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藝
商用車智能化企業銳明技術(002970.SZ)近日交出了上市后最佳中期業績預告,同時,公司董事長提議實施每10股派現不低于4元的中期分紅方案。
然而,兩大好消息發布后,銳明技術股價7月11日逆市下跌超5%,過了一個周末依然沒有緩過來,7月14日繼續跌0.83%,報收46.81元/股,年內股價累計跌1.72%,最新市值84億元。
為何市場對靚麗的業績和分紅均不買賬?在分紅的同時,銳明技術還公布了港股募資計劃。若公司完成港股上市,將一定程度上稀釋A股股東權益。
高管、大股東高位減持是市場近期對銳明技術擔憂的另一原因。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公司目前無實際控制人,但股東們在上半年抱團高位套現了4.60億元,這影響著投資者心態,也對二級市場股價走勢形成一定沖擊。
界面新聞記者致電銳明技術,公司證券部人士稱,歐盟新法規要求帶動了公司前裝業務的增長。同時,公司加速海外業務拓展,港股上市意在國際化發展,與境外資本對接。
歐盟新規引爆前裝業務
業績預告顯示,銳明技術2025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90億元至2.20億元,同比上升53.64%至77.90%。這是公司上市以來最好的半年報表現。
與一季報1.01億元的歸母凈利潤相比,銳明技術二季度的盈利中值(1.04億元)與之基本相當。也是公司首次連續兩個季度單季歸母凈利潤超過1億元。
不過,從過往年份來看,銳明技術二季度業績通常大幅好于一季度,因此,這份業績預告雖刷新了紀錄卻并未超出預期。

銳明技術是一家為貨運、出租、公交等商用車提供物聯解決方案的企業。公司業績增長有兩大原因,海外業務的快速增長和前裝業務的大幅增長。這兩部分業務銷售占比提升,且均是高毛利率業務,因此公司業績增長顯著。
從區域來看,銳明技術往年國內外營收各占約一半。去年國內市場增長更優,貢獻營收14.89億元,同比增長超過80%,占比上升至53.62%;而國外市場同比增幅約46%,營收12.88億元,占比降至46.38%。
今年上半年,海外市場需求爆發,拉動銳明技術營收增長的動力又轉向了海外業務。這種需求的增長是由政策所拉動的。
“主要是歐盟新法規要求汽車出廠前需要加裝智能化產品,這帶動了前裝業務的增長。”銳明技術證券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Vision Zero”(零事故愿景)正成為國際交通安全戰略的重要方向。歐洲、美洲和亞洲相繼出臺更嚴格的商用車安全標準,要求車輛配備智能駕駛輔助、盲區監測、緊急制動等安全技術,以期逐步消除交通事故導致的死亡和重傷。
去年尤其是歐盟的強監管政策落地。歐盟GSRII系列法規要求新車上牌自2024年7月開始強制配備行駛區域信息提示系統、盲點信息提示系統等智能化產品。
銳明技術今年國外營收占比或將反超國內市場。界面新聞記者發現,這種轉變對公司業績增長十分有益,從過往三年數據來看,公司國外毛利率遠超國內市場。
2022年至2024年,銳明技術國外市場的毛利率均超過50%,而國內市場毛利率此前還曾有超過25%的時候,到了2024年已經跌破了20%。
去年,公司毛利率剪刀差在擴大,國外市場56.04%的毛利率是國內市場(18.25%)的約3倍,公司整體凈利潤增速在加快。

“我們國內市場也不會放棄,還是會繼續發展的。國內是我們的實驗田,人力、研發等各項成本在國內做,同樣的模式再復制到海外,因此海外的成本就會下降很多。”公司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這也解釋了為何國外市場毛利率遠高于國內的現象。
從具體業務來看,歐盟新法規主要影響的是銳明技術前裝業務。然而界面新聞記者發現,這一業務在過往在公司貢獻營收并不高。
前裝業務在2024年營業收入增長超過一倍,但尚不過億,只是從4,410.74萬元增長至9,694.78萬元,占總營收比例僅3.49%。
由于體量較小,銳明技術從未披露過前裝業務的毛利率數據。公司證券部人士也對界面新聞記者稱,“目前未掌握前裝業務的毛利率數據”。
“前裝業務是我們的新興業務,”銳明技術證券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公司業務出海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跟著國內汽車廠商出海,另一種是在當地找廠商合作。
“我們對今年在歐洲商用車前裝市場的突破充滿信心。”據銳明技術董秘張炯介紹,公司歐洲商用車前裝業務主要憑借兩大核心產品展開布局。其一,是歐標補盲類產品,并逐步拓展至商用車電子后視鏡領域;其二,是商用車AEBS(緊急剎車系統)產品。
因基數小,此業務能否突破10%的營收占比,進而達到披露毛利率的標準,還有待中報揭曉。

