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車東西 邇言
編輯 | 志豪
日前,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火熱競爭中,民營造車三強紛紛交出了半年業績成績單。
比亞迪、吉利、長城2024年上半年業績對比
比亞迪上半年凈賺136億,平均日入超7000萬,營收突破3000億元大關,整體毛利率達到20%,在4年間幾乎實現翻倍增長,憑借龐大體量從這三家中脫穎而出。
而吉利上半年營收首次超千億,達到1073億,凈利潤飆升近6倍,達到106億,毛利率也提升至15.1%。
長城半年實現914億元營收,雖然距離千億還有差距,但同比也實現了三成增長,長城凈利潤飆漲超4倍,達到71億,毛利率更是實現近7年以來年中毛利率最高值,達到20.7%。
三家車企無疑都交出了各自角度最好的一份半年報,但整體上看民營車企三強分化加劇。
比亞迪一舉超越上汽集團,成為國內上半年營收最高的車企,同時其也拿到上半年凈利潤冠軍,最終在上半年領跑自主車企,絕塵而去,留下不甘心的長城和吉利。
民營車企三強三足鼎立的局面,演變成了一枝獨秀加雙雄對決。
三家車企下半年的目標也隨之不同,保證市場份額成了比亞迪狂奔過程中的首要目標,而加速電動化轉型、保銷量成了長城和吉利在2024年下半年最大的使命。
民營車企三強亮眼的半年業績背后有哪些挑戰?上半年為銷量使出渾身解數的三位“掌門人”,下半年又將如何放大招?車東西為您解讀民營造車三強財報背后的“秘密”。
01.比亞迪日入7000萬領跑,長城吉利賺錢翻番
今年上半年,國內市場“內卷”嚴重,不少企業均主動或被動地加入到“價格戰”中,自主品牌憑借龐大的規模優勢和積極的改革節奏,表現的可圈可點。
比亞迪上半年營業收入達到3011億元,同比增長15.76%;凈利潤為136.31億元,同比增長24%。毫無疑問,比亞迪交出了一份極為亮眼的成績單。
比亞迪2024年上半年業績數據
同時,吉利汽車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073億元,同比增長46.6%;歸母凈利潤同比暴增575%至106億元。
吉利2024年上半年業績數據
而長城汽車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14億元,同比增長30.7%,連續4年實現增長;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0.79億元,同比增長420%。
長城2024年上半年業績數據
從營收、凈利潤對比來看,比亞迪目前的體量已經和長城、吉利拉開了差距,而長城和吉利也都在上半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業績突破。
而在汽車市場價格戰的影響下,三家毛利率也發生了變化。
民營造車三強近兩年年中毛利率變化
作為價格戰的“排頭兵”,比亞迪表現尤為強韌,上半年整體毛利率達到20%,其中汽車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業務的毛利率達到23.94%,較去年同期提高了3.27個百分點。
雖然比亞迪拉低了產品的售價,但是毛利率還在進一步增長,足見比亞迪成本控制能力之強。
而長城汽車毛利率也再創新高,達到20.7%,同比增長3.9個百分點,為自2017年年中以來的最高點。
此外,業內有人統計,長城汽車上半年單車收入為16.48萬元,相比去年同期提升約2.99萬元,單車凈利潤為1.28萬元,同比提升1.01萬元,可見長城汽車的經營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相比之下,吉利汽車毛利率相比較低,僅達到15.1%,同比增長0.7個百分點。
而吉利整體平均單車銷售收入10.54萬元,同比增長4.2%,可見雖然積極參與價格戰對吉利汽車還是產生了一定影響,不過吉利汽車還是保持了比較強的盈利能力。
研發投入方面,比亞迪砸錢最狠,半年投入金額約為長城、吉利的5倍。
民營造車三強上半年研發投入對比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此前表示,未來三年是規模、成本與技術的決戰。
而為了贏得這場決戰,比亞迪重金砸向研發,半年投入201.77億,幾乎是每天投入超1億搞研發,同比增長41.64%,創歷史新高,比同期凈利潤高出65億元,實現了斷崖式領先。
而長城投入41.8億,同比增長19%。吉利投入45.5億,同比增長52%。
三家車企研發投入較去年同期都實現大幅增長,說明都在真金白銀的砸錢,瘋狂加碼車市競爭,那在銷量上表現如何呢?
