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巨潮 小盧魚
編輯|楊旭然
當競爭對手們在新能源賽道上卷生卷死的時候,電動化速度最慢的豐田汽車,反而在業績與股價方面雙雙創下新高。
豐田可能是去年活的最滋潤的車企。根據2024財年第三財季報告,2023Q4豐田汽車實現銷售收入12.0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850億元),同比增長23.4%,凈利潤1.3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61億元),同比增長86.5%。
豐田汽車股價表現(自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
良好的業績支撐了股價上漲,當天豐田汽車美股股價大漲近8%,報收于218.86美元/股,創下歷史新高。實際上豐田汽車近一年的股價都在持續走高,期間漲幅高達55.24%,走勢遠比特斯拉穩定,這是全球汽車市場紛繁復雜環境的一種集中體現。
豐田汽車的信心也隨之爆棚,將2024財年銷售收入預期上調至43.5萬億日元,經營利潤上調至4.9萬億日元,凈利潤上調至4.5萬億日元。
豐田在新能源時代超過人們預期的表現,意味著燃油車和新能源車似乎已經進入到一個需要共存,也只能共存的新環境之下。而且這并非是由野心勃勃的企業家們所決定的,而是由全球市場中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所決定的。
01 節能:石油危機總能給豐田帶來擴大出口的機會
豐田汽車從一個日本本土品牌成長為全球領先的汽車制造商,是過去幾十年全球汽車工業中的一件大事,是時代變遷的縮影。
其發展歷史悠久,多年來沒有被收購整合過。旗下凱美瑞、卡羅拉等車型在全球范圍內生產與銷售規模巨大,受到廣泛認可。
豐田汽車也有著創新的工程設計和生產流程,其精益生產系統(Lean Manufacturing)通過消除浪費、持續改進和強調質量控制,讓豐田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生產汽車,也讓全球眾多工業企業所研究和模仿。
豐田汽車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回顧豐田汽車的全球化之路,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是其至關重要的節點。當時石油價格高漲且供應緊張,能源效率成為消費者選擇汽車的重要因素。豐田憑借其小型、節能的汽車迅速獲得了市場青睞。特別是像羅拉這樣的車型,以其燃油經濟性在全球市場上受到追捧。
以增強綜合性能為研發方向,以引領潮流、做高級普及車為定位,80年代的卡羅拉,很好地滿足了石油危機后發達地區消費者日益豐富的物質需求,成為了豐田汽車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
到1983年,卡羅拉終于實現了1000萬臺的產銷量,成為二戰后發展最快的車型。1995年之后,豐田汽車為了適應當地法律法規和消費習慣,又推出了美版卡羅拉、歐版卡羅拉這樣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銷售的定制車型。不斷推陳出新讓卡羅拉歷經半個世紀、十二代車型的更迭,仍然能位居暢銷車之列。
成為世界級汽車制造商后,節能高效一直豐田汽車最重要的標簽。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與膠著,石油供應緊張、價格持續高位的局勢重演,顯然對以省油聞名的豐田汽車又是一大利好。2022年,豐田汽車全球銷量達到1050萬輛,連續第三年打敗大眾,成為全球銷量最高的汽車制造商。
盡管當時疫情反復、芯片缺貨對汽車企業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但豐田仍展現出了強大的抗壓力和競爭力。
2023年豐田汽車在歐洲市場銷量達112.6萬輛,同比增長9.1%,在北美市場銷量達267.1萬輛,同比增長7.0%。除了中國,豐田汽車在主要的海外市場上都取得了銷量增長。其中美國市場成了豐田汽車貢獻利潤的大頭,最大單一市場,遠超其本國市場的貢獻度。
02 輕混:最適合歐美客戶的新能源汽車
曾一度被視為電動化轉型路上的“過渡技術”的混動車型,是豐田汽車在歐美市場成功的關鍵。
豐田汽車誕生于能源匱乏的日本,所以不僅擅長省油,也是最早開始研究新能源的那批車企。豐田汽車在1997年推向市場的普銳斯,大概是最早為大眾廣泛接受并量產的混動車型了。
功率分流技術這種當時具備革命性的技術,讓普銳斯結合了內燃機和電動機的優勢,為消費者帶來了超低油耗和平易近人的價格,也奠定了豐田汽車在混動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普銳斯系列在誕生的20年里賣出超60萬輛,幾乎成為了混動汽車的代名詞。但整體來看其銷量不佳,第二、三代國產普銳斯也是敗走中國市場,等到第五代普銳斯入市,又撞上了特斯拉引領的純電浪潮。
豐田汽車因為堅持走混動和氫能源路線,過去幾年沒少受人嘲笑,但是今年豐田章男再次發表“純電車最多能占據30%的市場”這種言論時,馬斯克在轉發時卻罕見地沒有予以犀利反擊,只是回復了一聲“sigh(嘆氣)”。
經歷了寒潮嚴冬對純電汽車的考驗后,似乎有不少消費者正在思考混動車型是否更符合自己的使用習慣。
