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獵云網 韓文靜
一則人事調整消息,打破了醫療圈的平靜。
據第一財經,近日,高瓴資本旗下高濟健康經歷了一輪高層人事調整,牛和義不再擔任總裁,李波也不再擔任CEO。新任CEO由龔建軍接任,他此前負責高濟健康的華東區域業務。
公開信息顯示,牛和義是一位藥店老兵,曾在大參林擔任多年的執行總裁一職,2020年,牛和義開始擔任高濟健康總裁,全面負責線下藥店業務。
李波來自高瓴資本,他曾在百勝中國擔任高管,其于2019加入了高瓴資本,擔任運營合伙人并負責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項目。
新任CEO龔建軍在媒體并沒太多露面,在今年4月公司的周年慶典上,他談到2024年將是高濟健康二次創業戰略突破至關重要的一年。由此可見高濟健康未來或將出現更多的轉型動作。
回顧高濟健康的發展歷程,身處風起云涌的連鎖藥店行業,高濟健康搭上高瓴資本這輛強大的快車后,在成為行業巨頭的道路上一路狂飆——成立于2017年,在2018年就早于同行邁入萬店俱樂部,并于去年多次傳出赴港IPO,預期估值為400-500億元。
針對本次人事調整的傳聞,高濟健康和其背后的操盤方高瓴資本皆未做更多回應。
據同個消息源,一位接近高瓴的同行評價稱,“從始至終,其實二級市場才是高瓴的核心產品。”對于高濟健康這個“項目”來說,高瓴投入及運營的時間已經超過7年,其面臨的退出壓力,遠比想象中的要大。
不可否認的是,最近一年來,高濟健康確實出現了一些“令投資者不安”的跡象,例如擴張速度的放緩,以及IPO前景的不明朗;放眼整個零售藥店市場,行業整體降速,如何精細化管理和運營,無時無刻不考驗著高濟醫療的內功。
高瓴“親兒子”,手握萬店
高濟健康的發展,可以視作高瓴資本產業投資的經典案例之一。
高瓴資本創始人兼CEO張磊曾表示,高瓴資本采用的是研究型模式,通過研究發現最好的商業模式,再尋找跟最好商業模式契合的最好創業者一起發展。
“如果可以通過二級市場實現,我們就買入股票長期持有,如果沒有這樣的公司,我們就尋找私人市場,如果沒有私人市場,我們就自己孵化。”
2017年,高瓴資本或許是看中了醫藥零售行業,決定親自下場孵化。
彼時,高瓴成立高濟醫療(后改名“高濟健康”),開始介入并整合連鎖藥店市場。決定打入藥店賽道之時,高瓴資本方面派出了高瓴創始合伙人易諾青擔任高濟醫療董事長。
天眼查信息顯示,高濟健康隸屬于高濟(天津)投資有限公司,高瓴為最大股東,持股94.76%,興業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24%。
在高瓴“鈔能力”的支持下,高濟醫療開啟“買買買”模式,將大批連鎖藥店品牌收入囊中,2018年,高濟醫療就宣布旗下高濟藥房的數量超過1萬家,成為國內第一個實現門店數破萬的藥店企業。
從無到有,從有到第一,高濟醫療只用了不到兩年。相比傳統的線下連鎖藥店,高濟健康強調,公司擁有數智化優勢,通過科技賦能,打通線下線上藥店一體化服務,以及提供互聯網醫療、特慢病管理等多場景服務,實現“醫+藥+健康管理”的閉環。
2019年,高濟醫療以超150億元的估值,登上了2019年三季度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榜單。在萬店規模目標實現之后,高濟醫療于2019年開始步入業務深度整合期。
2019年初的戰略峰會上,曾任大參林執行總裁的牛和義以高濟醫療首席運營官的身份登場,他對公司的采購管控能力和行業的未來表達了堅定的信心:“高濟目前有全國兩級主體采購體系全面保障統集采協議任務快速下達和高效執行,全國一體化的運營體系直接管控到每個門店,確保統集采各項協議要求得到落實執行。”
據《醫療人物》報道,高濟醫療找來了一堆像牛和義這樣的內行人,是高濟醫療得以崛起的關鍵。在2020年前后,原大參林總裁牛和義、原醫聯集團副總裁王樂剛、原雅培大中華區新零售事業部總經理黃偉川等一批業內高管陸續加盟高濟醫療。
估值百億,上市卻成懸念
早已邁入萬店俱樂部的高濟健康,在發展的過程中,屢屢被爆出上市傳聞。
2022年,高濟醫療總裁牛和義在一個醫藥論壇上,言語間已透露出上市意向,他表示,高濟目前年營收超200億,并坦言“過去整合中利潤不好,現在利潤不錯了”。
2023年5月,高濟醫療更名為高濟健康。相較于“醫療”,“健康”是個更廣闊的概念。