中期來看,因政策的推動,如無意外,銳明技術海外業務和前裝業務增長通道已打開。
財通證券研報顯示,銳明技術預期歐盟新法規落地后將每年產生約50萬套智能化方案的需求。該機構按單臺車整套約2000-3000美元進行估算,該部分市場空間大約為每年10-15億美元。
海外產能能否跟進需求的增長?“海外主要是越南的工廠在供貨,越南工廠二廠今年已投產。”對此,銳明技術證券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稱,公司正大力發力海外業務,也有計劃增加海外的產能布局。
“公司去年便在南美巴西等地進行了供應鏈調研,計劃適時通過工廠內合作模式建立生產線,以供應南美和北美市場。”董秘張炯今年5月表示,此外,公司也在考慮東南亞其他地區、中東甚至美國本土的投產可能性。
為何股價與業績背離?
業績出現峰值,但銳明技術二級市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業績披露次日,公司股價單日大跌5.09%。
銳明技術連續兩日資金凈流出,尤其是7月11日主力資金凈流出7124.58萬元,單日凈流出額創2023年9月以來新高。
為何股價與業績背離?
首先,受H股上市計劃影響。
近期多家內地公司赴港上市,銳明技術也有此打算。7月11日公司公告,正籌劃香港聯交所上市事項。
然而,銳明技術資產負債率不高、貨幣資金充裕、現金流表現較好,故融資緊迫性存疑。界面新聞記者查詢發現,公司自2019年上市以來,除IPO募資8.21億元外,公司并未有過其他再融資行為。
“主要是因為公司海外業務比較多,要向國際化發展,與境外的資本也是要加強對接的。” 銳明技術人士回應界面新聞記者。
加速海外產能布局或許也是赴港募資的原因之一。對募資可能的用途,上述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稱,現在H股上市還處于前期階段,很多細節沒有確定,關注后續公告。
赴港上市在利好公司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會稀釋A股股東權益。
此外,矛盾的是,計劃H股上市募資的同時,銳明技術又要高比例現金分紅。
銳明技術公告,公司收到董事長趙志堅的2025年中期分紅提議,擬每10股派現4元(含稅)。
過往這家處于發展期的公司分紅率極高,上市以來年年分紅,哪怕是在2022年虧損1.47億元的背景下,公司依然拿出了3,459.92萬元來分紅。
據統計,公司上市以來累計實現凈利潤8.07億元,累計現金分紅5.42億元,上市以來平均分紅率高達67.11%。
此次又提出中期分紅。銳明技術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公司響應政策,回報股東。

銳明技術是一家無實際控制人的公司,持股比例最高的兩位股東是公司高管。截至2025年5月23日,趙志堅持股比例22.94%,總經理望西淀持股比例16.07%,第三大股東為嘉通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嘉通投資),持股比例14.80%。
趙志堅和望西淀本為銳明技術實控人,二人在2022年12月一致行動人協議到到期終止,公司變更為無控股股東及實控人狀態。
因此,分紅獲益最多的也是這些高管大股東們。
其次,無實控人下的“減持潮”。
不僅分紅拿大頭,趙志堅、望西淀和嘉通投資上半年還出現抱團減持行為。
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2月25日至5月23日,趙志堅、望西淀和嘉通投資合計減持了銳明技術912.89萬股,占總股本比例的5.13%,套現金額4.60億元。
減持價格為公司股價的階段高位。其中大宗交易通常為折價交易,但界面新聞計算,三位股東減持均價為50.37元/股,高出公司最新股價。

這不是上述股東首次減持,趙志堅、望西淀二人在2023年7月13日至20日各減持了銳明技術總股本的1%,合計套現1.15億元。
此前,時任董事、副總經理劉文濤,監事蔣明軍,董事劉紅茂,董事、副總經理劉壘,董事、副總經理、董秘孫英等董監高在任期間均有過減持行為。
最熟悉公司業務情況的高層們的持續減持影響著市場信心,銳明技術股價走勢相應承壓。
北向資金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同樣大幅減持。其2025年一季度期間減持了銳明技術股份427.81萬股,期末持股數量降至230.92萬股。
再次,來自北美地區的風險。
美國的關稅政策變化一度波及銳明技術。公司股價受此影響在4月期間出現連續三個跌停。
“2025年一季度美國市場收入占公司整體營收比例已降至不足15%。”在業績交流會上,銳明技術高管透露。
公司稱,公司越南制造中心于2023年投產運營,實現本地化生產制造,從一定程度上能夠規避中美之間的關稅問題。
前裝業務市場空間正打開,銳明技術新的業績增長點在形成。基本面向好的同時,如何能穩住投資者信心是公司需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