在地廣人稀的歐美國家,無論是日常通勤還是自駕旅游,涉及的用車半徑通常比國內更大,對續航能力相對有限的純電車型來說的確是個挑戰。再加上歐美大多地區冬季氣溫較低且暴雪天氣多,這兩大因素對純電車的使用效果影響明顯。
低溫會導致電池的放電速率加快、儲電能力下降,進而出現充電慢、續航能力大幅減弱等問題。根據懂車帝的冬季性能測試,在-20℃的天氣里,一眾插混(增程)車型中純電續航達成率只有30%多。
而且歐美國家對充電樁的建設并不完善,美國的車樁比是16:1(即16輛車用1個充電樁),大部分歐洲國家的車樁比也高于10:1,達不到AFID所建議的公共車樁比,遲緩的新型基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
這種大環境下,輕混車型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畢竟輕混車型在滿電滿油的情況下續航基本在1000公里左右,也不太懼怕風雪天氣,而且加油方便,可以免去到處找充電樁的麻煩。
對歐美消費者來說,輕混車型的價格明顯更為友好。根據福布斯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歐洲和美國的純電動車分別比燃油車92%、146%,而輕混車型則基本實現油電同價,讓更多消費者可以承受。
林林總總的原因疊加起來,混動車型這兩年又受到了歐美市場的歡迎,銷量持續增長。
2023年美國市場的混合動力汽車銷量較2022年同期明顯上升,單看2023年12月的銷售量已經達到11.77萬輛,同比增長達到驚人的70.3%。豐田汽車毫無疑問的占據了美國混動汽車市場的主導地位,銷售占比超過50%。
去年豐田混動車型銷量則增加了31%,首次突破300萬輛,占據豐田和雷克薩斯品牌銷量的近三分之一,未來其收入貢獻度大概率還能繼續提高。
03 共存:放棄贏家通吃的幻想
除了銷量,豐田汽車的利潤也很高,最新季度(2023年10至12月)的利潤率高達14%,大幅領先于同期特斯拉的8.2%的。而特斯拉已經是所有新能源汽車品牌中利潤率最高的了。
新能源車企們正在面臨堪稱慘烈的價格戰,比亞迪率先將其熱門A級車秦·榮耀版的起售價降至7.98萬元,這將迫使其他新能源品牌跟進降價。
對于許多不能通過規模效應來降低生產成本的中小企業來說,這種價格戰幾乎是毀滅性的。不過在市場日趨飽和、純電滲透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價格戰可以說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行業加速洗牌不僅意味著會有高合這樣的品牌瀕臨破產,也會有小米這樣的新進入者處境尷尬。
李想評價蘋果放棄造車
在這種情況下,蘋果放棄造車的消息就顯得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了。畢竟蘋果在造車這件事上左右搖擺,早已錯失先機,而可以成為所有設備、服務、應用、交易頂層入口的人工智能才是更符合蘋果企業定位的戰略重點。
更令國人驚訝的,其實是老牌汽車巨頭們的最新表態。寶馬集團表示“不否認電動車是大勢所趨,但目前的內燃機仍然大有可為”,梅賽德斯-奔馳宣布已放棄“2030年實現完全電動化”的計劃,就連大眾也不會在德國生產ID.3純電動掀背車了。
再加上去年英國宣布將燃油車禁令從2030年實施推遲至2035年,德國取消了對電動車的購買補貼,拜登政府近期預計將調整其原本設定于2030年前實現的減排目標及增加電動車銷量的計劃,各國政壇商界似乎都表露出暫緩電動化轉型的傾向。
這些因素在短時間內匯總起來,不免有些令人擔憂全球電動化的前景是否明朗。但如果因此便懷疑中國會成為“電車孤島”,認為中國在走的新能源轉型路線沒有意義,那就實在是有些妄自菲薄了。
內燃機時代,中國成了汽車工業大國,但沒能成為汽車工業強國,能源安全上也承受著美元與石油霸權的威脅。新能源時代給了中國汽車工業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目前整個市場的繁榮,本身就有著深刻的根源和背景。
中國和歐美地區一樣,同樣有著廣闊的汽車消費市場空間。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為1368.93萬輛,其中中國地區的銷量就達到949.5萬輛,市場占比約70%,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隨著新一輪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出臺,千萬輛級市場將正式形成。
中國的市場容量足夠養活許多新能源汽車品牌,海外市場也有諸多可以開拓之處。如果再加上同等規模的海外市場長期預期,海內外市場將組成為一個規模巨大的蛋糕。
憑借技術領先、車型更新快、產品線齊全、物美價廉的優勢,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們完全可以在歐美之外的市場上也有一番作為。類似豐田這樣在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躺贏,掙延續性業務的錢是一種玩法,如比亞迪這般奮起直追,掙新業務的錢,也是一種玩法。
就像燃油混動車市場里也會有各式各樣的模式,企業的發展壯大不只有一種商業模式。歷史前進的答卷中也不只有一種解題思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大共存時代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