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dTrend醫趨勢
2025年開年以來,MNC中國高管變動頻繁。
從武田中國總裁單國洪加盟百濟神州、默沙東中國總裁田安娜卸任,到阿斯利康全球腫瘤業務Dato-DXd及肺癌事業部的負責人賴明隆離任、原阿斯利康中國呼吸消化事業部總經理劉謙出任愛施健中國區總經理、原阿斯利康中國區副總裁陳曦博士(Dr. Stefan Chen)出任泰利福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再到禮來三位關鍵高管同時發生了變化、前諾和諾德高管張一帆加入丹麥靈北擔任中國區總經理、強生中國區副總裁、首席數字官戴鷹離職......
時代就是這樣走到一個又一個路口,世界正在進入到一個大變革時代,MNC所面對的不確定性從未如此繁復而又性命攸關。
面對醫保控壓、集采深化、本土競爭白熱化、創新支付挑戰以及全球戰略調整的多重擠壓,MNC在中國市場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在華之路,究竟往哪里走?
與MNC同步,本土藥企也進入新一輪“人事周期”。
年初,熱錢涌入醫藥。受BD拉動,經歷近半年的股價拉升后,港股和A股創新藥板塊6月中旬迎來回調,變動更為明顯。
有老牌藥企董事會重組、創始人退居幕后,有國資在經歷整合陣痛期,隨之而來的人事激蕩往往更為矚目,危機時刻的領軍人物被投注了較高期待,以期帶領企業重回昔日輝煌。
這波高管變更潮,未來還將持續。
01、外企中國“高管變更潮”十字路口的戰略重構
今年以來,強生、默沙東、諾和諾德、諾華等跨國藥企發生高管職位變更,均涉及中國。
表面上看是人事調整,更深層的邏輯則是對中國醫藥市場結構性變化的回應。
在外部環境快速變化下,強生中國正在進入新一輪戰略重塑與本土領導層重建周期,其組織形態變化提供了MNC從“全球復制”到“本地解構”的轉型樣本。
6月9日,強生醫療科技內部公告稱,中國區副總裁、首席數字官戴鷹將于6月30日正式離職,隨后其加入飛利浦,擔任新設立的大中華區創新負責人,強生中國研發團隊負責人Joanna Wan將暫時肩負起數字化團隊的領導職責。
除戴鷹外,2024年多以來,強生中國區多個領域經歷了關鍵人事變動:
外科事業部:3月,Tulio Oliveira 接任中國區總經理,此前擔任全球吻合器業務負責人;
人力資源:4月,陳艷麗出任中國 & OneHR 區域負責人,加入前任職于羅氏;
公司管理層:4月,強生中國區主席宋為群宣布離任,7月由周敏濤接任中國區總裁;
心血管與對外事務:8月,心血管及市場準入負責人陳楚暉提出辭呈,由周敏濤過渡接任。
從首席數字官到外科、HR、管理層、心血管等核心部門負責人接連更替,強生中國正經歷深刻的“本地化”重塑周期,朝著更靈活、更貼近本土市場的“解構”轉型。
另外,隨著國家醫保控費政策逐步深入,尤其是集采擴圍后,部分跨國藥企在華市場增長失速,而默沙東完成失速下的區域協同與業務聚焦。
5月29日,默沙東全球高級副總裁、默沙東中國總裁田安娜卸任中國總裁一職,返回歐洲任職。接替她的是默沙東日本總裁和代表董事Kyle Tattle。
此次中國區負責人變動前發布的財報顯示,其第一季度中國區營收大幅下滑62%,在全球業務中占比跌至5%以下;2024年,默沙東中國區全年營收同比下滑20%(53.94億美元)占全球業務比重降至9.4%。
亞太核心區域負責人調整,或預示著默沙東將進一步增強對區域協同的重視程度。不僅如此,面對集采壓力,默沙東取消成立20年的糖尿病事業部,進行業務瘦身與資源重新聚焦。
諾和諾德由于股價震蕩、GLP-1類藥物臨床試驗表現不及預期,再加上業績影響,明星產品遇阻,其中國區選擇押注商業化創新,挖掘GLP-1市場潛力。
5月16日,諾和諾德全球CEO周賦德(J?rgensen)卸任。3月底,諾和諾德罕見病業務部負責人牛燕來被任命為新興事業部企業副總裁,領導諾和諾德中國新興事業部團隊。此外,前任韓國總經理Sasha Semienchuk將于4月1日起擔任諾和諾德大中國區市場部企業副總裁。
諾和諾德在Q1財報中直接指出,在中國糖尿病市場的GLP-1類藥物處方份額已從3.6%下滑至3.2%。此輪諾和諾德中國區調整重點是想挖掘GLP-1糖尿病產品線在中國市場的的潛力,并且在支付困局下,諾和諾德轉向商業化渠道創新。
相比之下,諾華自啟動“純創新藥企”轉型后,其中國區調動,圍繞匹配“純創新”戰略的專業化布局。
5月1日起,諾華中國腫瘤治療領域肺癌領域和實體瘤產品組合原負責人徐薇,開始接任諾華中國眼科、移植及中樞神經治療領域負責人,并將加入國際業務部中國管理團隊;4月,諾華中國眼科、移植及中樞神經治療領域原負責人王嘉接任中國免疫治療領域負責人一職。其中徐薇的調動契合其早年眼科背景,重點培養罕見病藥物上市經驗的人才。
