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2月以來,隨著DeepSeek的橫空出世,國內再度掀起人工智能的應用浪潮,特別是在醫療領域內:首個重癥醫療大模型、首個罕見病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首個腹膜透析大模型、首個兒科大模型以及數智超聲大模型等紛紛亮相。這些改變標志著,一場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為新切入點的“AI+醫療”風暴正在醞釀。
早在此輪大模型風潮出現前,國內的“AI+醫療”已經歷了多年發展。而在以往,產業的商業模式極不成熟,絕大多數互聯網醫療公司在享有科技獨角獸聲譽的同時,也免不了落入“融資-燒錢-虧損”的循環。同時,AI的應用似乎也總局限于“開藥”“續方”的狹隘想象。不過,發展至今,產業中原有的商業模式已被更新,AI+醫療領域已經誕生了更有說服力的階段性成果。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深耕多年后,微醫控股已經先行轉向了“AI+醫療”賽道,并伴之以自身商業模式的升級,實現了AI醫療服務在診療服務乃至健康管理全流程的覆蓋。目前,該企業獨家打造了按人頭及按價值付費的模式,向更廣闊的基層提供健康管理會員服務。作為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提供商,按2023年的收入規模計算,微醫控股已經登頂國內AI醫療服務行業。若是再結合企業目前的收入增速來看,微醫控股的未來極富想象力。
創收能力顯著增長
據業內人士透露,微醫控股的天津人工智能總醫院2024年度總收入已邁入50億元大關。這一創收數據在“AI+醫療”領域內遙遙領先,是目前“港股醫療大模型第一股”訊飛醫療2024年7.34億元營收的七倍。
此前的2024年12月31日,微醫控股(全稱“微醫控股有限公司”)公布招股書,宣布啟動港交所上市計劃。
微醫天津人工智能總醫院是微醫控股創造的一種“AI新物種”。它扎根于微醫控股長期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積淀,以AI 驅動升級,2022年在天津互聯網醫院的基礎上建設而成。
自2020年開始,微醫與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開啟了“天津數字健康共同體”專項醫改工作。2022年以來,由微醫天津人工智能總醫院牽頭,協同全市27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000余站點及衛生室共同組建的天津AI數字健共體也在逐漸長成。天津人工智能總醫院扮演著前述基層醫療聯合體總健康負責、總技術賦能、總績效統籌的角色。
天津人工智能總醫院收入突破50億元大關表明,在微醫控股的賦能下,有大量的患者不僅來到了基層醫療機構就醫,還成為了這些醫療機構的簽約會員。據了解,在天津健共體之中,已累計有60余家虧損的基層醫院實現盈利。
“天津模式”是微醫控股近年來發展的重要成果。微醫天津人工智能總醫院也成為標志案例。這個案例不僅僅意味著AI帶來技術革新,更是一項重要的商業突破,它不僅代表了早期那些將AI全方位應用在醫療之中的設想正在逐步實現,也意味著AI+醫療的商業想象空間還可以持續擴充。
微醫控股的“天津模式”建構了具有競爭力的商業閉環。此前,互聯網醫療盈利困難,表現在企業投入巨大的同時,缺乏可持續創造商業獲益的有效手段。微醫控股的成功之處在于通過按人頭及按價值付費的模式,吸納了大量的會員,并實現了收入規模的連年快速提升。
深入分析這一模式可以看出:一方面,它服務了數量眾多的患者,依靠龐大的會員數量穩住基本盤,當然,這部分業務的毛利率較低;另一方面,在擁有眾多數量的簽約會員后,微醫控股也在為自身導入更強勁的發展后勁,龐大的會員數量為企業后續開拓高利潤率的增值業務奠定基礎。
目前,天津市健共體已為約100萬會員提供多病種及糖尿病管理服務。這展示的正是微醫控股創造商業價值的可能性。
從時間節點上來看,微醫在天津初推出按人頭付費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會員服務時間是2022年。也就是說,在不足三年的時間內,以這一業務為開端,就已經吸引了100萬健康管理會員簽約,業務的擴張速度和成長性可見一斑。在糖尿病之后,微醫控股現階段也將疾病管理的工作推廣至了更多病種管理,這也必然會進一步支持業務大盤增長。
據微醫控股招股書,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的收入達18億元。其中,來自健康管理會員服務的收入為10.32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來自健康管理會員服務的收入在一年內增長了近7倍。
所謂“來自健康管理會員服務的收入”,正是指按人頭及按價值付費的模式。這一數據的強增長再次印證了微醫控股的業務正在高速發展。微醫控股也是國內唯一一家提供此類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按人頭總額付費的健康管理作為AI健共體的基礎商業模式,不僅能實現保本微利,憑借著與廣泛醫療機構、用戶形成的深度服務關系,這種商業模式在精準獲客、風控、高效履約等方面也具有強大優勢。它不僅在面向C端、B端的業務中打開更加廣闊的增值服務市場,還有助于企業在生態能力方面的釋放,進一步提升商業可能。
內嵌智能體共同發力
按人頭總額付費的健康管理是AI健共體提供的基礎服務,引入AI工具對簽約會員開展高質量的健康管理是該業務的核心運行模式。在微醫天津人工智能總醫院的運營中,現階段嵌入的五大智能體分別為AI醫生、AI藥師、AI檢查、AI健管、AI智控。
通俗理解,這五大智能體相對應的功能分別是:協助醫生接診問診;協助高效審核處方、支持藥物供應;協助開展檢查及報告解讀;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建議;以及幫助區域醫保管理部門及醫院降低欺詐騙保風險、提升醫?;鹗褂眯?。
在中國,長期存在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和分布不均的問題,基層醫療的健康服務能力客觀上處于弱勢地位。在2019年,時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曾公開表示:國內醫師過度集中在大城市三甲醫院,城鄉基層特別是農村和偏遠山區醫師數量十分有限。同時,國內的藥物供應、檢驗檢測能力也存在分布不均的狀況。
