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科技
摸摸你的手機后蓋,到底是陶瓷還是玻璃?
大多數用戶面臨這個問題答案可能是:不知道,或者無所謂。
不過,最近因為小米新機后蓋材料這件事,網友們卻吵成了一片。手機外殼材料,真的有那么重要嗎?這是本文要討論的話題。
小米14 Ultra的后蓋真身:陶瓷OR玻璃?
前段時間,小米正式發布了全新一代影像旗艦——Xiaomi 14 Ultra。憑借其出色的硬件配置和極佳的影像能力,14 Ultra一經發布就贏得了國內外多數手機玩家的好評。不過,那款只比「普通玻璃」版本重5g的藍色「龍晶陶瓷」,卻在國內手機玩家群體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有實驗室測試指出,14 Ultra的「龍晶陶瓷后蓋」可能是一種微晶玻璃,這是因為其波形結果顯示,后蓋材質與透鋰長石晶體(一種與iPhone超瓷晶玻璃相同的材料)非常相似。這表明,盡管被標榜為「陶瓷」,14 Ultra背板材料實際更接近于特定類型的玻璃。
也有觀點指出,這種所謂的「龍晶陶瓷」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玻璃,也不是陶瓷。這種說法暗示了材料可能屬于一種新型復合材料,它既具有玻璃的某些特性,也有陶瓷的一些性質。
可能是因為過去小米的陶瓷版本手機的質感太過出色,不少消費者對14 Ultra的「龍晶陶瓷」并不買賬。討論之激烈甚至讓小米都修改了網站的文字說明,將「龍晶陶瓷」改為「龍晶玻璃」,不再強調14 Ultra的「陶瓷」身份。
考慮到小米已經修改了描述,小雷在這里并不打算就「龍晶陶瓷是不是陶瓷」的話題深究下去。但小米此次關于手機材質的爭議,卻再次將一個被暫時放下的話題重新帶到了大眾面前:
消費者在追求手機材質時,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相信我,這個問題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簡單。
塑料曾因耐用流行,卻因“不高級”被淘汰
想理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手機最初的材質說起。在手機剛剛誕生之時,手機所使用材質無非兩種:塑料、金屬。在當時,由于小型電池的技術不夠成熟,重量和體積都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這就導致大多數手機廠商都選擇了更輕薄的塑料材質制造手機外殼,以平衡整機的使用體驗。
作為現代工業史上最重要的創新和生產材料之一,用塑料做手機外殼有許多的優點:和對加工工藝有要求的金屬相比,塑料極易加工成形,成本極低,非常適合「移動電話」這種急需壓低單品價格以提高市場覆蓋面的數碼產品,同時也使得在手機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具有較高的靈活性,比如塑料后蓋也是可以做成半透明、全透明、漸進色的。
但更重要的還是塑料在耐用性上的表現:雖然塑料的耐磨性和硬度不及金屬或玻璃,但它具有較好的抗沖擊性。能在一定程度內「變形」的設計讓塑料外殼成為了手機的「吸能區」,不至于像現在某些金屬邊框的手機一樣,一旦中框變形就會「擠裂」手機玻璃。
相信老玩家們應該都經歷過這么一個情況:不小心把諾基亞3310摔「散架」了,把零件拼起來還能繼續用,這就是塑料「耐用性」的最佳體現。
此外,低成本的塑料外殼也顯著降低了用戶維修手機的成本——手機殼摔碎了?換一個新的就好了。基于塑料易加工的特點,當時市面上還有不少「后市場」手機外殼供用戶選擇——小雷(ID:leitech)自己的諾基亞3310就換了現在看來堪稱「探索版」的紫色半透明外殼。
可以說,手機選擇塑料做外殼材質,完全是基于成本和功能的考量。
然而,后來“塑料感”卻成了低端廉價的代名詞,“塑料姐妹”“塑料友誼”“塑料兄弟”等網絡熱詞也導致人們對塑料缺乏好感,塑料逐漸在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中被摒棄,能不用就不用。在功能之外,人們對手機材料有更多的要求。
材質價值不止于功能,金屬日益受寵
當手機進入尋常百姓家后,大家對手機外殼的追求發生了改變,即手機從「科技奢侈品」轉變為一般消費品后,一部分有先見之明的品牌開始探討手機背后的「精神需求」。
可能有人會認為是發布于2010年的iPhone 4開啟了金屬,尤其是不銹鋼材質與高端掛鉤的時代,但事實并非如此。
塑料外殼成本低,但用久了容易留下痕跡,不符合少數人對「高端手機」的心理預期。但與此同時,不銹鋼等金屬材質開始被大量應用在現代藝術領域。
2000年前后,藝術家開始探索新的材料和技術,金屬作為工業化進程的代表,成為了現代藝術、工業設計等創新領域的首選材料。憑借其耐用性、可塑性、現代性以及獨特的觸感,不銹鋼開始被廣泛應用在雕塑和裝置藝術中,成為了當代、現代藝術家們的重要創作材料。
幾乎在同一時間,手機品牌開始關注不銹鋼等金屬材料。
和塑料相比,金屬因其加工難度帶來的成本上升,和高端手表中的日內瓦波紋一樣,成為了高附加值的代表。金屬冰冷、堅硬的觸感也符合1999年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中用金屬構建的科技觀點。
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2000年到2010年間iPod材質運動的變化中看出:2006年的iPod還在使用純白的塑料外殼,但從2007年開始,Apple就開始在iPod Classic中使用不銹鋼材質。
這意味著,手機外殼選材不再以「功能」為第一優先級,廠商們開始探尋手機材質背后傳遞的附加價值。后來由iPhone X引入的7000系不銹鋼邊框、由iPhone 15 Pro引入的鈦金屬,也只是延續了2000年至2010年材質變化的風潮而已。
玻璃曾是科幻先鋒,好看卻不耐刮也不耐摔
如果說金屬材質手機外殼的流行,是手機外殼選材從功能優先到設計優先轉變的標志,那2010年前后玻璃材質的應用,則是手機材質從設計優先到功能優先的一次「文藝復興」。
說實話,2010年前后手機引入玻璃后蓋,并不完全是功能導向的功勞,其中也有一定設計導向的考量。
特別有意思的是,“玻璃”的流行是從軟件系統開始的。2007年,微軟發布了Windows Vista,將玻璃、毛玻璃等透明元素「Aero」帶入消費電子領域。2009年發布的Windows 7則將這一元素發揚光大。2010年后,玻璃已經取代了金屬,成為了當時科幻領域的代表元素。這從設計藝術角度,將玻璃推向了手機行業。
但與藝術導向相比,功能導向的比重似乎更高。因為在2010年后,無線充電技術開始進入大眾視野。無線充電的電波無法穿透金屬后蓋,這從根本上否決了過去由設計、觸感掀起的金屬后蓋時代。而無線充電作為當時高端旗艦手機的標配,也進一步帶動了玻璃等元素在智能手機領域的運用。
再加上康寧研發的大猩猩玻璃成本開始下降,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玻璃材質「不耐用」的問題,玻璃后蓋開始成為手機設計的新潮流。然而,相較于其他材料而言,玻璃依然不耐刮、也不耐摔,因此手機廠商們繼續探尋更優的材質,于是,兼具玻璃的美觀等優勢,同時有更強的耐刮耐摔特性的陶瓷被應用上了。
后來居上的陶瓷,如何提升手機設計的上限?