上半年,比亞迪累計銷量達161.3萬輛,同比增長28.46%,超過了長城、吉利半年銷量之和。
民營車企三強今年前8個月銷量(單位:萬輛)
吉利半年賣車95.6萬臺,銷量規模接近百萬輛,同比增長41%。長城上半年賣車55.5萬臺,同比微增7%,這兩家同比亞迪在銷量上還是有很大差距。
而從全年銷量目標來看,上半年吉利目標完成度最高,超過50%,其次是比亞迪完成45%,長城實現目標不到三成。
不過截至8月底,情況發生了變化,比亞迪今年1-8月累計賣車233萬臺,成功追擊吉利步伐,年目標達成65%。吉利按照200萬輛最新目標測算,達成50%。長城完成度相對較慢,僅完成39%。
車企2024年8月銷量及年銷目標完成情況
02.比亞迪雙向進發,高端化和智能化同步發力
從以上財報信息看,三家車企都在上半年業績取得了新的突破。不過透過財報,也可以看出當前企業發展面臨的全新挑戰。
比亞迪半年凈賺136億的凈利潤,算下來日入不止7000萬。
主營業務貢獻依然強勁,比亞迪汽車、汽車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業務收入約為2283億元,同比增長9.33%,占全部營收76%。
而按照單車營收(汽車業務營收/銷量)、單車毛利潤(汽車業務營業收入-汽車業務營業成本)/銷量)粗略計算,比亞迪的單車營收為14.2萬元,單車毛利潤為3.39萬元。
比亞迪136億凈利潤、23.94%的汽車業務毛利率都創下歷史新高。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綜合毛利率方面,比亞迪在近四年幾乎實現了翻倍增長。
比亞迪近四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別為12.76%、13.51%、18.33%、20.01%,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在增收增利方面還是實現了不小的突破。
比亞迪近4年毛利率幾乎實現翻倍增長
這也說明比亞迪實現了業績大爆發。
并且截至今年前8個月,比亞迪累計賣車233萬臺,距離360萬輛的年銷目標,比亞迪僅剩近128萬輛,也就是說接下來4個月平均每個月賣車32萬輛就能實現目標,而目前比亞迪8月銷量已經突破37萬輛,實現全年目標壓力不大。
2024年比亞迪股東大會上,王傳福表示,比亞迪是根據中國市場的消費情況進行布局,目前中國市場平均汽車消費的客單價在16萬元左右,因此公司在這一價位上布局了多款車型。
而上半年,比亞迪掀起的價格戰也主要是在主流市場,王傳福更曾對外開麥稱,“卷是一個自然規律,不要焦慮,積極擁抱才能從競爭中走出來......產能過剩才有競爭,有競爭才卷,卷才能有技術的突破,產業的升級,優秀的產品才可以誕生。”
盡管如此,比亞迪還在朝著更高的目標,不斷沖擊。
在主流市場上,比亞迪正在擴充更多的產品序列,比如秦L系列、宋L系列、海豹系列,正在進入到更多的市場中,確保在主流市場的穩定領先位置。
而在高端化市場上,比亞迪布局了騰勢、方程豹、仰望三個子品牌,上半年三個品牌共計賣車11.2萬輛。
此外,比亞迪進一步豐富豪華市場產品品類。
成都車展期間,比亞迪汽車全新MPV產品夏實現全球首發,這款新車是比亞迪繼秦、漢、唐、宋、元之后,以歷史上的朝代命名的第六個產品系列,同時也是比亞迪王朝首款采用第五代DM技術的中大型MPV。
據比亞迪方面透露,夏預計售價30萬起,將于年內正式上市,全球銷售。
另一方面,比亞迪也在技術方面持續發力,在過去的幾年中,比亞迪在電動化領域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績,當下,比亞迪也開始將智能化作為核心的方向持續發力。
去年年底,王傳福確定智能駕駛成為公司核心戰略之一,今年年初,比亞迪正式發布了整車智能戰略,在智駕堅持多條腿走路,選擇自研,也選擇和華為這樣的供應商合作。
方程豹豹8搭載華為乾崑智駕ADS 3.0
而據36氪報道,比亞迪智駕總負責人楊冬生透露:“中低端車型,兩年以內就會搭載高階智駕”。