“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的中國醫療資源分配現狀,也為微醫控股五大智能體在基層醫療領域內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
以AI醫生為例,在微醫控股提供的AI醫生智能體輔助下,醫生可以快速查閱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既往的疾病史、診斷史,幫助其更清晰全面地了解患者狀態。同時,AI醫生智能體也能輔助醫生開展疾病診斷,適時提供一些疾病診斷的方案建議。由于AI醫生智能體的背后蘊含了頂尖專家團隊的專業經驗以及醫學領域最新的疾病診療方案,它還能促使基層醫生開展規范化診療,提升診療及用藥方案的合理性和經濟性。
在健康管理領域,AI健管智能體能幫助健管師對患者開展更精細的健康管理服務,來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管理,不僅能提升患者愈后和生活質量,也能進一步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比如減少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穩定病情、阻礙疾病向更嚴重的狀態發展。
目前來看,微醫控股在此方面成效顯著。比如,在糖尿病管理中,截至2024年6月底,微醫控股在天津市44.2%的在管糖尿病會員達到了正常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較截至2023年1月底的17.8%有顯著改善。另外,血壓達標率由19.5%上升至61.5%,血脂達標率由24.8%上升至27.9%。目前,微醫控股的AI健管團隊單名健管師服務人數已經從550人增長至約2000人的規模。
另外,在五大智能體之中,AI智控承擔一項“直接守衛醫保資金”的任務。它能在醫生開具不合理的醫保處方之際做出提示。比如,醫生處方的藥物與患者的疾病診斷內容不相符,藥物的處方量超過醫保的報銷范圍,單一藥物的某項副作用可能會對合并癥患者造成反向刺激等等。
可以看出:AI智控不僅能夠攔截醫生的“大處方”,減少過度檢查和過度用藥行為,也能進一步提升基層的醫療能力,校正部分不科學的處方習慣。數據顯示,天津市健共體應用AI智控后,截至2024年6月底,醫保拒付率由2021年同期的約0.52%降低至約0.04%。
打造AI醫療全流程閉環
從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微醫是國內最早一批的互聯網醫療企業。2015年,微醫便首創了國內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微醫當前“天津模式”的開創也離不開前期基于天津互聯網醫院的實踐。
早在2017年,微醫控股便開啟人工智能+醫療的產業研發,并與浙江大學合作建設睿醫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以推動醫療健康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應用。如今,天津市健共體等場景規?;瘧玫谋闶瞧溲芯砍晒?。從商業結果上看,微醫控股研發的醫療大模型也是國內為數不多完成創收能力驗證的大模型。
作為最專業的AI應用場景,醫療行業既渴望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對人工智能的準確性、穩定性等提出了嚴格要求。只有結合豐富、準確的醫療數據和有效、先進的模型訓練和工具開發方案,才能打造出真正可靠、泛用和能夠產生業務價值的人工智能臨床診療解決方案。
迄今為止,微醫控股已有四項自主研發的大模型深度合成算法完成國家網信辦備案,在數據、內容、算法等方面,為微醫控股形成行業領先的醫療大模型提供安全合規支撐。微醫醫療大模型采用多基座模式,整合外部通用大模型形成行業推理引擎基座,同時自研技術,聚焦于深度融合臨床真實診療數據與臨床決策路徑,如與國家級專家團隊合作形成了獨有的醫學規則308類1.3萬條專病慢病醫療規則、47萬條合理用藥規則、377類222萬條醫藥保審核規則等,將醫學嚴謹性嵌入AI決策全流程。它無論是在醫學知識問答、醫學語言生成,還是在復雜醫學推理、醫學語言理解和醫療安全和倫理等評測維度均有突出表現。
通過多基座模式,微醫醫療大模型構建了從“開放探索”到“精準鎖定”的智能決策鏈路,確保循證合規,從而實現大模型臨床應用的突破。例如,前述AI醫生的輔助診斷系統目前已覆蓋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四類國家重大慢病,有效將大專家的能力“平移”給基層醫生。
微醫醫療大模型多次登頂國內權威醫療大模型測評平臺CMB(Comprehensive Medical Benchmark in Chinese)和MedBench榜單。在醫療大模型的支持下,微醫的五大AI醫療智能體發揮出了巨大功效。將AI醫療能力應用到基層醫療服務的全流程,打造切實可靠的人工智能臨床解決方案,也是微醫控股與其他AI+醫療企業在業務層面的顯著差異。
囯內投身AI+醫療的企業,大多數聚焦于AI能力在醫療服務中的診前、診中階段的應用,如醫療圖像識別、人工智能制藥研發、人工智能輔助康復設備研發生產等。大量醫院接入Deepseek等先進大模型時,目前也僅是將之作為讓病人進行預先自診或為醫生提供病歷文字優化等服務的工具。與此不同的是,微醫控股并不局限在利用AI能力強化醫療服務某個單點能力的業務模式上。它更關注的,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醫療行業的所有參與者,包括患者、醫院、醫生、醫保基金實現四方共贏的結果。
如今的微醫控股,已經完成了AI醫療線上線下全流程的商業閉環。在健康需求越來越高漲的今天,在人工智能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今天,一個AI醫療的新故事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