時間來到2016年,小米MIX發布。從手機發展史上看,小米MIX毫無疑問開啟了手機的「全面屏」時代。但在手機設計進程上,小米MIX也開啟了「陶瓷手機」的新時代。
作為第一款使用全陶瓷機身的Android手機,小米MIX是小米在材料創新和設計領域的一次大膽嘗試。全陶瓷后蓋不僅給予手機一種獨特的高端感和光滑的觸感,而且提高了抗刮擦的能力,讓手機無懼磨損。不可否認的是,陶瓷后蓋顯著增加了手機的重量,極大的影響了手機的整體手感,在我看來,這一階段的陶瓷機身更多的還是基于設計的考量,在功能方面的思考甚至還有所欠缺。
而近幾年的各類新型陶瓷,在我看來就是陶瓷后蓋從設計優先到功能優先的再一次傾斜。在新型陶瓷材質的幫助下,手機不僅平衡了重量,同時也提供了出眾的防護性。雖然說陶瓷后蓋在沖擊防護方面還有待提升,但配合鈦金屬邊框的新興材質,手機品牌已經實現了功能與設計的平衡。
這不僅為用戶帶來了更好的用戶體驗,也為手機品牌帶來了更大的設計空間,讓品牌可以帶來更大膽的創新硬件,而這正是身為消費者的你我最想看到的。
材料演變的背后,是手機身份的進階
回顧手機材質的演變過程,手機材料的演變趨勢從最初的塑料和金屬,到后來的玻璃和陶瓷,不僅反映了科技進步和工藝創新的步伐,也展示了設計理念和用戶需求的變化。
每種材料的選擇都是在功能性、美觀性和手感體驗之間尋求最佳平衡的結果。塑料和金屬的使用標志著手機從奢侈品向大眾商品轉變的過程,而玻璃和陶瓷的普及則代表了手機設計向更高端和藝術化方向的探索,成為了嘗試新材料和工藝的前沿。
如同LV、香奈兒、愛馬仕等品牌的包包會去強調選取的材料一樣,前些年它們普遍采取動物皮革,會強調是“上層小牛皮”以及對應的制作工藝,后來在綠色消費浪潮下轉而更多采取帆布等非動物皮革,當然了,奢侈品們的帆布也會被包裝成不一樣的材質(其實是一樣的)。
在手機行業,同樣的故事在上演。當功能大同小異后,一些產品功能升級較少的品牌,會更多地強調一些非功能屬性,比如顏色、材料抑或是聯名品牌。
這里不得不提一嘴,蘋果對材料的應用特別是宣傳技能,真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iPhone 15系列竟然可以將“鈦金屬”當成重大賣點宣傳。最近在上海靜安寺開業的中國最大的Apple Store,也將“不銹鋼電梯”作為一大賣點,雖然大多數用戶并不知道,乘坐不銹鋼電梯“穿梭樓層”,跟其他電梯到底有什么體驗的區別?
這也是蘋果厲害的地方:它總是可以將一些尋常的技術、材料、顏色或者說功能,包裝成高大上的設計概念,甚至是創新。當然,蘋果的做法也被國產手機借鑒,比如小米就曾很長一段時間“卷不銹鋼”,強調“奧氏體304不銹鋼”等材料的創新應用,如今小米也推出了鈦金屬的小米15系列新機。
除了“冷飯熱炒”外,我們更期待的是真正的新材料在手機中的應用,比如更美,更輕,手感更好,同時更抗摔抗磨的材質。可預見,隨著材料科學和加工技術的不斷進步,更多新型材料將被引入手機設計之中。
新材料不僅能進一步提升手機的耐用性和美觀性,也可能帶來全新的交互方式。例如,壓力感應材料可能被集成到手機中,使設備能夠提供豐富的觸覺反饋,同時也有可能取代傳統手機按鍵,為手機無孔化鋪平道路。
手機材料的演變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過程,它涉及技術進步、用戶需求以及設計美學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手機將在材質上更加多樣化,功能上更加強大。
到那時,自然不會有人再關注,手機后蓋到底是陶瓷還是玻璃這種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