其實可以看出,這場席卷MNC中國區的高管變更潮下,一眾企業為尋求破局、重塑在華競爭力而進行戰略試水。不同的調整方向,揭示了MNC對中國市場未來路徑的差異化判斷與押注。
02、“18個月魔咒”
一眾MNC高管選擇“回流”,老牌本土藥企,陸續成為大佬們的新流向。
6月,原武田制藥全球高級副總裁、武田中國總裁單國洪加盟百濟神州;4月2日,阿斯利康原全球高級副總裁馮佶正式入職恒瑞醫藥,擔任總經理兼首席運營官。
很顯然,這些人才的回歸,能夠快速、顯著補強傳統藥企的實力,這或許與當下火熱的BD也密不可分。
BD推動著國內藥企在創新藥的研發、商業化進程中,對于具備國際化視野、熟悉海外市場規則、擁有豐富 BD 經驗的人才的需求。
這不是個例!國內創新藥企都在爭搶BD候選人,此前的江寧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江寧軍進入恒瑞負責臨床研究和商務拓展工作之后,恒瑞過去三年共完成9筆對外授權交易?,總交易金額超過140億美元,甚至引領了國內創新藥出海的模式:NewCo。
相比入MNC,本土藥企如今的創新生態以及BD環境,吸引著外企高管躍躍欲試。而對于本土藥企而言,引進人才、補足短板,這可能也會是未來更多傳統藥企的故事。
另一方面,天價年薪也是吸引力。
據《2022人才市場洞察及薪酬指南》顯示,海外藥企高管跳槽本土藥企,薪酬漲幅最低30%以上,最高甚至超過50%。
當然,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引進人才,都只是一個新的開端。某種程度上,在引進這些大佬的同時,也是對企業更深層次重塑的一個開始。
但是,MNC高管“回流”之路并非都是一帆風順。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五年間選擇“回流”的近百位海外藥企高管中,目前有超過一半都已離職再就業,有的像錢巍一樣重新回歸外企,有的則是再度本土跳槽,如從羅氏出走的韓凈,3年內就先后任職了3家本土藥企。
國際獵頭公司史賓沙曾發布過一項調研,結果顯示,企業在引入人才后,0到18個月的離職率高達70%,這意味著如何打破人才“落地”魔咒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03、本土“大換血”
與MNC同步,本土藥企也進入新一輪“調整周期”。僅6月份,便有十多家醫藥企業公布高管變動,華潤系、國藥等央企領銜。
先是華潤系,6月19日,華潤醫療董事長更替,于海接任。隨后,6月24日,華潤三九黃先鋒辭去副總裁一職、昆藥集團聘任賀明為副總裁;6月25日,華潤雙鶴副總裁姚東晗因工作安排原因辭去副總裁職務。
其人員調整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并購整合、業務聚焦推動高管換血(如華潤三九部分高管進入天士力和昆藥集團);醫保控費、集采等政策因素導致成熟品質量價齊跌,倒逼管理層優化(如華潤醫療)等。
6月21日,國藥集團發布公告稱,包括公司代行董事長在內的3位高管離職。
其中,因退休原因,蔣昕辭去董事職務,同時一并辭去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公開資料顯示,蔣昕自2024年11月起代行國藥集團董事長,到目前任職不足一年,便因退休卸任。此前,公司董事長姜修昌、董事劉勇、李曉娟均提交書面辭呈。
除了央企外,本土創新藥企中不乏,董事會重組、創始人退居幕后......
6月24日,復星醫藥新一屆管理團隊正式亮相。公告顯示,陳玉卿任董事長,文德鏞任副董事長,關曉暉任聯席董事長,組成公司核心領導層。此次調整中,劉毅由高級副總裁升任CEO兼總裁,成為公司運營的關鍵人物。資料顯示,劉毅擁有深厚的醫療器械背景,2015年加入復星醫藥后一直負責相關業務板塊。
此次換屆中,復星醫藥高管團隊呈現顯著國際化特征。新任聯席總裁王興利曾擔任諾華研發負責人,其加入被視為復星加速全球化布局的關鍵一步。
6月20日,中藥龍頭企業康緣藥業發布公告,創始人肖偉因個人原因辭去董事長職務。此次人事變動發生在公司業績下滑背景下。
康緣藥業2024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9.86%,歸母凈利潤下降15.58%。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下滑趨勢仍在延續。其股價從2024年到如今已經縮水23%,市值只有85.72億元。
回頭來看,本土醫藥這一輪“大換血”,是政策、市場、企業戰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