據官方資料顯示,高濟健康將涵蓋高濟旗下健康管理、醫療服務、專業藥房、到家服務、保險創新支付等業務品牌,重磅煥新守護全民健康新時代。
外界認為,高濟的更名無疑是為上市做準備。
同年7月,根據《醫療人物》獨家披露,據接近高濟醫療方面的人士透露,高濟醫療和券商提出的預期估值為400-500億元區間。
彼時,中型連鎖和大型連鎖藥店行業收并購趨勢加劇,迎來上市熱潮,2023年1月,甘肅蘭州的德生堂向港交所了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3月,深耕安徽的華人健康正式登陸資本市場;8月,海王星辰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備案報告……
據《健聞咨詢》報道,相比其它連鎖藥店品牌,資金來源屬性的不同,決定了高濟健康上市有一定的急迫性。如果高濟健康短期內能夠快速上市,那能消除其當下的許多“隱痛”。
對于高瓴資本來說,不僅能快速回攏資金,還能將財務上的“資金投入”轉化為“賬面浮盈”,向出資人交上一份漂亮的財務報表;對于高濟健康來說,擁有了上市公司的身份,就能讓其在行業里取得明確的資產定價,在繼續愈演愈烈的藥店收購競賽和藥店連鎖化進程中,也能夠有更多可支付的“籌碼”。
如今這條人事震蕩消息的公布,更是隱含了高濟健康對其發展模式的重新考量和調整。
據第一財經消息,一位接近高濟健康內部的人士表示,“高濟其實一直是兩派人在做事,李波負責線上,牛和義負責線下,這兩撥人風格不一樣,工作目標也不一樣,所以一直沒有產生太好的協同效應”。本次突發的人事變動,對高濟健康帶來的實質影響可能要一段時間后才能看到。
此外還有消息稱,有高瓴創投的醫藥組也有部分人員被裁撤。一位接近高瓴的同行向《健聞咨詢》評價稱,“從始至終,其實二級市場才是高瓴的核心產品。”
然而時間已來到2024年了,高濟健康的IPO之路仍未走出第一步。
不想只做連鎖藥店
一邊是IPO的懸而未決,另一邊,高濟健康的擴張速度已經有所減緩。
根據高濟健康的官網數據顯示,高濟健康已設立了1.5萬余家連鎖藥店,與2018年相比,增加的數量大約是5000家。在當前連鎖藥店行業強調規模化發展的背景下,高濟健康的增長速度已經沒有過去那么引人注目。
在2023年中會議上,高濟健康提出要通過“新開+加盟+并購”三輪驅動,實現公司持續快速擴張。這種模式可能會帶來管理上的挑戰,但也有助于快速擴展規模。
高濟健康增速放緩的背后是,整個藥品零售市場開始降溫。據醫藥信息平臺米內網統計,今年前5個月,全國實體藥店零售規模(藥品+非藥)達249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1%。
另一組數據也可以說明藥品零售行業的失速,“2023年中國藥品零售終端銷售規模9233億元,總體增速為5.8%,增速創歷年最低。2024年第一季度整體處方藥市場規模小幅下跌,線下市場呈負增長,線上市場保持雙位數增長。”今年6月,在2024年米思會處方藥院外市場發展論壇期間,這組數據引發關注。
身處行業之中,高濟健康顯然難以獨善其身。據《健聞咨詢》,在2022年實現短暫盈利后,高濟健康的核心板塊——線下零售業務在2023年的商業成績也不太樂觀。
當下,高濟健康的野心不只是連鎖藥店,公司正在逐漸淡化藥店底色,并且向數字化轉型。
例如從去年開始,如高濟健康打造的“15分鐘步行健康生活圈”,依托智慧門店的醫療健康全場景數字化運營體系,以社區為原點,結合專業化藥師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今年年初,高瓴資本買下行業頭部醫生MCN公司爭渡健康,成為其控股股東,而高瓴在控股爭渡健康后,就將其放入高濟健康體系內。據了解,爭渡健康從醫生個人品牌孵化、運營起步,以醫學科普為落點,專注醫藥內容數字化營銷。
高濟健康信息技術與數字化高級副總裁王巖曾公開表示:在整個行業的數字化趨勢下,高濟健康的數字化戰略已經布局多年。2023年,高濟健康邁入全域數字化轉型階段,向更深層次的數據洞察和更精細的數據驅動探索,以數據驅動業務增長為核心,構建全域數字化運營體系。
盡管公司在數字化轉型和提升運營效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整合上萬家藥店資源的過程中,系統、供應鏈和組織架構的整合難度較大,未來,高濟健康面臨的市場的不確定性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