憑借折疊屏新品鞏固了市場地位,并且位居榜首,出貨量達 5740 萬部,市場份額達 20%;蘋果方面,在iPhone 15新品需求的推動下,出貨量達到5000萬部,市場份額為17%;而小米緊隨其后,排名第三,出貨量達 4150 萬部,實現了 2% 的年增長,這其中小米13的熱銷以及新興市場的良好表現功不可沒;之后是OPPO(包括一加),位居第四,出貨量達 2640 萬部,市場份額為 9%。
不難看出,榜單中的手機品牌都浸淫于高端市場或者正處于戰略性沖擊高端市場的努力中。Canalys 研究分析師鐘曉磊(Lucas Zhong)認為,廠商正在尋求機會來鞏固他們在高端市場的地位。各品牌正在著手增強高端產品線的競爭力,并著重于改善產品硬件設計和軟件 UI。
除了小米,OPPO也在不同地區分別推出了 Find N3 和 OnePlus Open 機型,展現了其高端機型的實力,也顯示了中國廠商進軍全球折疊屏市場的雄心。
高端市場已經各家廠商必爭之地。
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小米經調整后的凈利潤達到了51億元,整體毛利率達21%,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也達到了13.3%,高端戰略的錨定作用幾何想必不用再贅述。
隨著小米14的發布上市,小米的高端戰役再添猛將。成績如何,拭目以待。
產業鏈大考
75%——這是未經考證的小米14系列的國產化率。品牌向上的同時,小米的品牌上升對于國產供應商而言,無疑也是一場大考,更是一份機遇。
根據自媒體拆機后的分析,此次小米14全系的國產化率較之以往更高。據不完全統計,小米14 Pro各個零部件廠商,其中除了性能三大件以外和屏幕的觸控IC,其與的零部件全部來自中國的供應鏈廠商,這其中還包括了小米自產的充電芯片、電源管理芯片、光影獵人主攝。另外,小米14 Pro的屏幕玻璃蓋板也是小米自研的龍晶玻璃,系統也是自研的澎湃OS。
國產零部件應用于小米新機上最為直觀的改變,莫過于全系應用國產屏,華星光電取代小米13上應用的三星E6,為小米新機配備了C8屏幕。這塊屏幕為小米與華星光電聯合研發的OLED屏幕。從參數上來說,小米14似乎更具誠意,相較于以往的1080分辨率屏幕,此次新機的屏幕保底來到了1.5k,分辨率為1200*2670,邏輯PPI為460;小米14 Pro則依然采用2K屏幕,分辨率為1440*3200,邏輯PPI為522,比小米14略高。屏幕全系實現最高亮度3000nit,而小米13的這一數據僅為1900。除此之外,屏幕應用了LTPO技術,可以提供1-120Hz可變刷新率,這也是近年來高端機的頂配。
除此之外盡管小米官方沒有詳解供應商,但在自媒體拆機后,華通電腦、歌爾股份、勝宏科技、瑞聲科技等供應商的身影也都“浮出水面”。
更高的國產化率毫無疑問令小米手機的成本管控更為主動、受制于人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構建國產化手機產業鏈的進程實現提速。
當然,這也并非小米一家之功,無論是今年華為Mate 60系列、還是OPPO N3等新機,無不展示了國產手機供應鏈的品牌、技術進步。
更進一步,智能終端正在從手機向汽車平移。此前“果鏈”企業正在向汽車業務轉型。國內高端機市場的不斷進化也會為國產智能汽車的供應鏈提升路線圖的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