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周小飏
德國工業巨頭蒂森克虜伯的電梯業務易主了。
為拯救公司的下滑業績,2月27日,蒂森克虜伯決定將電梯業務以172億歐元的價格,出售給安宏資本(Advent)與盛峰公司(Cinven)的聯合財團。
這較此前市場預估的155億-160億歐元價碼,高出約一成。
蒂森克虜伯將利用其中的12.5億歐元,購買電梯業務的少部分股權。其他出售所得,用來改善公司的財務和債務壓力,尤其是改善嚴重拖累公司盈利的鋼鐵業務。
根據2020財年一季度(2019年10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財報,蒂森克虜伯的息稅前利潤(EBIT)為5000萬歐元,同比劇降76.96%。
其中,電梯業務的息稅前利潤為2.28億歐元,是該公司最吸金的業務。歐洲鋼鐵業務則虧損1.64億歐元,與前一季度相比,虧損額擴大2.64倍。
上述交易預計今年6月30日完成。
蒂森克虜伯由蒂森公司和克虜伯公司于1999年重組而成,業務涵蓋鋼鐵、自動化、材料和工程等。蒂森公司和克虜伯公司均有著悠久歷史,前者成立于1871年,后者成立于1811年。
有著200多年輝煌歷史的蒂森克虜伯,最終走了一條“合久必分”的道路。
它近期的轉型之路持續了約九年,起始于赫辛根時代的“去鋼鐵化”,后將公司“一分為二”成材料公司和工業公司,如今又拆分賣掉了電梯業務。
自2018年7月起,蒂森克虜伯因分拆陷入了業績和人事動蕩,持續了近兩年。在這其中,擁有蒂森克虜伯18%股份的激進股東Cevian,扮演了關鍵角色。
激進股東們對股價和收益的要求,等不及巨無霸緩慢的轉型與改善業績。
2019年5月,蒂森克虜伯與印度塔塔合并歐洲鋼鐵業務的計劃,未能通過歐盟的反壟斷審查。此后,出售最值錢的電梯業務,成為蒂森克虜伯沒有選擇的選擇。
目前,處于全球第一梯隊的電梯巨頭為美國奧的斯(Otis)、瑞士迅達(Schindler)、日本三菱(Mitsubishi Electric)、芬蘭通力(Kone)和蒂森克虜伯。
此前,芬蘭電梯巨頭通力擬斥資170億歐元并購蒂森克虜伯的電梯業務。這起收購要約,引發了瑞士迅達的強烈反應,后者認為這起并購對其生存造成威脅,并宣稱將采取反壟斷訴訟手段阻礙兩強合并。
據路透社報道,同為私募基金的Cevian并不想讓蒂森克虜伯電梯業務落入其它私募財閥之手。這家有著“資本屠夫”稱號的激進二股東,更傾向于與通力合并,以發揮業務協同效應。
但通力最終在2月17日出局,進入最后角逐的是兩個私募基金財團:一個由黑石基金、凱雷集團和加拿大養老金計劃投資委員會組成;另一個由安宏資本和盛峰資本聯合主導。
蒂森克虜伯電梯業務目前CEO為Peter Walker,其自2018年12月起負責公司電梯業務。彼時,蒂森克虜伯管理層人事動蕩,正在執行“一分為二”的分拆計劃。
這位出生于悉尼的58歲澳大利亞人,將帶領擁有超過5萬名員工、年收入達80億歐元的電梯團隊,開啟易主之后的新篇章。

電梯業務的分拆,也許會成為這個工業巨頭開始瓦解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據《金融時報》報道,繼電梯業務后,蒂森克虜伯可能會陸續出售其在全球的化學和礦業制造單元。