可見在智能化方面,比亞迪也正在快速跟進,并且憑借著銷量方面的優勢,有望快速完成數據采集,最終實現技術的躍升。
03.魏建軍擔子沉重,長城發展冷熱不均
雖然達不到比亞迪的規模,但長城汽車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半年營收逼近千億,凈利潤飆漲超四倍,趕超去年全年凈利潤。
同時,上半年長城汽車凈利潤的快速增長,也帶動了毛利率的提升,長城上半年實現20.74%的毛利率,比去年同期增加3.89個百分點,創下了7年來的新高。
長城汽車的毛利率曾經一度領跑中國車企,2005年起,長城汽車毛利率持續穩定在25%以上,2013年甚至飆漲到28.96%,不過自從2017年半年報開始,長城的毛利率開始低于20%,7年后長城汽車上半年毛利率又重新回歸20%以上。
可見長城汽車的戰略調整取得了成效,經營能力得到增強。
此前,在今年5月長城汽車股東大會上,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強調,如果長城汽車賺不了錢,其他企業也不可能賺到錢,并強調“長城汽車的財務一定是真實的”。對于賺錢,老魏信心滿滿。
而之所以實現利潤大幅增長,長城汽車在財報中指出了原因,海外銷售增長和國內產品結構的進一步優化,換句話說,出海+坦克品牌銷售進一步提速。
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實現56萬輛銷量,同比增長7.79%,而海外銷售20.15萬輛,同比增長62.59%,占據總銷量36%。
而在長城汽車產品結構優化的過程中,最大的功臣就是坦克品牌,在今年上半年,坦克品牌累計銷售11.57萬輛,同比增長98%,占總銷量比重為20.73%。
并且在今年激烈價格戰中,長城新款坦克400 Hi4-T卻逆勢上漲,相較老款車型漲價6000元。單車均價的提升和海外出口規模的擴大都助力長城汽車凈利潤進一步增長。
不過,品牌發展冷熱不均也是長城汽車面臨的一大困難,長城仍然背負著沉重的銷量壓力。
長城魏牌新能源半年累計銷售2.02萬輛,雖然同比實現增長超4成,但總體基數較低,銷量貢獻較小。
占據銷量超一半的長城哈弗半年銷售29.7萬輛,同比增長僅0.17%。
長城皮卡半年累計銷量僅為9.2萬臺,相比去年同期下跌10.41%。長城歐拉下滑最嚴重,2024上半年銷量為3.2萬臺,同比下跌33%。
這也導致長城汽車上半年的銷量無論是數量還是增速都和比亞迪、吉利相比差距很大。
結合長城汽車190萬臺的年度銷量目標來看,長城汽車上半年的達成率還不足30%,今年前8個月完成度也才不到四成。
而對于銷量壓力,魏建軍此前多次表示:企業的發展不能只看銷量,更應該多維度評價。
同時在魏建軍看來,長城汽車的問題出在缺少營銷、不會賣車上。于是可以明顯看到,最近半年60歲的老魏頻繁親自上陣,開直播當網紅。
4月魏建軍在保定直播,測試魏牌藍山智駕版的城市NOA,5月又開直播為新一代哈弗H6站臺;6月魏建軍親自駕駛魏牌藍山智駕版,開啟全程直播。8月魏建軍時隔6年重返發布會舞臺,走到聚光燈下為全新藍山站臺。
從一系列動作來看,長城也是著急了,不過雖然長城銷量壓力大,但盈利水平確實拔高不少,就這點來看,長城這份半年報的含金量是足夠的。
04.吉利新能源轉型壓力大,動刀研發體系
民營造車三強中,吉利汽車第一個公布了半年業績。
吉利汽車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073.05億元,同比增長46.62%;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增574.7%至105.98億元。
而吉利汽車控股執行董事、吉利汽車控股行政總裁桂生悅在業績發布會上強調:“這些成績證明,吉利已經扭轉了過去幾年較為低迷的局面,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實現幾年前的戰略規劃。他將其形容為‘重現輝煌的曙光’。”
雖然漲勢迅猛,但吉利的扣非股東應占溢利和股東應占溢利存在約72億的差距,這意味著上半年吉利收到了高昂的投資收益。
有消息指出,這一巨額投資源于,吉利此前將其子公司極光灣公司注入Horse Powertrain,完成后持有Horse Powertrain的33%股權。
根據港股的財務規則,此筆交易視為吉利汽車出售了極光灣67%的股權,這部分股權對價被記入吉利汽車利潤表,計為76.6億元收益,這也意味著吉利汽車半年超百億元的凈利潤中靠賣車實現的盈利或許沒有那么多。
不過,在銷量方面,吉利汽車確實實現了較大突破。吉利汽車今年上半年累計銷量為95.6萬輛,同比增長40.98%。
銷量猛增給吉利帶來極大的信心,吉利汽車甚至宣布將年度銷量目標從原本的190萬輛提升至200萬輛。
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還對新目標進行了分解:國內市場,吉利品牌銷量115萬輛、領克品牌銷量27萬輛、極氪品牌20萬輛;海外市場,吉利品牌及領克品牌共35萬輛、極氪品牌3萬輛。
除了車賣得更多以外,吉利汽車的盈利能力也在同步增加。
吉利汽車和長城一樣也是反對價格戰的一方,桂生悅強調,汽車行業不能打價格戰,“價格低到不能盈利,將大大損傷企業的根基。”
而上半年吉利單車銷售收入從10.1萬元增長至10.5萬元,毛利率從14.4%提升至15.1%。
雖然漲勢喜人,但目前吉利汽車也面臨兩大難題,即新能源轉型相對較慢、汽車出海壓力大。
一方面,相比于已經放棄油車兩年半的比亞迪,吉利汽車目前的銷量仍然以油車為主。
上半年,吉利燃油車實現銷量63.55萬輛,占總銷量的66.5%,實現了20%的增長,并成為燃油車自主車企銷冠。
這也反映了吉利目前對于油車太過依賴,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將更加龐大,燃油車業務占比將日趨減小,在國內汽車集團瘋狂改革的當下,留給吉利汽車轉型的時間不多了。
另一方面,吉利面臨的出口壓力也愈發加重。
上半年吉利出口銷量為19.7萬輛,同比增長了67%,占總銷量的兩成。而吉利內部已經把全年出口銷量目標從33萬輛調高至38萬輛。
吉利集團正在向海外要銷量,目前吉利品牌在東歐等市場進行了重點布局,領克也瞄準了歐洲發達國家,極氪也已進入瑞典、荷蘭等國家。
但是根據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吉利被加征的關稅為19.3%,略高于比亞迪17%的稅率。
關稅增加無疑會對吉利在歐洲的銷售產生較大的影響,對此,吉利正在部署和探索本地化生產。
而就在發完半年業績不久,吉利的一系列大調整動作也正式開始了。
據36氪報道,吉利正在掀起大規模整合,幾乎涉及吉利旗下所有乘用車的研發業務,覆蓋吉利中央研究院和各子品牌背后的智駕、座艙、電子電氣架構、整車平臺等團隊,甚至是后端的采購和供應鏈。
而吉利這場轟轟烈烈的的改革,由董事長李書福親自坐鎮,總裁安聰慧親手操盤,吉利集團高級副總裁、協同創新中心總經理沈源也將上任吉利集團CTO,指導集團研發業務。
相比此前吉利集團業務品牌紛雜的局面,如今重新大整合可以說是采取了“計劃生育”的辦法,是吉利為提高集團組織效率、加快新能源轉型的大膽嘗試。
05.結語:民營車企三強分化加劇
借助新能源車和出海的增長勢頭,比亞迪、長城、吉利都交出了一份看上去不錯的半年業績,但當下也都各自面臨難題。
長期來看,比亞迪面臨的挑戰是保證自身在主流汽車市場的競爭力,持續帶動高端市場銷量爬升。而對于吉利和長城來說,加快轉型,提升在新能源市場上的占有率是首要任務。
但大象起舞絕非易事,下半年中國車市依然充滿變數,面對即將迎來的“金九銀十”銷售旺季以及年終促銷戰,民營造車三強能否再次創下佳績值得期待。
2024年全年,民營造車三強將繼續引領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最后市場格局會如何變化,只能等時間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